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丹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國逐步邁入信息化時代。為了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全面深度融合,農業部于2016年實施了《“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以新媒體為媒介的農業信息傳播成為了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步完善。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手機應用軟件已逐漸成為農民獲取農業信息和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出于普遍性的考慮,本文所涉及的新媒體主要指以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數據終端為基礎、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應用軟件,比如“抖音”、“快手”等視頻傳播軟件、“今日頭條”等新聞軟件,以及“微信”、“新浪微博”等社交軟件等等。
1、現狀及問題
(1)農業信息在各主流平臺上受關注程度較低
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手機應用軟件對于農民來說雖然正在代替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但是農業信息并沒有在各主流應用軟件上受到廣泛關注。大部分應用軟件上幾乎找不到關于“三農”的信息,即使是那些有專門農業板塊的應用軟件,這些農業板塊也很少被農民所關注。手機應用軟件對于農民來說,更多的是休閑娛樂的方式,而非獲取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信息的渠道,其娛樂性大于其實用性。
(2)主流平臺上的農業信息過于單一
從廣義方面來講,農業信息包含了農業信息包含了農業生產技術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農村法規政策信息、農民生活消費信息、農村文化信息、農村教育信息等等。而目前在各主流平臺上傳播的農業信息基本都是個人賬戶的農產品線上銷售信息,其面向對象主要是非農用戶,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線上銷售農產品和個人盈利。而真正面向農民的農業信息則幾乎沒有在主流平臺上出現。
(3)農業信息的可靠度較低
對于那些有專門農業信息板塊的平臺,其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也有待考究。相比于更具有權威性的電視新聞播報和官方報紙上的信息刊登,一條由應用軟件編輯寫的新聞信息并沒有很可靠的真實性保證。對于那些以個人賬戶名義線上銷售農產品的信息,其可靠性也沒有保障。因為并沒有質量監管部門對其銷售的產品進行監督,賣家也不需要對其產品的質量負責。
2、原因分析
(1)農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
由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互聯網的信息浪潮下,他們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應用軟件按照流量受歡迎程度排名的信息,而不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生產需求去尋求信息。這就導致很多農民根本不知道在這些應用軟件里可以獲取農業信息。除此以外,較低的受教育程度還導致其對趣味性、娛樂性較強的信息的偏好。而農業信息往往不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從而導致在面對娛樂新聞和農業新聞的選擇時,農民更多地去選擇把時間花在閱讀娛樂新聞上。
(2)應用軟件平臺主要以盈利為目的
由于應用軟件平臺大部分都是以盈利為目的,其信息推送都是按照所有用戶的喜好來排名的。而農民用戶在所有互聯網用戶中所占比重較少,農民關注的相關信息很少會在醒目的位置找到。即使是個人用戶的農產品線上銷售信息,也是需要該用戶用夸張、幽默的方式來博得關注和流量,才能被推送到醒目的位置。
(3)對應用軟件平臺監管不足
一些應用軟件平臺的編輯為了博得眼球和關注,不惜犧牲信息的真實性。而農民又缺乏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從而使得農民始終對網絡信息存在疑慮。另外,對于線上售賣農產品的個人用戶,其產品的可靠性也在買家心中打問號。以上現象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相關軟件平臺缺乏對信息的監管和線上產品的監管。
3、對策
(1)加強對農民的信息技術教育和互聯網宣傳
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農民的繼續教育,特別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教育,讓手機不只是農民生活中的娛樂工具,更是獲取農業生產信息的渠道。此外,各級政府應加強宣傳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智慧農業,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2)政府加強社交賬號的管理和信息發布
各級政府應在各主流軟件平臺建立其官方賬戶,用于宣傳農業法規信息、農業政策信息,并建立一些官方的、具有權威性的賬戶,傳播農業生產技術信息、農業教育信息、農業文化信息等等,以滿足農民的各種需求。此外,應在相關應用軟件平臺上開設專門的農業板塊,用于發布政府的官方信息。
(3)應用軟件平臺加強監管
對于應用軟件平臺而言,應加強對信息的監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流量和關注。對缺乏真實性的信息進行及時的處理,對相關編輯人員實行問責制度。另外,對線上農產品廣告信息進行相應的質量控制,對信譽較低、評價較差的賣家及時進行查處。
綜上所述,新媒體在農業傳播中的應用對于農業的發展走向具有重要意義,促進農民與時俱進,使農業向科學化、技術化、信息化發展,是以農業促進經濟的良好方式。做好新媒體在農業傳播中的應用,是將農業推廣到更大平臺的體現,將小農經濟變成交流經濟,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創新農業機制、提升農民文化素質等手段不斷發展新媒體在農業傳播中的應用,傳播最新農業技術,才能更加促進農業增收和農業本土化發展。
(作者單位:311300浙江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