姜新華
辣椒青枯病,又稱細菌性枯萎病,是辣椒栽培中常見的一種真菌病。通常表現為成株開花期癥狀,廣泛分布于各地。辣椒青枯病的發生會導致田地大面積的減產,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癥流行迅速,危害時間長,危害嚴重,導致蔬菜種植戶經濟效益下降,已成為制約辣椒高產的主要障礙,嚴重影響了蔬菜種植戶的積極性。辣椒青枯病癥狀及綜合防治措施如下:
一、發病癥狀
辣椒大多數開花后容易出現青枯病癥狀,導致植株葉、莖呈綠色、迅速枯萎、嚴重時死亡。初期,只有頂部的葉子枯萎下垂,然后下部的葉子枯萎,最后中間的葉子枯萎,幼葉迅速脫落,導致頂部或葉子枯萎。病癥較輕植物會在白天萎蔫,日落后恢復正常。幼株迅速枯萎且不變色,較大植物的葉子變綠變黃,隨后葉子變褐變焦,當病癥嚴重時時,可使整個植株的葉片在2~3天內枯萎死亡。植物的莖基部最先發病,但沒有明顯的外部病理變化,表面粗糙,幼嫩的莖或莖基部有橢圓形的深褐色斑點。當莖被縱向切割時,維管束變成棕色。病莖后期中空,病莖基部皮質不易脫落,病株的根變得褐色腐爛。在高濕地區,病株莖上可產生不定根和氣生根;病果表面正常,內部呈褐色,病果浸在水中,容易脫落。在潮濕的條件下,浸水的條紋經常出現在患病的莖上,然后變成棕色或黑棕色。
二、發病特點
辣椒青枯病是一種典型的細菌性土傳病害。病原菌為茄科假單胞菌。該病主要發生在地下水位高、濕度大的連作田和沖積土中。這種病原體在土壤中隨宿主病的殘留而存活。沒有寄主,它能在土壤中存活14個月,最長可達6年。經過長時間的降雨或大雨,天氣轉晴,氣溫急劇上升,病菌加劇。病原體通過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蟲、操作工具等傳播;土壤、植物殘體、攜帶肥料的真菌,甚至病田的多年生雜草,都能攜帶真菌并在植物中傳播。真菌也可以通過導管進入鄰近的薄壁細胞,導致莖部不規則的水淹病變。當土壤溫度達到20℃時發病開始。經過長時間的雨水后天氣轉晴,氣溫急劇上升,病情會加重。土壤中的細菌性青枯病菌主要是由作業過程造成的傷口或根瘤菌線蟲、金龜子幼蟲等根性害蟲感染植物引起的,發生在根管和莖的根部。
三、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1)土壤消毒
因地制宜選擇抗病品種,調整土壤酸堿度,結合土壤整頓,噴適量石灰,一般每畝50~100公斤石灰水,使土壤酸堿值略呈堿性,抑制病原菌生長。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噴施100mg/kg硼酸溶液,促進維管束生長,增強抗病性。
(2)種子消毒處理
每公斤種子與0.5~1克惡霉靈原藥混合。每平方米混合1克惡霉靈原藥,3公斤干細土,均勻灑在整個苗床上,然后澆水。在辣椒青枯病嚴重的地區,每畝噴灑100公斤熟石灰粉能有效抑制辣椒青枯病的發生。
(3)苗期管理
苗期噴600倍天達-2116苗期專用液可提高植物抗病性。采用天達—2116抗旱專用苗,用6000倍多菌靈溶液或800倍25%青枯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根系灌溉。在受感染植物和植株周圍2~3米范圍內對植株進行灌水或小面積灌水。如果病原菌對地上部分有害,應同時噴灑空中部分,每5天噴灑1次。
(4)注意排水
選擇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土壤深翻后,用800倍新脂膜液對土壤進行消毒和保濕,有利于種子萌發和生長。細菌性青枯病菌可隨水流傳播。宜采用高壟窄邊栽培,雨后注意排水,禁止存水。
(5)合理輪作
及時消毒苗床換土,有計劃地輪換,可有效降低土壤細菌含量,減少疾病的發生。凡前作是番茄、茄子、辣椒的,均不宜種辣椒。盡可能與瓜類或禾本科作物輪作,堅持4年以上不與茄科、豆科作物重茬。
(6)加強田間管理
后期的田間管理應特別注意辣椒根系和葉片的保護。發現病蟲害后,應及時使用高效低毒農藥,防治殘留期短的農藥,以免損傷葉片。應采用淺耕和人工除草的方法,以防破壞辣椒根系,影響其吸收能力。采用高壟或半高壟栽培,配合田間溝道系統,降低田間濕度,增加磷、鈣、鉀肥料的施用,可促進作物生長,提高抗病能力,減少青枯病的發生。如果發現營養缺乏,可在葉片上施用濃度為0.3%的尿素或硫酸銨溶液。修剪、松土、追肥等工作應在發病前完成;發病后,應特別注意不要松土和除草;檢查人員立即發現該病株已被立即清除并燒毀,穴位及鄰近土壤用20%石灰水消毒,防止傳播。
2、藥劑防治
在疾病早期,清除病害,然后在雨后噴藥,然后與根灌和噴灑相結合。發病初期,100~200mg/kg硫酸鏈霉素、30%bt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7%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氨銅水3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連續三次防治,效果良好或800倍青枯立克用于定植灌溉,每畝用量2公斤/次,植株用量約500毫升,每7~10天一次,連續灌溉2~3次。用奧力克——青枯立克為600倍液體或3億CFU/克哈茨木霉菌,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也可用于7~10天的根系灌溉。在苗期,每株植物的劑量應為100~150毫升,根據病情連續2~3次。
(作者單位:271500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接山鎮農業科技示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