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夢煜 宋佃星



摘要:為了減輕滑坡泥石流災害對區域生態環境的破環、提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基于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評價模型,對陜西商南縣民眾的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情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利用學校和基層組織加強民眾滑坡泥石流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加大防減災技能培訓力度,是提升區域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響應;可持續發展;商南縣
中圖分類號:F205?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2-0189-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2.043?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amage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nd promote the abilit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cognition and response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the cognition and response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of people were studied in Shangnan,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e coul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gnition and response to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n the region by using schools and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kills,which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gnition and response of regional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Key words: debris flow disaster; cognition; respon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angnan county
秦巴山區地質環境較差,生態破環嚴重,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發,正確認識災害,是人類作出及時準確響應的基礎與保障。災害發生具有突發性、客觀性和復雜性[1]。尤其是高山、降雨量豐富地區更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面對災害風險,人類必須積極響應,通過調整適應能力來獲得發展[2]。加強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及民眾了解其發生規律,采取相應措施,提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地質災害破壞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迅速增加,人們對防減災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3]。中國學者對于災害認知與響應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建樹。李景宜等[4,5]建立了國民災害感知能力的測評指標體系,對高校在校生感知風險的能力進行評價;Zhou等[6]、李景宜等[7]構建了普通民眾之間對災害風險的感知能力測評體系;仵拔云等[8]報告了陜西鎮安縣地質災害特征及其危險性分區現狀;趙洪濤[9]對甘肅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災害機制及防災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馬東濤等[10]報告了7.19云南騰沖滑坡泥石流災害,并提出了相應減災措施;桑議蕙[11]評估了楚雄州中小學校園滑坡泥石流災害風險;孔祥玲[12]對昆明市東川區滑坡泥石流災害進行了治理研究。
綜合以上文獻,本研究以災害感知理論為基礎,將災害認知與響應納入滑坡泥石流災害研究,對秦巴山區民眾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災害知識認知、防災減災認知)與響應(自救互救技能、災后情緒及信息傳播)能力進行了分析評價,以期為減輕區域生態破壞、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商南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的秦巴山區,總面積2 307 km2,全縣轄20個鄉鎮,209個行政村,總人口23.58萬人[14]。地勢西高東低,山高坡陡,溝谷發育,地質構造復雜,地質環境較差,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十分嚴重。尤其當夏末秋初多雨季節,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嚴重制約著商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威脅著商南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 研究方法
2.1? 問卷調查
本研究以陜西商南縣民眾為調查對象,采用入戶訪談的方式分別在清油河鎮、湘河鎮、水溝鎮、趙川鎮4個地質環境較差、生態破壞嚴重的地區設置調查點。隨機發放問卷360份,回收312份,回收率86.7%,篩選有效問卷284份,有效率為91.0%。為確保調查數據能更好地反映商南鄉村民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整體狀況,在設計問卷時充分考慮了調查者個體特征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狀況等。
2.2? 調查問卷基本結構
依據普通民眾對災害風險感知能力測評體系以及農業旱災的認知響應狀況研究[14]設計調查問卷(表1)。調查問卷分為個人基本信息、災害認知與區域發展狀況、災害響應與區域發展狀況3個部分。
