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
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理念,新農村林業應該獲得良好的發展,將其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結構、全社會廣泛參與結合在一起,現今發展中存在綠化積極性不高、政策機制不完善、綜合服務未健全、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應該增大綠化積極性、完善政策機制、強化防火防治病蟲害意識、向林農提供技術與服務保障、拓寬發展空間的策略。最終使林業發展形勢大好,獲得民眾廣泛認可。
1、林業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發展情況
①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相結合
現今林業部門對農村的重視度提升,希望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森林旅游等呈現蓬勃的發展趨勢,農民的收入增加,生活幸福感提升。目前,不僅城市在落實綠化美化的工作,鄉村也在落實植樹造林、育林封山等活動。森林具有調節氣候、減少水土流失情況的出現,同時,林木落葉與地下微生物結構能改變土壤結構,肥力大增,為作物創造優良的生長環境,保障農業獲得穩定發展。
②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
林業已經成為農業結構調整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帶來眾多的經濟利潤,變成農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傳統的農業結構單一,民眾的收入過少。農業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進行適當多元化的調整,民眾的認可度會提升,收入途徑也會增多。在結構調整的整個過程中,每一環節的調整步驟需合理,不能出現疏漏,確保林業在農業與旅游業中的重要作用。
③與全社會廣泛參與相結合
林業發展應與民眾融合在一起,現今社會開展動員工作,許多集體與個人都融入其中,新農村林業的發展緊靠一人之力不能完成,如果參與的社會力量數量眾多,帶來的保護效果也會增加。部分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不足,未意識到破壞環境問題的危害性,當林業站開展保護工作時,民眾可能出現不配合甚至阻撓的行為。林業產業能夠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機會,林產品加工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形成各種相關的產業鏈,緩解農業就業難問題,讓林業獲得有利發展。
2、新農村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①綠化積極性不高
眾多原因都會制約林業的發展,農民的綠化積極性不足,房前屋后僅會栽培較少的樹木,不僅達不到較高的經濟利潤,而且綠化效果也不能形成,民眾只重視經濟效益。然而林業生產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見效周期長,綠化呈現消極的發展趨勢,民眾是新農村林業發展中的重要成員,如果民眾的配合度低,綠化的效果不會顯現。僅依靠基層林業站工作人員的有限力量不能完成,較低的綠化積極性等制約因素造成林業發展受到阻力,出現眾多的隱患。
②政策機制不完善
雖然機構每年會向群眾免費發放一些樹苗,但大多數是常規樹種,且品種單一,有關的配套資金也不足,加之管理措施不當,樹木的成活數量少,農村的生態環境不能被改善,經濟價值較低。在不完善的政策機制下,民眾的保護意識弱化,更加不了解政策機制中的有關規范,甚至會產生損害樹苗的情況,導致造林積極性降低。每一個區域的土地適應性不同,所發放的樹苗應該具有差異性,且能夠適應當地氣候特點,各地發展統一的樹苗品種,提高造林成活率,提升民眾的種植積極性。
③綜合服務未健全
對信息服務方面而言,各種林木產品的市場信息閉塞,在技術層次上,技術人員數量十分匱乏,推廣成效不顯著,推廣中產生滯后的情況,現今市場經濟體系獲得深入的發展,農村需要形成優良的銷售服務體系,然而當地的認識性不足,未形成正規有利的銷售機構。伴隨綜合服務的不健全,保護工作的成效甚微,農村經濟不能獲得大力發展,生態環境未得到保護。綜合服務體系的建立需要長期的過程,相關部門管理人員未重視到此問題的嚴重性,不利于健全服務體系。
④發展空間不足
林業部門在落實經濟林等建設的過程中,擔心自身觸犯了不得占用基本農田這一政策,綠化的難度增加,為確保林業建設積極的開展,應拓展發展空間。如果發展空間狹小,具體的落實工作會不完善,人們的思想意識高度緊繃,僅在自身認為的理想區域中開展工作。國家十分重視農業農村的建設,對發展中所產生的問題,倘若不實施整改,林業發展的勢頭不足,產生許多疏漏,此種現象應獲得人們的高度重視做到因地制宜。
3、生態環境建設下的新農村林業發展的策略
①增大綠化積極性
加強山、水、村莊等的總體歸一化,村內的道路、荒地等都可以成為綠化的空間。此外,參照每個村落的實際發展條件,與綠色通道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速生用材林等產業,達到示范帶頭的效果,群眾產生自發性的植樹造林行為。
②完善政策機制
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每人一年最低種植12棵以上樹木,不僅民眾的義務能完成,而且綠化效果也能達到。同時,應該打造綠化示范村的建設活動,如果村落的綠化效果優良,可以受到獎勵,倘若部門民眾退耕來進行林業產業建設,政府也應該進行補助。財政的投入力度需要加大,積極的引導民眾投入到綠化工作中,讓村莊綠化成果成為本村的考核指標。
③向林農提供技術與服務保障
林業技術人員應該融入植樹的工作中,選擇優質的樹苗,對民眾進行技術性的指導,保證樹苗的成活率提高,還需向農民發放科技宣傳手冊,民眾通過手冊學到相應的種植技術。還可以建立干雜果等造林協會,保證林業產業化的建設更加科學規范,技術人員通過專業的培訓,確保提供的技術規范準確,不能產生誤導的傾向。此外,首先指導的技術應該為重點技術,隨后為次要技術。
④拓寬發展空間
國家應調整林業政策,重新制定發展空間,保證民眾綠化時不會存在擔心林木價值的心理,當地需形成良好的保護機制,加大宣傳力度,保證農民形成造林的自覺性,同時林業執法力度也需要加大,倘若農民出現濫砍濫伐等行為,應該進行林業行政、資金處罰等。
總之,生態環境建設下的新農村林業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各方人員力量應該大力的配合,針對存在的各種問題,落實好政策機制,保障綠化效果顯著,農業農村的生態環境獲得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呈現良好態勢。
(作者單位:661605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中和營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