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紅 王作鐵



摘要:考慮公司+農戶組成的供應鏈在內外部質量損失情況下的農產品質量協調問題。根據公司+農戶模式中農產品的生產流程,分別建立了整體最優和個體最優的供應鏈收益模型,通過求解及分析得出,由于雙方共同原因造成的質量損失由雙方共同承擔的情況下,可使質量協調決策達到最優。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內部質量損失系數越小,農戶提高質量的積極性越低;外部質量損失系數與公司提供的農資質量水平不同時,公司須要使用不同的策略,才能確保農戶提高質量。所得結論有較好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公司+農戶;質量失誤;農產品質量協調;供應鏈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4-0278-03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產品質量決定于種植、加工、運輸到銷售等供應鏈各環節,所以只有從供應鏈視角出發,把與農產品質量相關的各環節都集成到供應鏈內部,進行全過程的管理與控制,才能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隨著農業龍頭企業的崛起,公司+農戶的農業生產模式進入了農業領域。為了確保農產品的質量,農業龍頭企業(簡稱公司,下同)為農戶提供生產所必需的農業生產資料和技術培訓等,農戶嚴格按照公司的標準生產,產品經公司檢測合格后向市場銷售。公司+農戶供應鏈的優點非常顯著,可以集中廣大分散的農戶,提高市場談判能力,化解“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1-2]。公司+農戶供應鏈確保了農產品的質量、充分發揮了公司和農戶各自的優勢,同時也提高了供應鏈的整體收益。廣東溫氏集團就是通過公司+農戶模式整合供應鏈,提升農產品質量的例子[3],公司與農戶簽訂協議,向農戶提供禽畜幼崽、飼料、疫病防治服務等,農戶按照公司的質量要求將禽畜養殖出欄,公司驗收合格后按照協議價格進行回收;驗收不合格的產品,公司與農戶按照協議約定的比例共同承擔損失,形成供應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1 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質量控制與協調的研究分為2類,一是曹柬等考慮供應鏈成員企業如何分擔內、外部質量損失,使供應鏈整體收益最優[4];盧鳳君等通過構建監督博弈模型,求出供應鏈雙方質量行為的臨界值[5];蘇菊寧等通過建立集中決策和協調決策條件下的收益模型,研究供應鏈的質量控制與協調[6];洪江濤等建立微分博弈模型,研究制造商和供應商的最優質量協調策略[7];Hou等應用博弈論和優化理論研究風險規避度對供應鏈成員質量控制水平的影響[8];Baiman等分別將供應商質量預防成本和公司質量評價作為決策變量,研究雙邊道德風險下的質量控制策略[9-10];Hsieh研究質量檢測和質量失誤懲罰對供應鏈均衡策略和利潤產生的影響[11];Balachandran等分別基于單邊道德風險和雙邊道德風險情況下,通過質量檢測水平和外部質量損失確定對供應商質量缺陷的懲罰額度[12];Wan等認為當質量損失成本大于臨界值時,全部檢測或不檢測是最優策略[13];Jiang等認為,當質量檢測水平固定且外部質量損失成本分擔時,不同質量策略的最優檢測率不同[14]。二是通過契約設計,約束供應鏈成員提高產品質量。申強等通過外部損失分擔與內部懲罰質量契約,構建雙邊道德風險下二級供應鏈質量控制博弈模型,協調最優產品質量控制水平[15];王道平等應用批發價格-質量成本分擔契約構建供應鏈協調模型,實現供應鏈質量控制與損失規避背景下的供應鏈協調[16];Hu等分別應用收益共享契約、獎勵懲罰契約和特許經營契約,協調供應鏈和成員企業達成質量控制[17-18];Ma等通過設計質量合同的參數,引導制造商提高質量水平,實現供應鏈協調[19];劉云志等從損失規避的視角構建批發價格質量成本分擔契約,研究零售商訂貨量與質量水平的關系[20]。
綜上所述,以上文獻從不同視角對質量控制與協調問題進行了研究,為筆者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筆者從公司+農戶供應鏈的視角研究農產品質量協調問題。在公司+農戶供應鏈中,農產品的質量不僅決定于農戶的質量控制水平和公司的質量檢測水平,也決定于公司提供給農戶的農資質量水平。因此,與現有文獻相比,本研究在把農戶質量控制水平和公司質量檢測水平作為決策變量的同時,將農資質量因素也考慮在內,使研究更符合公司+農戶供應鏈的現實情況,對農產品質量控制與協調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2 基本假設與參數設置
2.1 基本假設
