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梅 涂軍明 曹志剛 陳杰 張群
摘要:總結了稻蛙田廣兩優15的種植技術,廣兩優15的播種期和移栽期由青蛙投放大田的時間與廣兩優15的生育特性協同決定;播種量由水稻面積占蛙田比例確定,為常規稻田播種量的50%;株行距由蛙的習性確定用較寬大的株行距;肥料施用采用“一基一追”方法,蛙的排泄物作補充;水分管理采用好氣性有氧灌溉,即“淺-擱-濕”方法;病蟲草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做到不用或少用藥劑防治;適時收獲。大田施肥、防治蟲害和草害的措施最好在蛙苗投放前完成。
關鍵詞:稻蛙田;廣兩優15;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2-0019-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2.004?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planting technology of rice Guangliangyou 15 in a rice field with frogs was summarized. The sowing time and transplanting time of Guangliangyou 15 were determined by the time when the frog was put into the field and the fert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liangyou 15. The sowing amoun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roportion of rice area to frog field, which is half of the sowing amount of conventional rice fields. The spacing of the rows was determined by the habits of the frogs with a larger spacing.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dopts the "One basal application, one topdressing" method, and frog excrement is taken as a supplement. Moisture management adopts aerobic irrigation, which was "shallow-surface-wet" metho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s and grass pests wa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rugs are not used or less, and the timely harvest is taken. The field fertilization, pest control and control of grass damage measures were best done before the frog delivery.
Key words: rice frog field; Guangliangyou 15; cultivation techniques
稻蛙田是指被改造成半人工半自然生態系統的既種水稻又養青蛙的田,以化肥和有機肥為基肥,蛙的排泄物作補充,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食物鏈的關系,通過合理的溝系配制和水分調控,達到“以稻養蛙、以蛙護稻、以蛙促稻”的田間生態平衡和良性循環[1]。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有稻田養蛙類的研究發表[2],近年來,由政策導向和經濟利益驅動,稻蛙共養在一些地方興起,發展勢頭迅猛,但大部分稻蛙共養模式仍處于摸索與實踐階段,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支撐和成熟的技術指導,并且大多存在重青蛙養殖輕水稻種植的現象,經實地調查,其水稻產量多數每公頃只有1 500~3 000 kg,達不到研究報道的每公頃4 500~7 500 kg[3,4],稻蛙共養沒有實現雙贏,嚴重影響了種養戶的積極性和蛙稻產業的發展。因此,掌握稻蛙共養水稻的生育特點,采取有效的種植技術措施,實現優質與高產,已成為稻蛙共養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本研究總結了一套實用的稻蛙田廣兩優15的栽培技術措施,并針對稻蛙現狀進行了思考,旨在為稻蛙共養雙贏提供參考。