2.3? 賦分與權重的確定
依據呂君等[15]對旅游者環境意識的調查與分析結果,對各指標體系和次級指標的每道題依次進行賦分(0~10分)和確定權重。指標體系各部分的賦分及權重、民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知識了解、防災減災技能掌握情況、自救互救實際情況及災后情緒恢復賦分及權重情況見表2至表6。
2.4? 得分計算模型
根據各指標、題項及答案權重和賦分結果,結合調查問卷計算商南縣民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的綜合得分。指標體系各部分題項的得分計算模型為:
式中,Sij是第i部分第j題的被調查者的得分,i=1,2,3,4,分別代表滑坡泥石流災害知識認知、防災減災認知、自救互救技能、災后情緒與信息傳播指標;n為各題項的備選答案數;p為各題項的備選答案;Qjp為第j題選擇p答案的樣本數;Cjp為第j題第p備選答案的賦分;M為有效樣本總數。
指標體系各指標得分計算模型為:
式中,Si為各部分指標的得分;m是各部分的題項數;Wij是第i部分第j題的權重。
綜合式(1)、式(2),計算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得分:
式中,S是民眾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的綜合得分;Wi是各部分指標的權重值;Si是各部分指標的得分。將認知與響應等級依次確定為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表7)。
3? 結果與分析
3.1? 民眾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狀況分析
民眾災害知識認知部分各題得分見圖1,得分區間為40.00~88.45,綜合得分60.06,處于及格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是A1(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的時間分布)和A3(滑坡泥石流災害對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得分分別為88.45、71.83,A1處于優秀水平,A3處于中等水平;其次,A6(居民對于滑坡泥石流的關注程度)得分為59.44,處于及格水平;A4(居民對滑坡泥石流災害預測方法的選擇)、A5(滑坡泥石流災害產生的次生災害的了解程度)和A7(滑坡泥石流災害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得分分別為51.55、45.49、46.48,處于不及格水平,A2(居民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產生原因的了解)得分最低,為40.00。結果表明,商南縣民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時間分布及災后帶來的影響認知較好,對于滑坡泥石流災害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滑坡泥石流災害產生的次生災害認知較差,對于災害產生的原因認知并不理想。
民眾防災減災認知部分各題得分狀況見圖2,得分區間為33.10~64.79,綜合得分45.78,處于不及格水平。得分最高的是B5(居民學習防災減災知識后的收獲),得分為64.79,處于及格水平;B7(居民學習防災減災技能中的態度)得分為52.82,接近及格水平,說明在學習過程中仍有部分居民態度不端正、不愿意學習;B2(居民接受防減災知識教育狀況)、B4(住所周圍的防減災工程措施狀況)和B6(居民接受防災減災知識教育的主要方式)得分分別為43.80、39.44和41.54,處于不及格水平;B1(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和B3(政府有無將防災減災列入到可持續發展規劃中)得分分別為34.37和33.10,均遠地低于及格水平。結果表明,商南縣民眾很少接受防災減災相關知識教育,且接受教育的方式單一,學習過程中民眾的積極性不高,但經過宣傳教育培訓后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有所提升。
3.2? 民眾滑坡泥石流災害響應狀況分析
民眾自救互救技能部分各題得分見圖3,得分區間為38.73~72.82,綜合得分47.66,低于及格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是C6(受災時鄰里互助渡過難關情況),得分為72.82,處于中等水平;C4(災害發生后逃生地點的選擇)得分為69.73,處于中等水平;C1(受災時的心理狀況)和C8(居民對實施自救互救的實況進行評價)得分均為56.34,剛到及格水平;C2(居民受災時對救援方法的選擇)和C9(對救災時間第一性的認可度)得分分別為52.82和54.08,處于不及格水平;C3(發生災害時的救援對象)、C5(家中自備急救物品狀況)、C7(受災時是否有專業人員幫助指揮逃生)得分分別為45.49、41.55、38.73,遠低于及格水平。結果表明,商南縣民眾在發生滑坡泥石流時能夠較為準確地選擇逃生地點,鄰里之間能夠彼此幫助,但災害發生之后,缺乏專業人員指揮逃生,救援方法的選擇也不正確,受災過程中民眾的心理素質有待提高。
民眾災后情緒與信息傳播部分各題得分見圖4,得分區間為49.30~75.49,綜合得分61.53,處于及格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是D4(災后政府的慰問情況),得分為75.49,處于良好水平;D7(災后參加抗災宣教活動的意愿)得分為65.35,處于中等水平;D1(災后個體心態)和D2(災后情緒和日常生活的恢復狀況)得分分別為60.14和63.94,處于及格水平;D3(災后政策制定是否考慮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D5(災后信息的傳播渠道)和D6(災后情緒及日?;謴退钑r間)得分分別為54.32、49.30和53.80,均處于及格水平以下。結果表明,商南縣民眾災后個體心態基本良好,信息傳播途徑相對單一、傳統,情緒與日常生活僅憑時間推移慢慢恢復,災后政府慰問較為及時,并能將可持續發展列入到防減災管理措施中。
3.3? 民眾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狀況綜合分析
商南縣民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各指標得分區間為45.78~61.53,綜合得分52.51,處于不及格水平。結果表明,商南民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與響應狀況尚不理想。其中,災后情緒與信息傳播指標得分最高,為61.53,充分說明居民在滑坡泥石流災害后,能夠基本保持鎮定,積極面對,能夠依據實況傳播災情,但傳播途徑相對單一,只是簡單地通過電話或摩托車等較慢的通訊和交通工具,微博、微信等互聯網等媒介沒能在廣大民眾中得到廣泛應用?;履嗍鳛暮φJ知結果表明,民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時間分布及產生的影響認識較為良好,但深層面的原因及產生的次生災害認識片面、簡單,只是以年長者的多年經驗作判別;依據防災減災認知結果表明,政府部門沒有將防減災列入到可持續發展規劃中,大部分民眾也認為區域可持續發展與防災減災不相關;自救互救技能結果表明,災害發生時鄰里之間雖能互相幫助渡過難關,但民眾自救技能整體不夠專業,家中基本無急救物品,災害發生時不能果斷地作出最準確的選擇,從而導致經濟受到損失,生態破環嚴重,威脅區域可持續發展。
