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梅
本文主要結合一起實際發病病例,分析了草魚細菌性敗血癥的診斷和防治過程,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進一步提高水產養殖效益,防范細菌性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流行有一定幫助。
草魚細菌性敗血癥是由嗜水氣單胞菌等多種細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可以危害很多種類的淡水魚,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大,危害種類多的特點,而且該種疾病的流行區域十分廣泛,常常會給養魚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臨床上細菌性敗血癥是草魚養殖過程中很容易發生的一類傳染性疾病,該種疾病的傳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常常發生于每年夏秋季節。進入夏季之后,由于外界溫度較高,濕度較大,很容易導致池塘水質腐敗,為細菌滋生繁殖提供條件。
1、發病經過
湖南懷化鶴城區一個水產養殖戶共養殖草魚15畝,該魚塘每畝存草魚450kg以上,每尾草魚的體重在0.3kg左右。7月間底該地區外界溫度較高,經常出現高熱潮濕悶熱的天氣。在整個發病期間,池塘水質持續變差,水體透明度逐漸下降,水質呈現茶綠色或者深綠色,在水面上附著有大量藍綠色的粉末,部分患病魚離群獨游,有的患病魚靠近岸邊緩慢游動,顏色呈現暗黑色,觀察患病魚可以發現腮部已經出現了輕微的腐爛癥狀,鰓蓋嚴重充血,口腔充血微紅,尾鰭部充血。池塘草魚出現發病情況之后,采食量逐漸下降,個別患病魚停止采食。發病到7月中下旬之后,該養殖戶發現池塘中的搭配養殖的鳙魚、鯉魚和草魚相繼出現死亡現象,死亡率逐步提升。發病期間養殖戶嘗試使用生石灰和明礬進行池潑灑治療,但治療效果較差。進入8月初之后,每天死亡與幾十尾以上。養殖戶看到池塘中患病魚的病情難以控制,才將病情上報當地的水產技術部門,技術人員到達養殖場進行了嚴格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整個池塘的水質普遍較差,隨即對池塘水質進行了檢測,發現氨氮嚴重超標,結合細菌分離可以確診為試水單胞菌感染引起的草魚細菌性敗血癥,然后選擇了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在短時間內控制了病情,并指導養殖戶對整個池塘的水質進行改良,魚群生長良好,未繼續出現發病情況。
2、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從外觀可以看到草魚的上下頜、口腔、鰓蓋、眼睛、鰭部、魚腹部兩側普遍存在充血出血現象,肛門外觀充血腫大,魚體背部逐漸變成深黑色。隨著病情進一步傳播蔓延,池塘中患病魚的數量逐步增加,患病魚體表皮膚充血現象更為嚴重,眼眶周圍高度充血水腫,有的可以看到患病魚的眼球向外凸出,腹部顯著膨大。將患病魚的鰓蓋打開之后,可以發現呈現明顯的貧血癥狀,發病嚴重時鰓絲末端腐爛,呈現藍白色。由于養殖場草魚的年齡較大,整個患病過程較長,但病情傳播速度較快,臨床癥狀多樣。有個別的草魚出現肉眼可以觀察到的明顯癥狀就會死亡。
3、病理學變化
從養殖場的發病池塘中挑選了6條癥狀較為明顯的患病魚,將其解剖之后,發現個別魚的腸道內存在少量食物。所有魚肝臟,腎臟外觀顏色逐漸變淡,膽囊顯著腫大,將腹腔打開之后,內部蓄積有淡黃色透明的內容物或紅色的混濁內容。腸壁腸系膜高度充血,腸黏膜擴張,在腸道內蓄積有大量氣體,腸道內沒有其他食物。
4、實驗室診斷
通過對該養殖場發病魚池塘的水質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池塘水質PH值普遍在8.2~8.5之間,氨氮含量在1.60~1.71mg/L,亞硝酸鹽含量為0.23~0.33mg/L,水體中氨氮含量普遍升高,水體成富營養化。采集上述解剖魚的病變組織進行常規染色鏡檢,可以發現革蘭氏陰性染色的短棒桿菌,在顯微鏡下還能夠觀察到致病菌前后兩端均存在單鞭毛。將病料劃線接種到血液瓊脂培養基上,放在生化培養箱內,持續培養24小時,溫度控制在28度,在血液充值培養基上生長出了圓形濕潤光滑,灰白色具有光澤感的致病菌,菌落菌落周圍存在β溶血環。將純化得到的致病菌轉移到TSA培養基上,培養24小時,在該培養基上沒有產生水溶性的棕色素,并且在培養基周圍存在著溶血現象。結合水生動物致病原的分類,最終得到該種致病菌為嗜水氣單胞菌。由此可以確診為嗜水氣單胞菌感染引起的草魚細菌性敗血癥。
5、治療
通過進行全面診斷,確診為草魚細菌性敗血癥之后,由于該養殖戶不能夠立即對池塘的所有水進行更換,每立方米水體頭用1g漂白粉進行防治,沒有取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隨后使用魚康、99強氯晶結合內服草魚三病寧(水產用磺胺嘧啶預混劑)藥餌后,池塘發病魚的數量逐步減少,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但停藥1~2天之后病情又反復出現。通過采用上述方案進行三天的治療,僅有30%的魚因為沒有進食體表癥狀有所減輕,而內部臟器病變并沒有得到明顯好轉。隨后全池潑灑菌消毒,結合內服三黃粉(主要是由20%的黃芩、30%的黃柏、50%的大黃組成)。用藥三天之后,發病池塘的患病魚死亡數量明顯減少,繼續用藥三天,池塘未出現病死魚,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愈率控制在90%以上。然后全池潑灑90消毒劑,結合使用爆發敗血停(有效成分為鹽酸環丙沙星和鹽酸小蘗堿),持續用藥一周之后,池塘未見復發,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池塘魚病情控制以后,指導養殖戶對整個池塘進行一次換水,并借助換水的時間清理池塘的雜物。每年冬季指導養殖戶對池塘進行改底,清理蓄積在池塘底部的淤泥和雜物,并進行嚴格的衛生消毒,減少致病原寄生途徑和寄生場所。另外進入夏秋季節之后,適當降低養殖密度,改善水質,增強魚群身體抵抗能力,保證池塘水嫩肥活,為魚群生長營造良好的水體環境。同時還應該選擇優質飼料,提高魚群抵抗能力,避免使用廉價低質量的飼料,避免與體內脂肪蓄積過多,導致肝臟受損,使得身體抵抗能力下降。日常應該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的養殖原則,定期做好水體消毒,及時改良水質,進行池塘改底,防止病情復發。
(作者單位:418000湖南省懷化市鶴城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