由理性的公司與農戶組成的供應鏈中,作為核心企業的公司為農戶提供一定合格率的生產資料,包括種子、化肥等。當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不合格時,農戶生產農產品的質量一定不合格。農戶按照公司的標準生產出農產品后,公司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檢測合格后以一定價格收購,并給予農戶一定數額的獎勵,公司將檢測合格的產品銷售給顧客,顧客因購買到質量符合預期的農產品,將給予公司獎勵,如顧客忠誠度的增加、再次購買、介紹其他顧客前來購買等行為;當質量檢測不合格時,公司將不予收購。
當農戶生產的農產品有質量缺陷,被公司質量檢測發現時,稱為內部質量失誤,內部質量失誤造成的損失稱為內部質量損失(I)。這里有2種情況,一是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不合格,農戶用不合格的生產資料生產出有質量缺陷的農產品;二是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合格,農戶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有問題,生產出有質量缺陷的農產品。當農戶生產的農產品有質量缺陷,公司質量檢測沒有發現,質量缺陷的農產品最終流入消費市場時,稱為外部質量失誤,外部質量失誤造成的損失稱為外部質量損失(E)。很顯然,外部質量損失大于內部質量損失,即E>I。公司+農戶供應鏈的目標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當供應鏈出現的損失是由公司和農戶雙方共同造成時,無論是外部損失還是內部損失,都應由供應鏈整體即供應鏈中的每個成員共同承擔。所以,設a為內部損失系數,即農戶承擔的內部損失比例,1-a為公司承擔的內部損失比例;b為外部損失系數,即農戶承擔的外部損失比例,1-b為公司承擔的外部損失比例。
2.2 參數設置
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的質量合格率為q(0≤q≤1),Cq為公司提供合格率為q時生產資料的成本。Qm(0≤Qm≤1)為農戶的質量控制水平,Cm(Qm)為農戶的質量控制水平為Qm時的質量控制成本,且C′m(Qm)>0,C″m(Qm)>0。Qs(0≤Qs≤1)為公司的質量檢測水平,Cs(Qs)為質量檢測水平為Qs時的質量檢測成本,且C′s(Qs)>0,C″s(Qs)>0。V為公司收購單位農產品的價格,W為公司把單位農產品銷售到市場中的價格,顯然W>V;R為顧客對公司的獎勵額度;D為當農戶提供的農產品質量合格時,公司對農戶的獎勵。本研究的目標是通過確定農戶的最優質量控制水平Qm和公司的最優質量檢測水平Qs,使供應鏈的整體收益與個體收益同時達到最優,達成農產品質量控制與協調。
通過對公司+農戶供應鏈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7種情況:
(1)當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質量合格(q),且農戶質量控制水平合格(Qm)時,產品質量合格,最終銷售到市場中,顧客給予公司獎勵R,公司給予農戶獎勵D,公司剩余獎勵為 R-D。(2)當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質量合格(q),而農戶質量控制水平不合格(1-Qm),公司質量檢測發現問題(Qs)時,造成供應鏈內部質量損失I,這是由于農戶質量控制失誤造成的損失I,由農戶承擔內部質量損失I。(3)當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質量合格(q),而農戶質量控制水平不合格(1-Qm),公司質量檢測沒發現(1-Qs)時,問題產品將流入消費市場,產生供應鏈外部質量損失E,這是由于農戶質量控制失誤和公司質量檢測失誤共同造成的損失,由農戶和公司共同承擔,農戶承擔的外部損失為bE,公司承擔的外部損失為b(1-E)。(4)當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質量不合格(1-q),農戶質量控制水平合格(Qm),公司質量檢測發現問題(Qs)時,產生內部質量損失I,這是由于公司提供不合格的生產資料造成的損失,由公司承擔內部質量損失I。(5)當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質量不合格(1-q),農戶質量控制水平合格(Qm),公司質量檢測沒發現問題(1-Qs)時,問題產品將流入消費市場,造成外部質量損失E,這是由于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質量不合格及質量檢測失誤造成的損失,由公司承擔外部質量損失E。(6)當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質量不合格(1-q),農戶質量控制水平不合格(1-Qm),公司質量檢測發現問題(Qs)時,由于問題產品是由公司提供不合格的生產資料及農戶質量控制失誤共同造成的內部質量損失I,應該由農戶和公司共同承擔,農戶承擔的內部損失為aI,公司承擔的內部損失為(1-a)I。(7)當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質量不合格(1-q),農戶質量控制水平不合格(1-Qm),公司質量檢測沒發現問題(1-Qs)時,問題產品將流入消費市場,產生外部質量損失E,由于問題產品是由公司提供不合格的生產資料、農戶質量控制失誤及公司質量檢測失誤共同造成的,外部損失應該由農戶和公司共同承擔,農戶承擔的外部損失為aE,公司承擔的外部損失為(1-a)E。
