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曄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以海南為主、云南為輔的南繁基地,其科研成果在種業發展和解決溫飽消除貧困、保障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海南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南繁基地面臨地租人工大幅上漲、隔離安全區、用水矛盾、臺風的頻繁造訪等問題,很多育種單位已把南繁基地建設目標轉向云南。就云南省耿馬縣孟定鎮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概況、區位優勢進行分析,對在孟定建立南繁基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論述,提出孟定南繁基地建設發展規劃建議。
關鍵詞:孟定;南繁基地;必要性;農業生產;科學技術;糧食安全;區位優勢;規劃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4.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4-0291-03
良種作為所有農業科學技術的載體,在農業生產中有先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在所有的農業增產技術手段中,良種推廣是見效最快、投入最少、農民最易接受的方式。
1 南繁基地建設在我國種業發展中的發展歷程
南繁是指將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種材料,在當地秋季收獲后,在冬季拿到我國南方亞熱帶或熱帶地區進行繁殖和選育的方法。1年可繁育2~3代,加速育種過程,縮短育種年限,且能鑒定育種材料的抗病性及對濕、光的反應等,提高競爭力[1]。南繁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我國種業現代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1956年到20世紀60年代,以我國雜交玉米育種的奠基人、雜交玉米之父吳紹骙、我國現代稻作科學奠基人丁穎等為代表的老一代育種家提出了“進行異地培育以豐富玉米自交系資源”的南繁加代理論[2]。1956年9月,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遼寧省水稻研究所在海南三亞開始選育優良水稻和玉米種,揭開了我國南繁育種工作的序幕。緊接著湖南、山東、河南、四川等省專家及技術人員開始了南繁的探索和實踐[3],玉米異地培育理論和實踐受到農業界和科技界的肯定。經過一代又一代育種人60年艱苦卓杰的努力,建立了以海南為主、云南為輔的南繁基地——種業硅谷。水稻、玉米、蔬菜等縮短了育種時間,加快了育種進程,托起了我國種業,使我國農業得以快速發展。據統計,20世紀60年代至今,我國培育的7 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中有5 000多個都有著共同的南繁經歷。通過南繁,我國主要農作物完成了6~7次更新換代,每次品種更新的增產幅度都在10%以上[4]。南繁基地已成為我國新品種選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保障農業生產用種的“調節庫”和種子質量天然的“鑒定室”[4]。南繁育種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成為“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底座[5],對解決溫飽消除貧困,保障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云南省元江縣的水 稻+ 玉米,云南省景洪市、云南省耿馬縣孟定鎮孟定的玉米+水稻,云南省元謀縣的蔬菜南繁育種基地,在這一時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孟定鎮雜交水稻冬播早制面積曾發展到270多hm2[6],是建設新的國家農作物南繁育種基地的理想地區之一。
當前,面對全球種業競爭日益激烈,外資種業全面進入我國,加上我國現代工業化建設加快,人口增加,城市發展與有限的種糧用地矛盾,人們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要求同步提高的局面,民族種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利用南繁1年3季的快速繁育,對作物高產優質育種攻關,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快育種速度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孟定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概況
云南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核心地區之一[7],是全球氣候資源分布的縮影。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十分復雜。境內海拔高差大,高山、深谷、與山間盆地交錯分布,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氣候條件。復雜的自然生態環境使云南以植物種類豐富著稱于世,被譽為“植物王國”。云南的農業環境同樣復雜,有“立體農業”之稱[8]。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造就了云南極其豐富獨特的種質資源,引起世人的矚目[8],具有無可替代的種質資源多樣性的優勢。就連引種到我國不足500年的玉米,也在云南演化出特有的蠟質種[8]。
