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雨陽
【摘 要】亞當·斯密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根據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三大階級,認為三大階級是文明社會的三大主要和基本的階級。本文將從其階級結構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入手,探討分析三大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
【關鍵字】亞當·斯密;階級關系;三大階級
中圖分類號:C08?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0-0238-01
亞當·斯密是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是經濟科學的樣板。在研究社會財富的分配時,亞當·斯密提出了自己的階級結構理論,并根據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成員劃分為三大階級,這一劃分大致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與以往相比,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
一、亞當·斯密階級結構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
英國產業革命自18世紀60年代始,到19世紀40年代初基本完成。產業革命的發展,使英國的社會面貌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工業資產階級的人數和經濟實力不斷增長,他們不僅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統治地位,而且在1831年議會改革后,也占據了議會中大多數席位,取得了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統治權。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后,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圈地運動的加速擴張使得資本主義化貴族地主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大增。在18世紀的英國,“土地越來越成為政治權力的基礎”。至18世紀末,已經有400個大地主家族,各自擁有至少50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年均土地收入約1萬磅[1],這些地主在國家和地方事務中都擁有優越的社會地位。
18世紀后期的經濟大變革使得下層人民陷入深重苦難,圈地運動的浪潮無情地吞沒著小農經濟,機器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使許多傳統的手工業工人失業,工業無產階級也隨著近代大工業的發展逐漸形成。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工業和運輸業中的工人已達200萬人。機器的使用,一方面使大量工人失業,另一方面又使大量婦女和兒童加入到工人隊伍。1839年英國的42萬工廠工人中,婦女有24.2萬人,18歲以下的童工有19.3萬人[2]。伴隨大量失業工人的存在和廉價女工、童工的使用,工人工資不斷下降,生活日益貧困。
在這樣一種復雜的社會背景下,亞當·斯密在繼承重農學派階級結構理論的基礎上,破除了重農主義的偏見,運用辯證的方法分析出18世紀中后期英國階級社會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及各種問題,第一次正確劃分了資本主義的階級結構,把社會分為由地主、工人、資本家組成的。
二、亞當·斯密階級結構理論中“三大階級”之間的關系
亞當·斯密在談到社會上“三大階級”時說:“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全部年產物,或者說,年產物的全部價格,自然分解為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三部分。這三部分,構成了三個階級人民的收入。此三階級,構成文明社會的三大主要和基本的階級。一切其他階級的收入,歸根結底,都在自這三大階級的收入。”[3]梳理社會中的階級關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在亞當·斯密看來,三大階級中:
一是靠地租過活的地主階級,他們和社會利益密切相關。地主階級是社會繁榮的獲利者,但他們不勞而獲,是個無所作為、沒有前途的階級。二是靠工資過活的工人階級,他們也同社會利益密切相關。勞動者在社會繁榮時受益不多,在社會衰退時受害最重,所以只有勞動者與社會公益聯系最緊,但他們又受財力所限,在社會上難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無法提高精神上的見解。三是靠利潤為生的資本家和雇主,他們最富裕,所以最為社會所尊敬。但個人利潤與社會公益相比,即使最公正的資本家也要從私利出發而不顧公益,因此資產階級同社會利益沒有關系。
在對三大階級的劃分這一基礎上,斯密又提出了收入分配理論,一個國家的全部產品要分為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三部分。“這三部分,構成三個階級人民的收入,即以地租為主、以工資為生和以利潤為生這三種人的收入。此三階級,構成文明社會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階級。一切其他階級的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這三大階級的收入。”[3]這樣,斯密科學地揭示出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的來源,也揭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經濟關系,但是卻又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深層次的經濟關系。
三、結語
亞當·斯密的階級結構理論是他針對18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狀所做出的判斷,與以往的劃分相比更具科學性與現實性,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更是為當時黯淡的資本主義經濟打入了一只強心劑。
參考文獻:
[1]王覺非.近代英國史[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58.
[2]王覺非.近代英國史[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76.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商務印書館,2017:241.
[4]趙潔.論亞當·斯密的財富觀及其經濟倫理價值[D].河北:河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