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
摘要:主旋律紀錄片由于其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吸引受眾相對困難。通過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去感染、引導受眾,給觀眾以心理共鳴,增強片子的感染力,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厲害了 我的國》為例,通過分析其典型細節選取、身邊人物故事講述以及鏡頭語言的運用,來敘述主旋律紀錄片如何通過情感共鳴俘獲觀眾。
關鍵詞:《厲害了 我的國》 紀錄片 情感共鳴
《厲害了 我的國》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和成就,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論述,以紀錄片的形式首次呈現在大銀幕上。該片上映一個月票房就突破四億元,引發觀眾情感共鳴,形成口碑效應的路徑,值得借鑒。
抓住典型細節
“你長大了想當什么?”“我想當科學家!”小時候,人們常常會被問及長大后的夢想。《厲害了 我的國》中,知識淵藪而又薪火相傳的科學家的故事,勾起了觀眾的興趣。
世界最大的起重船、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最大的洋山港四期碼頭、世界第一的高鐵里程、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科學家們的成就,令觀眾熱血沸騰。中國崛起,正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或者說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厲害了 我的國》通過對科技成果的影視表現,讓觀眾實現了民族自豪感的共情。
如果說那些世界第一離普通人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那“新四大發明”便是最貼近民生、最有說服力的佐證。何謂“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網購、共享單車——由20國青年評選出的他們心目中的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成了他們最想帶回祖國的生活方式。
指南針、造紙術、火藥以及印刷術源于中國,卻被外國人用來做槍炮、發展航海,甚至侵略我們。如今,“新四大發明”讓國人一雪前恥,成為外國人艷羨的資本。二十年前,從上海到北京的火車要20幾個小時,二十年后,高鐵讓這一時間縮短至4個半小時;二十年前,人們買東西多是付現金,二十年后,刷微信、刷支付寶成了許多人的付賬習慣;二十年前,東西只能在商店買到,二十年后,淘寶網購、美團外賣等讓人足不出戶就能采購到商品;二十年前,單車都是私有的,二十年后,“共享經濟”讓單車也能共享。
《厲害了 我的國》通過講述普通觀眾生活細節上翻天覆地的變化,輕松帶入觀眾。“新四大發明”等身邊極富代表性的典型細節的選取,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講述身邊的故事
《厲害了 我的國》從類型上來看,是一部紀錄片,從功能上來看,是一部宣傳片。高票房,很多是單位、學校包場的貢獻。針對青年群體,《厲害了 我的國》通過小人物、大視角的切入,講述普通人身邊的故事,俘獲觀眾。
25歲的西藏達孜縣扎西崗村第一書記洛措,心心念念地籌劃著村民異地搬遷的事項,還沒結婚的她像母親般操心著大家伙的生計。“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厲害了 我的國》中,奮戰在各行各業一線的主力多是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的年輕人。
航天一線的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西安平均年齡30歲出頭的飛機研發團隊被國際同行譽為最年輕的設計大腦,合肥平均年齡35歲的量子科學團隊實現了量子計算的重大突破,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基因工程師對世界基因測序的貢獻已超過50%,中國港機裝備智能化的主力是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年輕人……
受眾與紀錄片導演之間的互動達成默契的基礎在于,導演能否以動人的方式激發觀眾基于真實生命的情感共鳴,而觀眾又能否在感動的同時調整內心期待。《厲害了 我的國》以也門撤僑事件親歷者發聲,親歷者所表述出的精神與信念力量,讓觀眾為之動容。“當時打仗,子彈都穿過我們辦公室的玻璃”“看著船慢慢地靠近,開始喊話,說‘中國同胞們,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央軍委下令,讓我們保護你們回家,大家就在那喊‘祖國萬歲,覺得心里很踏實。”
運用豐富的鏡頭語言
紀錄片導演如何重構人文精神?紀錄片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需要建立在導演的人文情懷之上。這些人文情懷只能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去展現。
大氣滂沱的航拍大遠景鏡頭、光怪陸離的延時攝影、兩三秒切換畫面的快速剪輯、豐富飽滿的色彩、形象貼切的歌曲配樂……《厲害了 我的國》從鏡頭運用、剪輯手法、色彩調配、聲畫結合等方面來看,都比較精致,節奏較快。豐富的鏡頭語言,使紀錄片和觀眾有了互動,較好地實現了情感的傳遞。該片一改以往紀錄片樸素粗糙的畫面,在各方面精益求精,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厲害了 我的國》是以6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為素材進行的再創作。《輝煌中國》曾向全社會發起“內容眾籌”,通過普通市民的鏡頭,展示身邊的變化。上萬條投稿素材也有不少被用于《厲害了 我的國》中,“內容眾籌”,即讓《厲害了 我的國》跳出了思維定勢,又迅速拉近了拍攝者和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作者單位:宜春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時宇石:《電視紀錄片的人文精神》,《新聞知識》,2005(9)。
2.王海濤:《人物與故事情節在人物紀錄片中的重要性》,《西部廣播電視》,2014 (7)。
3.郭勁鋒:《感動觀眾:個人生命體驗的公眾分享——紀錄片的情感敘事策略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報》,2013(5)。
4.許孟瓊:《紀錄片創作中的情感表達》,《新聞世界》,200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