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文
【摘 要】中國民族聲樂包含民族聲樂和漢族聲樂。我國的民族聲樂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遠古時代。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輩們就練就了聲樂演唱方法。我國的戲曲藝術也是豐富多樣,各地區戲曲種類繁多。戲曲演唱是民族聲樂中具有代表性的聲樂演唱藝術,曾在中國聲樂史上占據著主導地位。無論是中國民族聲樂還是中國戲曲藝術,都是中國文化寶藏中耀眼的明珠。這兩種音樂題材,都來源于人民群眾生活實踐中口頭傳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關鍵詞】民族聲樂;民歌;戲曲;融合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0-0061-01
中國擁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環境,生活習俗等使它們對音樂的旋律調式、情感表達、吐字行腔等各有不同。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文化,有著獨具一格的藝術色彩。源遠流長的中國戲曲為民歌的創作、演唱等做出了奠基石。一些民歌中借鑒與融合了中國戲曲的元素,更好的發展與傳承了中華文化。
一、民族聲樂與戲曲的相通性
(一)演唱風格。無論是民族聲樂還是戲曲藝術都屬于語言和演唱藝術的范疇當中。相同的的藝術性使得兩者無論是在旋律還是音調上都離不開中國語言獨特的聲調和咬字。我國民族眾多,并且這些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風俗習慣受歷史人文以及地理環境的影響。因此具有多種多樣的演唱風格。區域不同使得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也不盡相同。戲曲的演唱不是單一的站立,演繹性較強。在戲曲中聲部的劃分是按行當進行,不同的行當及人物角色都有各自的唱法,和聲屬于外來詞匯,在戲曲中沒有這一說法。在歸韻方面,說法沿用民族聲樂的慣有叫法,收聲歸韻,北方叫轍,南方稱韻,傳統戲曲對于押韻的要求非常嚴格。民族聲樂的收聲歸韻也要遵循這要求。
(二)音樂表達。無論是戲曲還是民歌,情感流露和表達是極為重要的,這主要取決于演員對音樂、人物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表現能力。演員在演唱作品時的真情流露是抓住觀眾的關鍵。在表達不同作品和不同角色時都應該先需充分地分析和了解人物的性格和人物所處的環境再做出內心的表現。
二、借鑒與融合
(一)堅持本土文化與文化自信。如同民族的文字和語言,民族音樂有著獨特而又完整的音樂符號。它不斷創新、變遷和傳承著,日益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展現出民族音樂的獨特個性和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可讓中國民族聲樂有了更大的進步。民族聲樂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在借鑒外來聲樂藝術的基礎上仍然堅持了聲樂藝術的民族性,把“根”深深埋入在民族聲樂當中。一個民族要想強大,文化是重要基石,無論何時,每一個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傳揚海外。
(二)堅持文化傳統與審美需求。一百多年前,西方音樂走進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同臺遇尷尬。但是,民族音樂并沒有在衰敗中走向消亡。這正是因為民族音樂有著扎實的人文根基。民族唱法借鑒了西方美聲唱法,在中國人的審美需求下,創新了“民族美聲”。還有一些歌劇、小提琴等在一開始就堅持走著“民族化”的步伐。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氣質和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這也使得他們在審美上有很大差異性。西方音樂發展比較完善和成熟,但如果將其全部的復制在中國的音樂當中,就顯得格格不入,失去了中國人本身的氣質。在創新與繼承優秀音樂文化時,要堅持民族性,抓住中國人的審美心理。
(三)堅持方言特色與創作風格。方言具有民族性、地區性等特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獨特旗幟。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傳統民歌與地方戲曲的演唱都帶有濃郁的方言特色。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山東民歌《沂蒙山》。這首歌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充分展現出當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民的生活習慣。用普通話來演唱就缺少了一些韻味。這是當地人自己的歌曲,自然使用方言演唱更加協和和親切。民族聲樂是在人民群眾中產生,而方言是最能體現民族的特色的一種。在演唱風格多樣性的同時,還要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民族音樂要有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和特色,才能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
(四)堅持舞臺藝術與創新。在舞臺藝術的創新中,善于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優秀作品中的形式和內容。但一定不能拋棄傳統作品的精髓。傳統的精華要繼承保留,用新的形式表現出來。舞臺藝術表演來源于生活和人民群眾。在探索和創新舞臺藝術的同時,還要與人民群眾做好溝通,從中發現靈感和素材,順應時代的發展,創作更多貼近人民群眾的作品。
三、結語
民族聲樂在不斷的創新與發展,已經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離不開祖輩們的為我們后輩們留下的珍貴音樂足跡。也可以說,民族聲樂的孕育和生長是在傳統文化中逐漸壯大起來。使我國的聲樂藝術更加璀璨奪目。作為藝術學習者和從事者,我們更要有堅定的民族聲樂的事業心,努力學習、創新以及繼承優秀的民族聲樂傳統,為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張志剛.對河南豫劇唱腔的探討與思考[J].大舞臺,2017(10).
[2]付艷艷.淺析豫劇音樂元素在藝術歌曲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4(01).
[3]聶偉娟.豫劇唱腔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滲透應用[J].音樂時空,2014(11).
[4]盧清麗.我國當代聲樂作品創作及舞臺演出中對豫劇音樂元素的借鑒[J].中國音樂,2015(02).
[5]黃林潛.略論笙的豫劇伴奏[J].中國戲劇,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