孟定鎮為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所轄鎮,地處云南省西南部,98°53′E~99°15′E、23°27′N~23°40′N,國土總面積為1 101.06 km2,是云南省唯一的副縣級鎮。孟定鎮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時間長、終年無霜,境內最高海拔為2 793 m,最低海拔為450 m,立體氣候明顯,由14個相對獨立的山間小盆地組成。壩區平均海拔為511 m,年平均氣溫為22.9 ℃。全年大于10 ℃以上的有效積溫 7 920°,年日照時數為2 113 h,日照率為48%,年平均降水量為 1 600 mm 左右[9]。有“天然露天溫室大棚”之稱,能夠提供動植物周年生長、繁殖的優良自然條件,轄區內有藥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等植物野生資源,是我國著名的外銷冬早蔬菜生產種植基地。孟定鎮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15條過境,其中,屬怒江水系有1條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1條三級支流,河流總流量218 m3/s。有水資源總量為38.43億m3,其中地下水量為6.48億m3、地表水量為18.91億m3,有2座水庫。水利設施基礎建設基本完成,耕地有效灌溉率為56%[9]。可發展南繁用地面積為8 667 hm2,其中水田為 2 136 hm2,可澆灌旱地為6 531 hm2,農田灌溉溝渠建設實現全覆蓋。
充足的光、溫、水、土資源,較好的農業生產、經濟條件,較完善的水利排灌設施系統能保證農作物不同生育階段需求,玉米可以實現1年3熟。
3 區位優勢分析
孟定是云南邊陲重鎮,境內國境線長47.35 km2,與緬甸果敢特區相鄰,與緬甸第二特區(佤邦)南鄧特區隔南汀河相望,孟定清水河是臨滄市唯一的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是國家進口糧食指定口岸,我國第1個持護照通行的對緬陸路口岸。隨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廣工作有效開展,通關便利化大大提高。前有緬甸,左有滄源芒卡、永和口岸,右有鎮康南傘口岸,是耿馬(孟定)邊境經濟合作區的核心區,是我國孟定、芒卡、永和、南傘等4個口岸和緬甸南鄧、果敢、清水河經濟合作區的圓心,是昆明通往緬甸皎漂港和仰光最近的陸上通道,是連接我國與南亞、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和走向印度洋的重要戰略節點,是我國通向印度洋陸上距離最近的前沿商埠。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譽之為“滇緬鐵路最佳入境口”。從昆明經清水河口岸到緬甸皎漂港的高速公路修通后總里程約1 500 km,比瑞麗口岸出境近149 km,比打洛口岸出境近254 km,從孟定清水河口岸至緬北重鎮戶板、滾弄分別為15、24 km,至緬北重要商品集散地臘戌149 km,至緬甸第2大城市曼德勒431 km,至內比都748 km,至皎漂港 983 km,至緬甸仰光1 138 km,是云南省經緬甸通往東南亞及世界各國的重要門戶和唯一捷徑,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的“橋頭堡”[10]。20世紀90年代開始,云南省有關部門一直配合國際禁毒組織在緬甸部分地區進行罌粟綠色替代種植工作,國內的農作物優良品種在緬甸推廣應用取得很好的效果,促進了邊疆繁榮穩定。
目前,昆孟(昆明-孟定)鐵路、孟定民用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列入省市規劃,前期工作已展開。孟定周邊有已建成使用民用機場2座、在建機場2座。臨翔至清水河鐵路基本完工。臨翔至清水河、南傘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完成投資30.3億元[10]。邊合區、孟定口岸已納入國務院沿邊重點地區支持名錄。孟定是連接我國與南亞、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和走向印度洋的重要戰略節點,孟定邊境經濟合作區、孟定邊境特色工業園區的建設,使孟定迎來了新一輪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歷史機遇。
4 建設基地的可行性支撐條件
孟定特殊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是優質玉米及其他作物南繁加代育種理想區域。作為玉米南繁基地可實現1年3次加代,加快玉米育種進程,縮短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率。新品種選育時間可縮短至4~5年,加快了玉米種質創新、品種改良和種子繁育。
發展冬早蔬菜+早春玉米制種,成本低、效益高,可建設2 000~3 500 hm2早春雜交玉米制種基地,成為國家種子調劑、備荒救災種子生產基地,為各地農業抵御洪澇等自然災害、加速新品種推廣等發揮特殊作用。同時,每年進行冬季農作物種子的田間純度鑒定試驗,確保合格種子進入市場,可有效控制假劣種子不良效應的放大作用,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
云南南部是各種抗病玉米資源分布最多的地區[7]。對玉米種質材料進行銹病、大小斑病、穗腐病的抗病育種鑒定,同時進行品種耐熱性鑒定,對玉米馴化種質、鈍化光周期材料具有重要作用。
孟定鎮陽光充足,種植密度可以適當加大,全年各月均可種植玉米。與海南相比,沒有臺風威脅,減少了生產性風險,可操作時間有更多更寬的選擇,南繁加代幾乎可做到無縫銜接。
目前,海南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全島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旅游島建設如火如荼,各省遍布海南各地南繁育種基地都不同程度面臨與房地產開發爭奪土地,科研用地分散且不穩定,地租、人工大幅上漲,隔離安全區問題、用水矛盾等困難,再加上臺風的頻繁造訪,部分省(市、區)種子生產經營單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個體育種者已經把南繁基地建設目標轉向云南省部分光、溫、水資源充沛熱區。