3 考慮整體最優的供應鏈收益模型
從供應鏈整體來看,當農戶最優質量控制水平Q*m固定不變時,公司改變質量檢測水平Q*s,便能夠增加自身的收益,但卻損害了供應鏈整體收益。同理,當公司最優質量檢測水平Q*s固定不變時,農戶改變質量控制水平Q*m,便能夠增加自身的收益,但同樣損害了供應鏈的整體收益。研究的重點變為通過對公司和農戶之間的內外部質量損失系數a、b的變化,進行供應鏈質量協調及控制,使供應鏈整體及個體收益同時達到最優。
4 考慮個體最優的供應鏈收益模型
無論是內部質量損失,還是外部質量損失,都會對公 司+ 農戶供應鏈的整體收益帶來損失。那么,一旦發生內部損失或者外部損失,供應鏈成員企業應該以什么樣的比例分擔該損失才能使供應鏈整體收益不受損失,是接下來研究的重點。
當a,b滿足方程組(4)時,Q*m=Q*m1,Q*s=Q*s1。說明供應鏈內部損失系數a和外部損失系數b滿足方程組的條件時,農戶和公司各自達到了收益最大化,同時公司+農戶供應鏈也達到了收益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供應鏈中的農戶或公司單獨改變自身的行為,不僅會導致自身收益的降低,也會導致供應鏈整體收益的降低。
當q>Q*m>0時,bIE=Q*s(Q*m-q)Q*m-1>0。
說明b是IE的增函數,即外部質量損失E越大,農戶承擔的外部損失系數b越小,公司承擔的外部損失系數(1-b)越大,這就要求公司要提高生產資料的合格率,并提高質量檢測的概率,以減少農戶的敗德行為,減少外部質量損失發生的概率。
當Q*m>q>0時,bIE=Q*s(Q*m-q)Q*m-1<0。
說明b是IE的減函數,即外部質量損失E越大,農戶承擔的外部損失系數b越大,公司承擔的外部損失系數(1-b)越小,這就要求農戶要提高質量控制水平,以減少公司的敗德行為,減少外部質量損失發生的概率。
由方程組(4)可知,aEI=q(1-Q*s)1-q>0。
說明a是EI的增函數,即內部質量損失I越大,農戶承擔的內部損失系數a越小,公司承擔的內部損失系數(1-a)越大,這就要求公司要提高生產資料的合格率,并提高質量檢測的概率,以減少農戶的敗德行為,減少內部質量損失發生的概率。
5 結論與對策
考慮公司+農戶供應鏈中的農產品質量控制問題。分別建立整體最優和個體最優的供應鏈收益模型,通過對模型的求解得出供應鏈整體最優和個體最優相一致的解。通過對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農戶承擔的內部損失系數越小,公司承擔的內部損失系數越大,供應鏈內部質量損失越大;農戶承擔的外部損失系數越小,公司承擔的外部損失系數越大,供應鏈外部質量失誤損失越大。這就要求公司要提高生產資料的質量合格率,并提高質量檢測的概率,以減少農戶的敗德行為,減少內部、外部質量損失發生的概率;在制定內外部損失系數時,適當增加農戶內外部質量損失的承擔比例,只有這樣,農戶才能提高質量控制水平,生產出質量水平更高的農產品,使公司+農戶供應鏈達到整體最優。
在公司+農戶的供應鏈合作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農戶質量控制水平,減少農戶的敗德行為。(1)可以采用違約金的形式。農戶在加入供應鏈之初,須向供應鏈核心企業即公司交一定數額的違約金,當農戶在生產過程中,為了降低成本向公司提供質量不合格產品時,公司通過質量檢測一經發現就按照協議規定,扣除農戶相應數額的違約金,以減少農戶敗德行為的發生。(2)采用降價收購的模式。當農戶向公司提供了質量不合格的產品時,公司在接下來的合作中,將降低收購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價格,以示對農戶敗德行為的懲罰。(3)終止與農戶合作。當農戶的敗德行為屢禁不止時,公司可以按照合約規定,終止與農戶的合作,取消農戶的供應鏈成員資格。(4)公司盡量選擇與規模生產的農戶合作。由于大規模生產的農戶誠信度較高,且其敗德行為一旦被公司發現,公司對其懲罰將影響巨大。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規模越大的農戶,發生敗德行為的概率就越小。
參考文獻:
[1]閻述乾,何 洲. 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探析[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26-31.
[2]何慧麗. 農民合作統購的實踐[J]. 貴州社會科學,2007(6):120-125.
[3]張樂柱,金劍峰,胡浩民. “公司+家庭農場”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基于溫氏集團案例研究[J]. 學術研究,2012(10):94-97,128.
[4]曹 柬,楊春節. 考慮質量失誤的供應鏈博弈模型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2006(1):25-29.
