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和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兩個最重要的環境,只有雙方形成合力,教育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文章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從“及時聯系,用愛感化家長”“有效家訪,用心溝通家長”“適時鼓勵,用真打動家長”三個方面,對家校共育工作進行了一些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家校共育;及時聯系;有效家訪;適時鼓勵;健康成長
家庭和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兩個最重要的環境,只有雙方形成合力,教育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家校共育,就是以學生成長為核心,家庭、學校等進行多方溝通與合作,共同培育和教育孩子,從而達到最佳育人效果的一種育人體系和機制。家校共育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但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家校共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我校分部,學生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普遍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也沒有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家校共育也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實質性的交流等等。那么,怎樣才能打通家校之間的隔閡,實現兩者的有效溝通,讓家校共育合力最大化?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下面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粗淺認識。
一、 及時聯系,用愛感化家長
2017年10月諸暨學農期間,我班小李同學在自由活動時,被別班同學意外傷到手,導致左手手腕處兩處骨折。在當地衛生院做了簡單復位后,醫生建議最好回紹興進行后續治療。我第一時間聯系上了小李的媽媽(小李是單親家庭,爸爸在他8歲時就已去世),也許是從未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小李媽媽表現得比我想象中更驚慌與無助。沒有辦法,我只好讓帶隊領導向基地求助,能否派一輛車送我們去紹興,自己則聯系好了在紹興市中醫院工作的先生。考慮到小李媽媽不太熟悉情況,又只有一個人,怕她應付不過來,我又隨車前往紹興。好不容易到了中醫院,我又馬不停蹄地找醫生、繳費、配藥,等到全部結束,已是晚上7:30了。臨走前,我又偷偷塞給小李媽媽50元錢,叮囑她務必打車回家,盡快給小李弄點吃的。學農回來后,考慮到小李媽媽服裝廠里三班倒,且家住城南,到醫院復檢不方便,我又毅然攬下陪小李去醫院檢查的任務。原本以為一個月就能結束,結果足足看了兩個半月,每周跑1趟,前后達10余趟,每次少則2、3小時,多則半天。
小李看病期間,有時是我及時聯系他媽媽,但更多時候是他媽媽主動聯系我,一方面了解小李傷勢的恢復情況,同時表達感謝;另一方面也及時詢問孩子在校的學習與思想狀況。因為聯系得多了,我有時也會給她一些關于孩子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建議。以致后來小李手傷恢復后,她也習慣性地和我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教育。讓我們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李恢復得不錯。2018年1月開始,他已試著自己騎自行車上下學了,不僅如此,受傷后的小李心靜了不少,學習成績也有了驚人的進步,由原先初一的二十多名,到現在穩定在班級十名左右。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說生活中處處都隱含著教育的契機。所以我們應該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善于抓住家校共育的有利契機,想家長所想,急家長所急,在家長需要時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家長充分感受到你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并由此變為無窮的動力,再加上雙方及時地聯系與溝通,教師適時地點撥和引導,那么,家校共育的合力自然也就顯現出來了。
二、 有效家訪,用心溝通家長
2018年3月,學校組織初二、初三師生開展春游遠足活動,目的地是大禹陵。臨到春游的那一天,其他學生都準時到校,唯獨缺了小數。在我的印象里,小數雖然成績不太理想,但還算是一個老實、聽話、勤快的男生。不過本學期,他的變化似乎有些明顯。開學還不到一個月,他就因為“蘑菇頭”的發型,數次被值周老師指出要求重剪。任課老師也跟我反映,開學以來他和初三幾個品行不太好的男生走得很近。那天春游他沒有跟我請假,可直到出發仍不見他的人影。我只好給他媽媽打電話,電話那邊提示“所撥打的電話正在通話中,請稍后再撥”,一連打了三個都是如此。打他爸爸的手機又被告知“號碼不存在”。春游期間,我再次打他媽媽的手機,依然是剛才的提示。
