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2019年上半年,廣州經濟穩中有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1755.54億元,增長7.1%,比去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同時,這一增速也高于京滬等一線城市。今年上半年,北京和上海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同比增長6.3%和5.9%。
除了增速回升,廣州近期的經濟發展還呈現出鮮明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一是通過結構調整,經濟質量不斷優化,IAB等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大。二是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外商投資、民間投資這“兩資”的投資信心看漲。更值得關注的是,從外資到民資,從金融市場到普通消費者,各個層面對廣州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不斷得到加持。廣州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有了良好開局。
在全球都在爭奪外部長期資本的時代,外資垂青與否,無疑體現了一個經濟體,一座城市真正的競爭力。
廣州的數據,讓人眼前一亮。上半年,廣州市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686家,實際使用外資41.37億美元,同比增長8.2%。這一增速高于同期全國水平整整1個百分點。據國家商務部的數據,上半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穩步增長,同比增長了7.2%。
廣州的外商投資還呈現了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投資行業主要集中于制造業的長期投資,制造業利用外資占比不斷提高,1—6月,全市制造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5家,實際使用外資10.10億美元,占比24.4%。
從規模來看,大項目占據主流,而大項目是長期投資的最典型代表。上半年,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的項目65個,占全市合同外資近七成;實際投資超5000萬美元的有15個,占全市實際外資的近八成。
二是投資區域的側重與廣州的城市規劃不謀而合。廣東自貿區南沙新區片區和廣州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廣州利用外資的新增長極。今年1—6月,以上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合計28.60億美元,占全市比重達到69.1%。
除了廣東自貿區南沙新區片區,廣東吸引外資的另一個標志性區域是中新知識城,這一地區已成為廣州吸引高端外資的核心區域。今年6月,繼百濟神州、GE、諾誠健華之后,知識城再迎一家生物醫藥龍頭企業—新加坡生物技術巨頭特沙公司。
另一個頗有價值的細節是,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已宣布在知識城開辦境外第一所國際學校,這讓中國南方的家長們興奮不已。南洋華僑中學是東南亞頂級的中學之一,也是牛津劍橋兩大英倫學府本土外最大的生源地之一。此前,不少中國家長必須讓孩子遠渡重洋,到新加坡就讀,未來它就在“家門口”。
外資全方位“看多”廣州,這既與中國經濟的大背景有關,也與廣州狠抓營商環境的微環境密不可分。
改革開放之初,廣州一直都是外資投資首選地。20世紀90年代,由于浦東大開發和上海以及蘇州的崛起,外資從珠三角向長三角分流,而現在,廣州再次掀起了吸引外商投資的高潮。從生物制藥到人工智能,再到科研機構、教育機構,外商在廣州的投資可以說是全方位且360度“無死角”,這背后無疑是各方對廣州的堅定“看多”。
外資全方位“看多”廣州,這既與中國經濟的大背景有關,也與廣州狠抓營商環境的微環境密不可分。
從2018年開始,廣州狠抓營商環境提升。當年11月,廣州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關于狠抓落實〈廣州市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有關工作的通知》《優化營商環境指標推動我市營商環境評價走在全國前列工作方案》《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計劃》等一系列系列文件。此后,狠抓從未放松。
世界銀行曾評價過發達經濟體組織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的企業開辦時間,其平均水平為8.5天。實際上,現在的廣州早已超越了這一速度。
去年,圍繞“營造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出新出彩”的要求,廣州制定出臺了《廣州市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啟動實施營商環境1.0改革。現在,2.0改革業已展開。以2.0改革為例,開辦企業壓縮至2個工作日,納稅便利化改革創“7個全國率先,1個全省率先”,完成電水氣外線工程審批“串聯改并聯”,并將審批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
對于企業家和創業者來說,時間是最大的隱性成本項之一。而且,貨幣具有時間價值,如果讓開辦程序擠占經營活動時間,本身就是金錢的損失。因此,將開辦企業時間和程序的壓縮,以及一系列的商事改革作為狠抓營商環境的突破口,可以看出廣州對企業家和創業者的誠意。
當企業家和創業者看到變化,那么市場主體活力便被激發。上半年,廣州全市實有市場主體218.1萬戶,增長13.8%,其中企業增長22.5%;日均新增市場主體1224戶,企業897戶。