1? 稻蛙田中選用合適的水稻品種
稻蛙田中水稻品種的選擇,是根據青蛙的生理習性結合市場要求而定,稻、蛙共生期為80~100 d,隨9月下旬氣溫開始下降,蛙的攝食和活動能力受到遏制,會降低對水稻害蟲的控制能力;宜選用農藝性狀好、抗病抗蟲性強、生育期適宜的水稻品種[5]。廣兩優15是湖北省黃岡市農業科學院用廣占63-4S與R15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稻組合。2011年通過湖北省品種審定,具有高產、優質、抗倒伏、抗高溫及抗病能力[6];廣兩優15在田間表現出生長繁茂、莖稈較粗、株型較緊湊、植株較高、分蘗力中等偏強的特點,生育期133 d[7],屬中遲熟秈型稻,正好適合作稻蛙田一季中稻推廣種植。
2? 廣兩優15的種植技術及措施
2.1? 播種期與播種量
播種期根據青蛙投放大田的時間[5]結合廣兩優15的生育期來共同決定。目前,稻蛙田第一年大多以傳統的人工插秧和機插方式為主,第二年以后大多以傳統的人工插秧方式為主,因機插可能對上年存有的青蛙造成傷害;播種期一般宜安排在5月上旬。播種量的計算,一般稻蛙田中水稻的種植面積為總面積的50%左右,因此,稻蛙田每公頃播種量為常規田播種量的50%,即秧田每公頃播種量為93.75 kg,大田每公頃用種量為7.5 kg[6,7]。播種前選擇晴天曬種2 d滅菌,浸種時用強氯精或咪鮮胺浸種消毒。
2.2? 移栽期與株行距
移栽期為5月末至6月上旬,行距以26.7~36.7 cm為宜,株距以13.3~26.7 cm為宜,每穴2~3株秧苗。人工插秧齡25~30 d,機插秧齡17~20 d[5]。移栽前噴施1%尿素水作送嫁肥,并噴施送嫁藥,防治稻薊馬與二化螟等蟲害。如采用較密的株行距,應隔幾行留一條50~60 cm的通風道,通風道方向以南北方向為宜[8],以備高溫通風避暑和防青蛙迷路。
2.3? 肥料施用原則
科學合理的肥料運籌是水稻增產的重要途徑[1],合理的基蘗肥比例是稻蛙生態種養水稻高質量群體建成的有效措施。青蛙投放大田的時間一般為插秧后10 d左右,因此,稻蛙田肥料的施用最好采取“一基一追”方法,“一基”是插秧前結合土地耕翻,一次性施足基肥,每公頃水稻施進口復合肥750 kg,或視土壤肥力狀況和水稻長勢施用適量腐熟的廄肥和有機化肥,還可用蛙的排泄物作補充;“一追”是插秧后6 d左右,每公頃水稻追施尿素150 kg。注意禁止使用碳酸氫銨水、石灰、石灰氮與氨水[9],防止對青蛙的生長造成傷害和影響。如蛙稻比例適宜,田中肥力水平高時,可少施或不施肥,避免過量施肥造成后期倒伏,導致青蛙與水稻大幅度減產[8,9]。撒施化肥時,盡量偏離溝壕。
2.4? 水分管理
青蛙屬水陸兩棲動物,蝌蚪、幼蛙和成蛙都需在水中或高濕度的岸邊生活,青蛙養殖成功的秘訣是干凈的活水,通風、透光、高溫時有遮陰處的原生態自然環境[8-10]。常換新鮮活水,以防青蛙胃腸炎、紅腿病、爛皮病等疾病的發生。稻田水分管理采用好氣性有氧灌溉,即“淺-擱-濕”法,7月上旬擱田,擱田時應保持蛙溝半溝水,避免蛙溝斷水而影響青蛙的生息狀況[1];7月底至8月中旬深水調溫防高溫熱害,進排水同時進行。深水條件對稻株的抗倒性等株型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種選擇及栽培管理不當,倒伏嚴重,不僅水稻大幅度減產,降低稻米品質,而且會嚴重惡化水質并危及青蛙的安全[5,8]。
2.5? 病蟲草害防治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配合使用化學防治,藥劑選擇以生物類藥劑替代化學藥劑,盡量不用或少用藥劑防治。不得不施藥時,施藥時將青蛙趕出,施藥后及早換新鮮水;因蛙類白天活動少,施藥時間以早晨露水剛干后進行為佳[5,8],盡量減少對蛙類的傷害。
2.5.1? 蟲害防治? 稻田養蛙對水稻基部害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蛙類憑著視覺和聽覺捕食害蟲,對活動力極微的稻薊馬等害蟲的捕食能力較小,對危害葉片害蟲控制效果不明顯[5]。物理防治:每2公頃安裝一盞功率為15 W殺蟲燈,誘殺成蟲,減少農藥使用量,7—8月夜間增用黑光燈誘捕蟲蛾。生物防治:利用和保護好害蟲天敵,使用性誘劑誘殺成蟲,使用殺螟桿菌及生物農藥Bt粉劑防治螟蟲。化學防治:防治二化螟常用農藥為1.3%苦參堿、Bt(蘇云金芽孢桿菌),防治稻縱卷葉螟用1.8%阿維菌素,防治稻薊馬、稻飛虱常用農藥為1.3%苦參堿、吡蚜酮,注意禁用青蛙高度敏感的有機磷、菊酯類殺蟲劑,還有高毒、高殘留殺蟲劑。
