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
人類社會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在消耗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保持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話題。對農村而言,自從我國新農村建設理念提出以來好獲得了非常好的發展,但生態環境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威脅到了農村的正常發展,為了保證農村發展的健康和穩定,非常有必要對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進行分析。本文首先闡述了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理論內容,分析了以生態環境評價機制為基礎構建農業經濟模式、強化污染控制、建立信息農業等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策略,希望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參考價值。
1、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
德國經濟力界曾經和環保界專家共同做過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關系的研究,表示可以將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看成一個統一的系統,經濟和生態環境是這個系統的兩個子系統,共同維持著這個系統的運行。經濟建設所需一切能量和資源都來自生態環境,而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垃圾、廢物等需要生態環境的凈化功能進行處理。從經濟建設的角度來看,二者是矛盾的,但是從自然角度看,二者又保持微妙的平衡。因此,德國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在發展經濟的過程必須要實現的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否在整體系統平衡被打破將會為人類社會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
2、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意義
(1)可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自然環境是生活和生產的物質來源,我們不能將保護自然資源當作和生產以及生活毫無關系的活動,應將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實現的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可建立起資源——產品——廢物——再利用的循環發展模式,減輕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實現資源的最高效利用,使農村進入可持續的良性發展狀態。
(2)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問題為生產和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的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間的密切聯系。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可以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避免農村人口的生活環境遭到破壞。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除了可以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更能提升生存空間的舒適性,使農村人口更積極、快樂、健康的生活。
(3)加強農業經濟效益
保護生態環境可以讓水更干凈、空氣更清新,避免農村賴以生存的土地遭受污染,從而為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提供保障。另外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特別重視對有害農藥化肥的控制,這有助于創建綠色的農業種植環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綠色飲食越來越重視,因此綠色農業種植更受人們的青睞。和普通農作物相比,綠色農作物不僅更受歡迎,而且價格也更高,農民經濟收入可因此得到明顯提升。另外農村的草地、林地、林地等農業資源也可以變得更加優秀,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保障,并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3、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策略
(1)以生態環境評價機制為基礎構建農業經濟模式
農業經濟的發展應嚴格遵守自然規律,合理高效的運用自然資源,構建符合自然規律和農作物生長要求的農業經濟模式。這就要求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要積極了解不同地區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從而針對性的開展農業活動,并建立生態環境評價機制。農村可從同土地的特點出發開展農業活動,提升農業產業的豐富性,對農業生產的結構形式進行優化,提升自然資向經濟效益機進行轉化的效率。以農業資源的特點為基礎構建立體開發模式,避免出現忽視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立體開發模式可讓農業生態系統得到充分利用,不僅是農業種植,也要將農業養殖也納入立體模式中,形成動物、植物共生農業系統。
(2)強化污染控制
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強化污染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加強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建立農用地和生態環境的檢測和評估指標,然后以檢測結果為基礎開展農業生產,從而形成綠色清潔型的農業生產模式。這種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從源頭出發對污染進行控制,提升農業生產的規范性,令有害和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得到控制。在農業養殖的過程中可應用環保型飼料,建立潔凈化的養殖模式,并且和農業種植一起形成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鏈,比如在農業種植中產生的秸稈等可經過處理作為養殖飼料或者工業原料,而農業養殖產生的糞便可作為肥料,這樣就避免了秸稈燃燒或使用農藥化肥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為美麗農村的建設提供了保障。
(3)建立信息農業
各行業都通過信息技術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農業也同樣如此,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對二者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信息農業的構建過程比較復雜,所涉及的領域和農業、生態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應加強農村的信息建設,從而建立可進行多領域交流的農業信息平臺,實現城鄉的有效交流,城鄉的有效交流可為農業生態技術推廣提供保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農業信息平臺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讓更多人認識到生態環境對農業經濟的重要性,從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150000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