4? 小結與討論
4.1? 主要影響因素
1)文化水平高低能夠直接影響人們對事物的整體認知,鄉村民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滑坡泥石流災害沒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知;加之以農耕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商南鄉村民眾過去大量開荒種田,致使該地區生態環境遭到破環,阻礙了區域可持續發展,又缺乏相應的科普宣教活動,民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認知比較片面、簡單。
2)基層政府及生態環保部門防減災意識淡薄,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溝通。在防減災措施制定過程中沒有考慮區域可持續發展,只注重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加之缺乏較為專業的災害救援人員,導致重大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時,民眾自救互救缺乏組織性和主動性。
3)災后情緒與信息傳播雖得分稍高,但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互聯網等現代化通訊手段未能得到廣泛應用,使得災時和災后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傳播。為了擺脫受災后更加貧困的面貌,民眾開山采礦、亂砍濫伐,加之林業監管部門管理松懈,使得商南縣生態遭到巨大破壞,這樣循環往復,嚴重威脅區域可持續發展。
4.2? 應對措施
1)針對災害知識認知缺乏、防減災知識薄弱狀況,基層政府應制定具體成套、成體系的宣教活動,且教育形式要定期多樣,鄉村民眾應積極配合,主動接受教育宣傳;另外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要從長遠出發,充分考慮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
2)針對自救互救技能等災害響應不理想狀況,基層相關部門應大力引進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并對鄉村民眾定期進行預警機制演練,力爭建立一支強有力、有組織、經過訓練的救援隊伍,同時為民眾家中配備應急基礎設施,災后應用專業人才及時對民眾情緒進行疏導調節,對災民發放慰問補助,將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生命財產安全威脅降到最低,使居民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日常。
3)針對商南縣山多地少,土地資源分布不均,民眾通過大面積的開山造田及亂墾濫砍來增加收入,導致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發現象,政府及監管部門應推動鄉村產業升級轉型,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使該地居民不至于通過開墾荒地來增加收入;同時政府應對滑坡泥石流災害隱患點的居民進行移民搬遷,對必要的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從多方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周? 揚,李? 寧,吳吉東,等.中國自然災害減災救災標準的演變特點[J].自然災害學報,2013,22(1):1-9.
[2] UN/ISDR.Living with risk: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Geneva:United nation[M].London,UK:Biomed central Ltd,2004,7(4):336-342.
[3] 周平根.滑坡監測的指標體系與技術方法[J].地質力學學報,2004, 10(1):19-26.
[4] 李景宜.公眾風險感知評價——以高校在校生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5,14(6):153-156.
[5] 李景宜,周? 旗,嚴? 瑞.國民災害感知能力測評指標體系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2,11(4):129-134.
[6] ZHOU Q,LI J Y,ZHAO J B.Study on index system of assessment of public disaster perception in the western China[J].J Geogr Sci,2003,13(3):284-288.
[7] 李景宜,周? 旗.國民災害感知能力測評指標體系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2,11(4):129-134.
[8] 仵撥云,滕宏泉,李? 勇,等.陜西鎮安縣地質災害特征及其危險性分區[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4,25(4):81-88,96.
[9] 趙洪濤.甘肅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災害機制及防災可持續發展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
[10] 馬東濤,馮自立,張金山,等.7.19云南騰沖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報告[J].水土保持通報,2004,24(6):67-71.
[11] 桑議惠.楚雄州中小學校園滑坡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
[12] 孔祥玲.昆明市東川區滑坡泥石流災害治理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0.
[13] 范紅科,胡西順,張? 蓉,等.陜西商南縣的地質災害及其成因[J].災害學,2003,18(1):53-57.
[14] 王? 朋,張蓓蓓.陜西鳳翔地區農戶家庭對農業旱災的認知與響應:以人口流動為分析視角[J].貴州農業科學,2017,45(7):124-129.
[15] 呂? 君,陳? 田,劉麗梅.旅游者環境意識的調查與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