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紅
【關鍵詞】 信息技術;硬件;軟件;觀念;投入
【中圖分類號】 G623.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2—0093—01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開展各學科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鞏固信息素養和技術創新意識;對于培養國家建設和國際競爭所需的信息技術人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以上論述說明,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小學開展好信息技術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就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對我縣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現狀及對策加以簡單的分析。
一、現狀
盡管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影響日益巨大,可是,我縣部分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仍然沒有被安排到恰當的位置,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 硬件方面。由于我縣經濟條件落后,信息化普及率還不高。學校的計算機教室,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以莊浪三小為例,學校只有一間計算機教室,三十多臺計算機。四至六年級信息技術課每周每班只能安排一節,并且是兩名學生共用一臺計算機,學生每周實際上機時間不足二十分鐘,一學期下來,總共上機時間不到六小時。很多家庭里也沒有計算機,學生學的知識,無法得到及時的復習和鞏固。上機時間得不到保障,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就成了一句空話。
2. 軟件方面。由于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多數基層學校、教師以及家長都認為信息技術課不是升學考試科目,沒有必要大力發展。他們都是以提高升學率為教學工作的中心目標,對于這一目標有利的方法措施就實施,而其它的則無關緊要。以這種偏頗的目標來作為教學工作的導向,學生也會受其影響。會使學生只去學習升學科目,而不會去發展自己的特長,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符合國家提出的素質化教育。
目前在職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分為信息技術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其中信息技術專任教師中八成是自學成材,還有部分是經過培訓半路出家的。這些教師在理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方面還比較薄弱,難以勝任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教學任務。
二、應對策略
1. 更新觀念,提高信息技術認識水平。不論是學校、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首先要更新觀念,提高信息技術認識水平。不能單純地認為計算機教育就是信息技術教育。“所謂信息技術,簡單地說,就是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表示和應用信息的技術。”它是社會進步的產物。當前,計算機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更是其發展的熱點。故計算機教育無疑是目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我們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絕不能因此就將單純的計算機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等同起來,以前者來替代后者。在實際教學中,不要只強調“計算機學科”教學,還要注重計算機技能的培養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幫助,再由學生通過與周圍學習環境進行交互得到新知識,讓學生站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
2. 加大投入,提高信息技術操作水平。地方政府、學校和家庭要正確認識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必要性,千方百計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平臺。倡議生活條件較好的家庭為自己的孩子添置計算機,引導社會上效益較好的企業為學校捐贈計算機,政府也要盡最大努力,為基層小學配備計算機教室。
信息技術課教師隊伍,是實現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保障之一。針對目前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師多為“半路出家”這一現狀,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信息技術教學培訓力度,不定期地組織信息技術課教師各類業務培訓,及時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自覺能動地研究信息技術,掌握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并從中尋求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逐漸探究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從而有效推進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門學科能像信息技術這樣,發展如此迅速,應用如此廣泛,對社會影響如此深遠,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作用如此之大。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推進,隨著政府、學校和家庭信息化投入力度的不斷增大,隨著全民信息化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們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一定會迎來一個美好的明天。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