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蘭

左、右圖:新修復的《三毛流浪記》劇照。 中圖:1949年《三毛流浪記》海報。
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光影記憶·時代經典: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展映”單元,新修復的《三毛流浪記》上映。電影中的三毛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頭大脖子細,瘦成小竹竿,腦袋上三撮毛,大大的圓鼻頭,穿著布滿窟窿眼的破衣爛衫,赤著一雙腳,在上海的街頭流浪游走。他無依無靠、饑寒交迫,但不失尊嚴,還有點俠氣。觀眾在銀幕上感受三毛這個經典人物所經歷的苦難與成長,絲毫不覺得和這部幾十年前的黑白電影有多大的隔閡。
三毛的形象由漫畫家張樂平原創,1947年在《大公報》上一經刊載,就立刻引發強烈反響,許多讀者還寫信、寄錢、寄衣物給“三毛”。1948年秋,新創建的昆侖影業公司決定將漫畫拍成電影,由著名劇作家陽翰笙操刀編劇,嚴恭、趙明執導,小演員王龍基出任三毛的扮演者。
舊時的電影很多都在攝影棚拍攝,但為了表現流浪兒童的真實境遇,《三毛流浪記》劇組將攝影機搬到了上海街頭。當時的技術設備遠比不上現在的方便先進,現場的情況也極其不可控,這為表演、攝影、燈光等一系列工作增加了難度。工作人員發揮吃苦耐勞的戰斗精神,形成了“現場搶拍”的超高默契和效率。
因為這種努力,觀眾如今在《三毛流浪記》中仍能瞥見當時大都會上海的原生態圖景——黃浦江鐘樓的鐘聲里,報童們搶售早報的情形;北四川路流浪兒童瘦弱的身影推三輪車的景象;兒童節街頭大游行,“保護兒童”口號之下,三毛被棍棒相加、趕出隊伍……鏡頭中的上海,極其摩登、繁華,但同樣也破落、罪惡,讓人感到無限凄涼。
電影還用三毛流浪的足跡,串起一幅從底層到上層的社會圖景。當時的上海貧富差距巨大,有人水深火熱,有人窮奢極欲。影片中有一場高潮戲“流浪兒大鬧公館豪華舞會”,趙丹、黃宗英、魏鶴齡等幾十位當紅明星都來助演,分文不取。在這場戲中,被收養為“義子”的三毛把流浪兒兄弟們放進公館,給他們分發食物,“高大上”的舞會立時被弄得一團糟。三毛寧可重新當回流浪兒,也不要穿著一身華貴的衣服被豢養,他冷冷地戳破了上流社會虛偽的嘴臉。
電影在拍攝過程中一直遭到國民黨政府的阻撓破壞,拍攝完成之后也沒能公映。直到1949年10月,像片中三毛迎接解放軍進城一樣,電影終于等到它的春天——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的獻禮片在全國上映,造成極大的轟動。三毛這個經典形象,后來也被一拍再拍,有了很多的影視劇版本。而它最初的藝術魅力,正是源自藝術家們扎根于真實、扎根于時代的那份投入和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