好不容易等到春游結束,學生放學,我第一時間趕到小數家進行家訪。看到小數在家平安無事,我這顆懸著的心才終于放下。我先簡要地跟他媽媽說了電話一直打不進的事情,她說最近好像是有這個問題,她會及時去處理的,而他爸又剛好換了個手機號碼。弄清事情的原委后,我盡量心平氣和地問小數:“知道老師為什么來家訪嗎?”他解釋說:“自己昨晚去游泳,可能受涼了,早上起來有點頭痛,想著大禹陵也已去過好多次了,所以就想偷個懶,不去了。”還補充道:“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害老師擔心了,以后會及時請假的。”接下來和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我一方面肯定了孩子在校的整體表現,為人幽默風趣、重情重義,平時熱愛勞動、樂于助人等,另一方面結合他本學期的情況,又著重指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學校活動應積極參加,如有特殊情況,必須及時請假;校紀校規要自覺遵守,不剪不符校規的發型,也不做違反校紀的事情;交友要慎重,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隨波逐流;還有,要珍惜時間,把主要的心思和精力放到學習中來。
“五·一”小長假期間,小數爸爸突然給我打來電話,說小數和一個初三的學生借了朋友的一輛摩托車騎,因為騎得太快了,兩個人都摔了一跤,而那個初三的學生可能因為害怕,早已溜之大吉了。他們當時正帶著小數在醫院處理傷口,小數胯骨處還縫了五針,臉上、手上也有多處擦傷,可能要請一個星期的假。還說,他已經借這件事情好好教育小數了,小數也跟他保證今后會與那些初三的學生斷絕來往,把心思盡量放到學習上來。當天下午,我再次上門家訪,除了讓小數安心在家養傷,我也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不是老師要危言聳聽,也不是老師要阻止你和初三的同學交朋友,而是你自己要分得清楚什么樣的朋友可以深交,什么樣的朋友只能是點頭之交。現在,你已經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其實,一個人的成長就像小樹一樣,如果不及時修剪,小樹就會長斜了、長歪了。當你要長斜、長歪的時候,老師、家長來教育你,就是幫你扶正,讓你健康成長。”他的爸媽也在旁邊不斷點頭表示贊同,一再讓小數好好聽老師的話。此后,雖然他也會不時犯點小錯誤,但只要稍微提醒一下,他基本上還是能管住自己的,而家里他的爸媽現在管得也比較嚴。期末考試,他進步了整整11名,成為班中進步最大的學生,語文也拿到了單科進步獎的獎狀。
有效家訪,可以將它理解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感覺到需要家校合力,才會進行的目標性、必要性家訪。家訪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際,靈活調節,盡量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一分為二地分析孩子,同時也要善于抓住轉化的契機。
三、 適時鼓勵,用真打動家長
2017年10月,我班小黃同學的父親突發腦溢血,在市人民醫院住了近一個月(她的母親也于2014年因同樣的病情導致半身癱瘓,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小黃的姐姐沒有辦法,父親住院及出院后的一段時間,只好辭職加以照顧,家中一下子失去了經濟來源。我得知這一情況后,第一時間將信息上報學校。學校也盡最大努力,幫小黃減輕家庭負擔。11月,她從德育室領到了嶄新而又漂亮的皇冠王自行車,實現了自己的微心愿,從此以后,她就可以自己騎車上下學了。此外,我還幫她爭取到了學校“愛心午餐”的名額。
在學校領導、老師的共同關愛下,小黃同學的表現也越來越出色。不僅行為習慣表現良好,學習成績更是不斷進步,先是語文聽寫經常得到表揚,接著是英語(這是她相對薄弱的學科),聽默寫進步明顯,然后是數學、科學兩科,課后問問題非常積極。學習著,努力著,同時也收獲著。期中、期末兩次大考,她分別取得了班級第六、第四的好成績。也因此,在家校聯系本上,我寫得最多的就是“今天聽寫滿分,特予以表揚,望繼續努力!”“學習認真,能主動問問題,望繼續保持!”“最近學習狀態不錯,加油!”而她姐姐也總會及時在下面回復“謝謝老師!英語還是要多背多記。”“老師費心了!我會繼續督促她的。”“加油吧,黃某某!”。相信小黃也一定看到我們這些交流的信息了,所以她更加踏實勤奮,默默堅持,只為早日實現心中的夢想。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孩子如此,家長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他們做得好的時候,適時地給予鼓勵和贊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上進心,讓他們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真心、真情、真誠,唯其如此,家校共育才能真正發揮教育的最大合力。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只有家校共育,不斷探索,真情感化,用心培育,才能使每一個孩子在用愛編織的世界里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費穎.在常規管理中挖掘德育元素[J].班主任之友,2017(11).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李鎮西.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M].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陳麗萍,浙江省紹興市,紹興市文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