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瀅
摘要:戲曲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戲曲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同時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劇目等。這些人物、劇目等為我國戲曲藝術美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本文選取代表來淺談我國戲曲美學藝術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戲曲藝術;美學;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J8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47-01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一、古代戲曲美學藝術發展——儒家、道家音樂美學思想
我國傳統文化中,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進程,從原始社會音樂起源就能夠看到戲曲藝術那種歌、舞、樂為一體綜合藝術形式的維形以及古人對美的追求。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產生諸家音樂美學思想,以下簡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音樂美學思想。
通過學習研究,發現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多體現出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這就是孔子提出的藝術作品應當達到的“盡善盡美”審美準則,這個原則是我國古代對“美”的界定的權威性原則。藝術作品只有達到內容上的“善”和形式上的“美”,即內容上完善、形式上完美,才能稱為好的作品。一個好的作品的標準,古代學者更加注重和強調“德”。“德者,性之端也”,“德”是做人的根本,不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德”的因素。通過音樂使人品德高尚,養成良好習慣。可謂好音樂就是“德音”,而這種“德音”的重要標志就是“和”。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德”是人們衡量藝術作品的重要標準,而“和”則一直是人們在藝術實踐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等。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認為:“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昕,心止于符。”立樂是超越感官、超越理性的音樂,用心靈去體驗感受的審美活動過程,就是音樂感性特征的具體體現。當然,這種感性不是動物性的聲音刺激,而是融入人的生命意義的感性體驗。莊子的美學思想以崇尚自然為美,他認識到人們在欲望的支配下就會失去自然的本性,“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這是摒除外在紛擾之后的心靈體驗,是“心齋”、“坐忘”而達到的一種境界。
二、近代戲曲藝術研究——劇種、人物
隨著時代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的對外發展,使我國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出現有才能的藝術家以及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當然,我國對戲曲美學的研究在近代也有了很大突破。最具代表性的、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就是——京劇。京劇的形成與發展,使戲曲美學理論研究得到了藝術家們的重視,從戲曲作品的創作、演員的舞臺表演到各種程式化動作的確立,戲曲美學的理論研究更加成熟,研究的范疇和領域也更加廣泛,使戲曲美學成為戲曲藝術發展的理論支柱和重要參照。特別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標志著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的形成。一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對我國各種文藝形式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對具有悠久歷史的戲曲藝術、戲曲理論研究,都產生引領和指導的作用,尤其對我國戲曲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近代對我國戲曲藝術美學研究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有許多,在此簡要介紹兩位重要人物:張庚、阿甲。張庚是我國當代的戲曲理論家,他在傳統的戲曲藝術、戲曲美學研究方面有精辟的理論闡述。張庚先生在全國中青年戲曲作者讀書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戲曲的傳統,講究的也是情景交融。這種精神貫徹于戲曲的各個方面:劇本、表演、導演、舞臺美術等等。阿甲是20世紀中國革命文藝史上著名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實踐者,他一生致力于中國的文藝事業,涉及的范圍有繪畫、書法、話劇、戲曲等許多方面,尤其在戲曲表演領域享有崇高的威望,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結語
從以上簡要對古代至近代的戲曲藝術發展的介紹與分析可以看出,戲曲藝術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息息相關。時代進步必然影響人們對音樂所追求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的傳統藝術——戲曲要不斷發展,完善戲曲內容,完美藝術形式,為聽眾提供和諧悅耳的戲曲音樂。新時代,戲曲理論家對戲曲美學的研究,不論是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都應以我國傳統戲曲美學的發展特征為背景,將歷史上戲曲表演藝術家在戲曲舞臺表演上所積累的經驗,提升到更高的理論高度,從更加全面的角度闡述觀點、分析藝術特性,使我國戲曲藝術達到更高的境界,使戲曲美學研究為舞臺表演提供更加準確的理論依據,共同促進我國戲曲藝術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