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卿
農經系統主要從事貫徹落實黨和國家農村經濟政策、管理集體經濟、維護農民權益、為各級政府制定計劃和決策提供依據等工作。但長期以來,農經工作和農經干部也是體制改革的試金石,多次成為改革發展對象,歷經改制、分流、下崗、企業化和撤銷歸并等。至今,全國基層農經體系沒有統一的機構和明確的職能職責。
一、基層農經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沒有統一穩定的農經機構。由于歷史原因,基層農經體系的性質和職能各地不相一致。有的地方基層農經單位是行政編制,設立農經委、農經局、農經股、農經科、經濟管理科,農經干部是公務員或參公干部;有的地方農經編制是事業單位,設立農經站、經管站、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等,農經干部是事業干部;也有一些地方是混合編制,部分農經干部是公務員或參公人員,部分農經干部為事業干部。國發〔2006〕30號《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農村經營管理系統不再列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后,許多基層農經機構被撤銷,或歸并在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不屬于農業服務中心,不歸屬農業部門管理,目前基層農經干部已不能享受農業干部的浮動工資待遇和退休優惠政策。
2、缺編多,兼職多,不在崗人員多。仙游縣基層農經機構編制事業干部69名,其中縣級11名,鄉鎮級58名。目前實有事業農經干部44名,其中縣級9名,鄉鎮35名,缺編25名。現有農經干部中,實際在崗在職的僅15人,兼職其他系統工作的11人,不在崗的18人。雖然有三分之一相對專職的農經干部,但也身不由已,都是鄉鎮安排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大部分的時間在完成中心任務,從事農經系統工作的時間少。
3、隊伍結構雖然合理,但真正從事和熟悉農經工作的干部不多。現有農經干部中,35歲以下的10人,35-50歲的24人,50歲以上的10人;本科學歷的16人,大專學歷的8人,中專以下的20人;有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8人,初級及以下職稱22人,隊伍結構基本合理。但現有隊伍中,真正從事農經工作的,主要是那些學歷不高和年齡偏大,或是近些年剛從院校畢業新分配進農經隊伍的人;而脫離農經崗位、不在崗和兼職其他系統工作的,大都是農經技術業務骨干,或有中級職稱熟悉農經工作的中青年農經干部。
4、業務內容多,知識更新快,工作責任大。基層農經干部什么活都得干,工作面廣,工作量大,壓力更大。原有農經工作,主要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這“三大管理”,加上農村財會人員培訓、農經報表統計等,業務相對集中專業。新經濟形勢下,特別是近幾年來,增加了許多政府行政工作,包括農業行政執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指導、家庭農場指導、農村承包合同糾紛調解仲裁、農村土地確權發證、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農村集體產權改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等,小車拉重貨,人少事情多,難以承重。
二、基層農經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要建設好基層農業經濟體制,必須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鄉鎮農村管理體制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執行中央有關“加強農村管理體制建設,明確相關機構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職責,確保人民對工作負責”。遵循農經發【2010】9號《農業部關于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的意見》思路,做好以下工作:
1、統一機構設置,明確農經歸宿。農經工作的職能作用不可替代,不管設置何機構、歸并何性質,都應該給基層農經體系一個正式統一的名分,徹底解決性質不清、職責不明、設置混亂問題。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農民負責監督管理、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等行政職能,應當納入政府的職責,確保其得到良好履行”。等政策文件精神,為了切實完成農經職能和適應今后發展需要,充分調動基層農經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應該在基層政府中設置獨立的農經站,明確機構的行政屬性,農經干部全部為公務員編制。
2、做好改制工作,解除后顧之憂。基層農經機構,要嚴格按照“定崗、定編、定人”進行配置。在基層政府中設置獨立的農經站后,對現有農經干部,區別性質進行處理:現有公務員的,待遇不變;現有參公的,直接轉為公務員;現有事業性質,愿意轉為公務員的,按公務員予以定編接收;仍要職稱不愿改變事業性質的,暫保留事業性質。要認真解決保留事業性質農經干部的待遇,職稱評審、浮動工資、基層補貼、退休待遇等應與基層農業干部一致。
3、加強隊伍建設,保證專職專用。要建設一支掌握和貫徹執行農村法律法規、落實“三農”各項政策的穩定的農經隊伍,確保事有人干。徹底清理被抽調、借用、離隊的農經干部,配齊編制,保持基層農經隊伍合理的人才結構。基層農經干部應專職專用,保證至少有80%以上的時間從事系統專業工作。
4、經常開展培訓,及時更新知識。農村發展日新月異,農村經濟政策變化多、更新快,農經工作政策性、專業性技術性強,因此,要建立培訓基地,經常舉辦培訓班、進修班,組織基層農經干部參加培訓學習,及時更新專業知識,適應工作需要。要樹立工作先進典型,提供經驗交流材料,供其他單位農經干部參考;要組織農經干部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取長補短,提升農經干部的整體素質。
改變當前農經面貌,只有改革一條路。長痛不如短痛,應著眼未來,全國統一,明確在基層政府設立行政編制的農經站,建設一支熟悉農村政策、熱愛農經工作、甘于奉獻青春的農經隊伍,為續創農經事業輝煌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351261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書峰鄉經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