2.5.2? 病害防治? 病害的防治從種子著手,曬種殺菌,進行必要的藥劑浸種可有效地防治惡苗病的發生,防治紋枯病、稻曲病常用農藥為6%低聚糖素、井岡霉素,防治稻瘟病常用農藥為75%三環唑。
2.5.3? 草害防治? 水稻移栽后,青蛙未放養的7 d內,結合追施尿素,每公頃選用22%芐·乙粉劑450 g或90%禾草丹乳油1 875 g拌尿素撒施,防除稻田雜草,注意禁用對蛙類有毒的氰氟草酯、噁草酮等除草劑。
2.6? 適時收割
水稻黃熟末期(稻谷成熟度達90%)收獲,留樁高度30 cm,秸稈可全部還田。
3? 對稻蛙共養的思考
1)稻田合理的溝系配制及水稻占比面積是保確蛙稻雙贏的前置條件。稻蛙共作生態系統與常規稻田系統及野外生態系統相比,形成了由稻畦面向畦面溝、圍溝、取食臺等不斷加深的立體環境,可實現多層多級充分利用稻田資源。但如何合理配制稻田溝系,更大限度地提高蛙容量及稻田資源的利用率,是當前稻蛙工作者必須摸索的前置條件。
2)蛙類合適的投放密度及個體重量是保證稻蛙生態種養成功的基本條件。蛙類是稻田害蟲的天敵,稻田養蛙可大大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甚至可不用任何化學農藥,只使用植物農藥或微生物農藥;同時,養蛙的殘餌和糞便等可用作水稻的肥料[5,11]。蛙的投放密度及個體重量為多少時才能保證稻田既不打藥也不施肥,同時還能保證稻蛙高產優質,有待進一步摸索。
3)篩選優良蛙種,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優質抗病高產水稻品種,將蛙類養殖技術與水稻栽培措施對接并集成創新,已成為確保稻蛙共生雙贏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
4)新的營運方式是確保稻蛙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除產品結構、種養模式創新給農業發展帶來生機外,新的營運模式也能將農業發展帶入新的境界。依托“互聯網+”,以“公司+農戶”的形式,建立集繁育、推廣、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的網絡服務體系,將商品蛙進行深加工,制成蛙腿、蛙塊罐頭等,參與市場競爭,加速稻田養蛙技術轉化;傳統農業牽手資本“眾籌”等營運模式是確保蛙稻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王華君,王新其,丁國平,等.基于蛙稻生態種養模式氮肥運籌對水稻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16,32(6):83-86.
[2] 縉云縣農林局病蟲觀測站.稻田養蛙治蟲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1976(1):36-38.
[3] 朱元宏,王新其,姚? 潔,等.晚粳水稻新品種在蛙稻生態種養模式下的種植表現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1):26-28.
[4] 項建軍,王華君,陸君浩.蛙稻田病蟲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0(5):130.
[5] 項建軍,王華君,陸君浩.“蛙、稻”生態種養配套技術探討[J].上海農業科技,2010(4):65-58.
[6] 周? 強,涂軍明,王? 歡,等.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廣兩優15[J].雜交水稻,2011,26(6):87-88.
[7] 符家安,蘇章鋒,劉? 東,等.廣兩優15在潛江市示范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4,29(4):50-51.
[8] 顧宏兵.稻魚蛙共生實用操作技術[J].中國水產,1995(3)∶26-27.
[9] 楊? 勇,張洪程,胡小軍,等.稻漁共作水稻生育特點及產量形成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4,37(10):1451-1457.
[10] 鐘傳明.雜交虎紋蛙水稻種養技術研究[J].漁業現代化,2006(6):25-26.
[11] 漆? 華,夏遠建.江津區稻田養蛙種養模式發展思考[J].南方農業,2014,8(19):69-70.
收稿日期:2019-01-04
作者簡介:金紅梅(1964-),女,湖北羅田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水稻栽培育種研究工作,(電話)13339960128(電子信箱)hgjhm19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