孟定鎮由14個相對獨立的山間小盆地組成,有良好的空間隔離條件,因其充足的光、溫、水、土等資源稟賦,目前吸引多個省(市、區)內外種子生產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個人在孟定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從事玉米、水稻、大豆、水果、蔬菜等多種作物新品種選育,工作卓有成效。同時給孟定鎮帶來了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及企業管理理念。
勞動力資源豐富,大量緬甸勞動力輸入孟定,工價低,可降低生產成本。孟定因其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農業生產較為發達,是云南臨滄糧食、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基地和最重要的外銷蔬菜生產基地。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云南省著名冬早蔬菜主產區,精細農業生產居云南省領先水平,并帶動了鄰近勐簡鄉、滄源縣芒卡鎮,鎮康縣南傘鎮、軍賽鄉,永德縣大雪山鄉等幾個自然氣候條件相近鄉鎮壩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擁有一批優秀的農業科技推廣技術人員。2017年,全鎮有各類農業種植業專業合作社65個、農業專業技術協會4個,農業總產值達14.35億元[11]。
隨著東南亞自由貿易區行程的推進,為進一步突破我國冬季熱量資源緊張的局面,提升我國種業發展抗風險能力,促進我國種業“走出國門”,擴大戰略選擇和資源空間,在境外建立種子生產基地具有較大優勢,既可服務于國內,也可面向東南亞出口低成本種子,參與國際競爭。
5 發展規劃建議
政府出臺具體的扶持政策及措施,把優勢育種基地和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予以加強。堅持規劃先行、保護先行,畫好“紅線”原則。實行土地統一規劃管理,積極幫助協調南繁科研生產用地,促進土地合法的中長期流轉,確保南繁育種基地土地性質不變、用途不變,成為永久性育種科研基地,實現土地資源的科學合理可持續利用。以孟定基地為圓心輻射帶動滄源芒卡、永和,鎮康南傘3個口岸和周邊相似氣候條件壩區,逐漸形成南繁經濟圈。
做好政府主導的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明確各方面管理職責,妥善解決科研、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建設用地問題。搞好育種科研工作協助和后勤保障,提高服務水平。理順現有管理體制,加強當地農業科技、后勤保障人員隊伍建設,使政府、當地管理服務體系與科研育種單位緊密結合,做好南繁監管和服務。創新管理運作模式,為入駐種子生產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工作人員提供便利,提高生活質量。
開展專題調研,研究南繁基地與冬季經濟作物比較效益矛盾問題解決辦法,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農田保護措施,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劃定南繁科研用地保護區,穩固南繁科研用地面積,實現南繁科研用地用途管制、永久保護。
未雨綢繆,嚴格準入,防范生物安全風險[12]。建立嚴格的種子檢驗、檢疫管理、轉基因成分檢測、環境安全評價監測、外來有害生物監控與控制制度。用好種子管理部門、植物檢疫等相關部門現有資源和人力,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對可能存在的有害生物入侵傳播、轉基因材料污染,實行嚴格管控。對具有危險性的有害生物進出進行嚴格檢疫,防止種質資源污染,從南繁基地傳播到全國各地,使南繁基地成為其匯集地及中轉站的風險。堅決杜絕攜帶有害生物種子不良效應的放大作用。
6 結語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5]。”建設孟定南繁育種基地經濟圈,可在一定程度彌補我國海南南繁基地的不足。打造統一規范、穩定有序的種業科研試驗基地和現代科研育種平臺,必將促進玉米種質創新,加快育種進程。服務國內國外,參與東南亞種業市場競爭,對我國現代種業發展,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葛家澍. 中國財會大辭典[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2]吳紹骙,丁 穎. 異地培育對玉米自交系的影響及其在生產上利用可能性的研究[N]. 1960.
[3]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海南省志[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品種更新換代的“實驗室”[N]. 農民日報,2015-04-13.
[5]糧安天下,種鑄基石[N]. 農民日報,2014-12-04.
[6]孟定鎮政府工作報告[R]. 2007.
[7]黃興奇. 云南農作物種質資源[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8]董玉琛. 云南農作物種質資源:序一[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9]孟定鎮政府工作報告[R]. 2017.
[10]2017年臨滄市政府工作報告[R]. 2017.
[11]臨滄市政府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臨滄調查隊. 臨滄領導干部經濟工作手冊[M]. 臨滄:臨滄市統計局,2007.
[12]鄭肖蘭,趙 爽,韓小雯,等. 海南省南繁區玉米鏈格孢葉斑病病原菌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J]. 江蘇農業科學,2018,46(6):82-87.周海波,付江凡,王長松. 江西省雙季稻田三熟制種植模式綜合效益評價[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4):29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