除了商事制度改革,減稅也是營商環境的風向標之一。今年以來,共計減稅238.8億元,累計306.4萬人工薪所得不再繳納個稅,企業和個人獲得感增強。讓利于民這一原則,一直都在落實之中,潤物于無聲。
某種意義上講,商事制度的改革可以看作地方的“放權改革”,它可以降低企業的隱性成本,調動企業家精神和創業者的熱情。但除了“放權”之外,廣州還進行了諸多探索。比如在金融領域,盡管地方權限有限,但廣州依然盡可能作出創新嘗試,為企業服務,為積蓄動能而努力。
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并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供給側改革被提出之后,主管部委迅速行動。在具體實施中,提高直接融資占比,降低企業負擔,無疑成為了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題中之義。科創板開板就是措施之一。
廣州已行動起來。2019年3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正式揭牌落戶廣州。上交所南方中心將以廣州為中心,輻射廣東、福建、海南等地區,為其提供資本市場相關服務。尤其是在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工作中,上交所南方中心將充當上述地區科技創新型企業對接科創板的“橋梁”。廣州金融的輻射力,日漸增長。
廣州也積極幫助本地企業對接科創板。據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聶林坤日前透露的數據,廣州市目前共有8家企業完成科創板申報,正在輔導47家企業籌備申報,其中方邦股份7月22日在上交所舉行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儀式,成為我國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之一。
在直接融資領域,另一項改革也得以推行。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2018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印發,相應采取30項獎勵支持措施,廣州市4項在列,企業債券“直通車”便是之一。
“直通車”是指,從2019年起兩年之內,廣州市行政區域內企業申請企業債券實行“直通車”機制,企業直接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申報,不需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轉報。相比于銀行貸款,企業債資金成本低、還款期限長,對于地方基礎設施大項目的建設有非常好的支持作用。
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了6個“穩”的表述: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顯然,從上半年的成績單看,廣州不但“穩”,而且還“穩中有升”。
2018年以來,廣州大項目對接債券市場的速度非常快。2018年,廣州市企業債券發行量創歷史新高,全年獲批核準發行金額365.2億元,占全省獲批金額的43%。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我國最大規模綠色優質企業債券獲批: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綠色債券不超過300億元,該債券一次審批分期發行,在全國企業債融資創新方面發揮了示范作用。
金融的本質之一是對風險的定價,而資產(如債券)的價格則是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在這個意義上講,廣州融資主體在債券市場的認可程度,也凸顯了金融市場對廣州未來的看好。換句話說,就城市經濟的發展而言,廣州不但實現了“穩預期”,而且也讓預期不斷走高,穩中有升。
整體投資水平印證了這一點。上半年,廣州固定資產投資3033.63億元,增長24.8%,是2013年3月以來的最高增速,規模和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一。
廣州加大地鐵、高快速路等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29.7%,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34.6%)、工業投資(22.7%)均增長20%以上,國有投資和民間投資均增長41.3%。必須一提的是,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48.2%。
另一個廣州獨有的經濟指標是“內需”。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2%,比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全市消費加快增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初現。
廣州市文化旅游大市的地位也不斷被夯實。中國旅游協會發布的《2019五一出行預測報告》將廣州市列為國內最熱門的出游目的地城市,上半年來穗旅游人員突破1億人次,增長9.9%;全市旅游業總收入1742.85億元,增長11.9%。
作為傳統的外貿大城,廣州的進出口增速也轉負為正。上半年,外貿進出口增長1.2%,比一季度(-2.8%)提高4個百分點。
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了6個“穩”的表述: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顯然,從上半年的成績單看,廣州不但“穩”,而且還“穩中有升”,走在了全國主要城市的前列。
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尊重并激發這座城市原有的市場活力,在經濟發展中不斷調結構,蓄動能,并將讓利于民一以貫之,“穩中有升”只是開始。未來,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