[5]盧鳳君,孫世民,葉 劍. 高檔豬肉供應鏈中加工企業與養豬場的行為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3(2):90-94.
[6]蘇菊寧,蔣昌盛,陳菊紅. 考慮質量失誤的建筑供應鏈質量控制協調研究[J]. 運籌與管理,2009(5):91-96.
[7]洪江濤,黃 沛. 基于微分博弈的供應鏈質量協調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2016,24(2):100-107.
[8]Hou L,Chen D Y,Teng C X. Equilibrium strategies study of competitive supply chain considering the quality factor under risk averse[J]. Operations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2013,22(1):112-119.
[9]Baiman S,Fisher P E,Madhav V R,et al. And quality costs[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6):776-789.
[10]李麗君,黃小原,莊新田. 雙邊道德風險條件下供應鏈的質量控制策略[J]. 管理科學學報,2005,8(1):42-47.
[11]Hsieh C C,Liu Y T. Quality investment and inspection policy in a supplier-manufacturer supply chai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2(3):717-729.
[12]Balachandran K R,Radhakrishnan S. Quality implications of warranties in a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2005,51(8):1266-1277.
[13]Wan H,Xu X W. Technical note:reexamination of all-or-none inspection policies in a supply chain with endogenous product quality[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2008,55(3):277-282.
[14]Jiang J D,Li B Y,Zhou W J. Study on supply chain quality control model under detection level limited and External-Loss sharing[J]. Operations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2015,24(1):27-33.
[15]申 強,侯云先,楊為民. 雙邊道德風險下供應鏈質量協調契約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2014,22(3):90-95.
[16]王道平,趙 超,程延平. 考慮質量控制和損失規避的供應鏈協調研究[J]. 控制與決策,2018,33(12):2295-2304.
[17]Hu J,Zhang J,Rui M J.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model contract considering quality contro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inear demand[J]. Systems Engineering - Theory & Practice,2013,33(3):601-609.
[18]肖 迪,潘可文. 基于收益共享契約的供應鏈質量控制與協調機制[J]. 中國管理科學,2012,20(4):67-73.
[19]Ma P,Wang H Y,Shang J. Contract design for two-stage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integrating manufacturer-quality and retailer-marketing effor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3,146(2):745-755.
[20]劉云志,樊治平. 考慮損失規避與產品質量水平的供應鏈協調契約模型[J]. 中國管理科學,2017,25(1):65-77.葉 淼,陳東平. 能人效應:合作社內信用合作的生成機制——基于能人的資源稟賦[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4):28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