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
【摘 要】鮑德里亞早期的消費社會理論認為,消費的實質就是在消費一個個象征性的符號,并通過符號的力量,實現對主體的區分和對社會的控制。“錦鯉”成為我們無法抗拒的符號,它承載著消費社會的意圖,本文試圖用消費社會理論對“錦鯉”符號進行分析,從而審慎地看待現階段的消費熱點現象。
【關鍵詞】消費社會理論;“錦鯉”符號;媒體營銷
中圖分類號:I206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0-0234-01
2018年出現了一浪又一浪的“轉發錦鯉”抽獎熱潮和高漲的消費熱情。除了網民積極轉發之外,各大網絡媒體平臺和商家企業,也紛紛效仿支付寶成功的社交營銷模式,“高校錦鯉”“成都錦鯉”……層出不窮,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社交平臺,成了“錦鯉”刷屏的重災區,而轉發“錦鯉”者,也不自覺地成為被消費社會所捕捉的網中之魚。
一、現實性維度:泛濫的“錦鯉”現象
“錦鯉”成了一種我們無法抗拒的符號,承載了消費社會中人們無從安放的欲望載體。“轉發錦鯉”現象和從古至今的祈福求吉活動相似,在新媒體語境之下,被消費裹挾的“錦鯉”極大地激發和順應了群體欲求。
“傳媒中的事件是打上了權力話語的烙印的。媒體讓我們看到和想到的只是它們要我們看到和想到的東西。”[1]以微博為核心傳播力量,微信為主力傳播渠道。在大眾傳媒的作用下,“錦鯉”的命中,區分了幸運兒和平凡子的身份地位,而主體在渴望成為天選之子的過程中,就不斷地以消費自己為手段,而自愿地充當了被操控的權力話語的祭品。消費在媒體的感召下,不再是自主地去選擇自身真正的需求之物,而是本著新穎和奇特的欲求,不自覺地認同大眾傳媒潛在話語中所暗示的生活方式,通過消費它們所宣傳的物品,來證明自己獲得了某種階層的位置和令人羨慕的地位。
二、內在性維度:從真實游向擬像符號的“錦鯉魚”
“錦鯉”成了2018年最為火爆的動物,人們通過轉發、膜拜儀式,以期待自己也帶有錦鯉屬性。
(一)“錦鯉”——符號物的禮拜儀式
所謂對物的形式禮拜,就是指人對物的崇拜和迷戀。從新石器時期的“魚紋彩陶盆”,再到“晚商魚佩”、唐代“魚符”配飾,直至今日的轉發“錦鯉”……而消費社會所轉發的“錦鯉”,不同于中國的魚紋裝飾、日本懸掛“錦鯉旗”的民俗傳統,它成為與消費商品所捆綁的象征符號。
出現在新媒體平臺上的“錦鯉”生成了具有仿真性、幻想性的虛擬實在,它指代一系列由資本支撐的消費活動,再把抽象的概念、事物甚至未來圖景進行集中,創造出非真非偽的勸導性陳述,實現了擬就商品“神話”和“神圣化”的操控。
(二)“錦鯉”——群體性的欲望合集
消費“錦鯉”符號是一種更為復雜的社會學系統,“錦鯉”的設置多與爆款名牌,甚至是現金等鮮明的利益關聯,通過抽獎的營銷刺激欲望,構建人設。
再加上轉發成本低廉,組織者迎合大眾跟風心理,實現自我推銷,而大批量參與的人群,則更關心自身的利益,關注我能得到什么,即使會與錦鯉絕緣,也要以“萬一”的心態參與轉發。
轉發抽獎,觸發了“不勞而獲”的赤裸欲望。低中獎率、高收益的抽獎活動會比普通促銷券,更能激發人們的參與欲望。[2]“中國錦鯉”是一份需要在三百萬人中脫穎而出的高收益欲望集合,消費“錦鯉”,越來越成為人們渴望超越本質所賦予的東西,而去接近理想的一種病癥,它由欲望所驅動,我們被動地成為消費社會的追隨者。
三、批判性維度:“錦鯉”空洞的能指符號
(一)消費主體性的消逝
“櫥窗、廣告、生產的商號和商標在這里起著主要作用……它們相互暗示著更復雜的高檔商品,并使消費者產生一系列更為復雜的動機。”[3]“錦鯉”作為一種出色的消費符號,它可以涵蓋的“符號物”更為寬泛,從衣食住行到精神消費,在這種符號鏈驅使之下,人被強制成了它的奴隸,追逐著“錦鯉”背后的價值標簽,使真正的幸福感淡出人的生活視域,生活的空洞和虛無也將隨之而來。
(二)新型消費模式的誕生
“錦鯉”是一場迎合大眾趣味的成功營銷。社群化的網絡時代中,信息傳播和營銷的邊界不斷被消解。第一,很多純粹的信息,在其傳播的過程中會發生變異,被營銷力量所利用;第二,用戶對媒體營銷并非全然排斥,而更多是取決于其形式是否足夠“討巧”。
然而,越是成功的網絡營銷,越不可復制。以“錦鯉”轉發為例,一旦到達一定的熱度,受眾的關注度就開始衰減,并逐漸產生“疲勞”感,想要持續火熱很難;另一方面,它可能被其他力量加以利用,“錦鯉騙局”則加速了“錦鯉”死亡。
四、小結
在數字化的今天,人們通過消費,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它更多地依賴于冰冷的數字符號和物品標識。“錦鯉”是消費社會中的“集體迷信”,并被媒介疊加和放大了。在不經意轉發的過程中,它捆綁了消費導向,變成商品物的免費鼓吹者,一步步實現了對主體進行操控,建構起了“轉發了這條錦鯉,你就……”的話語場域,為“消費社會”的合法性立言。因此,在面對層出不窮的“錦鯉熱潮”時,我們更應保持一份理性與冷靜。
參考文獻:
[1] (法)讓·波德里亞 著.劉成富 全志鋼 譯,消費社會[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4:132.
[2] 高充彥,郝遼鋼,賈建民.抽獎促銷與贈券促銷有效性比較研究:一個促銷價值模型[J].管理評論,2009(12),80-85.
[3] (法)讓·波德里亞 著.劉成富 全志鋼 譯,消費社會[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