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深刻改變了教師教育教學的現狀,在教育信息化時代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職業幸福的意義重大:有助于貫徹國家“互聯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有助于促進鄉村教育振興和提升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升職業幸福、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但深刻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極大地改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模式。在當下教育不均衡發展的鄉村,促進鄉村教師的素質提高與專業發展,提升職業幸福刻不容緩。
關鍵詞: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升職業幸福感;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毋須諱言,由于當下我國城鄉差距的存在、擇校問題的嚴重和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的集聚效應等,導致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與城市相比,鄉村的教師師資、學生成績相對較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提升鄉村教育的水平,關鍵在鄉村教師。因此,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職業幸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 有助于貫徹國家“互聯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戰略
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職業幸福,可以深入落實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可為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增磚添瓦。
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在不斷進步,不斷發展,各類信息技術指導書籍資源也越來越多,但從一線教學中總結出的經驗來看,信息技術資源的發展運用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的。信息技術不應該再僅僅局限于視頻、音頻、PPT課件這些資源上了,而是應該開發更多的符合學生課堂實際的軟件或資源,通過這類軟件或者資源應該能自由的展示學生在學習中的錯誤。現今我們常用的PPT課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雖然能夠將教學情境具體化,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能將整節課的所有環節有序展示,協助教學活動。
二、 有助于提升鄉村教師的素質
可以更好地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進一步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鄉村教師素質。“互聯網+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互聯網+教育”能引領鄉村教師深入推進課改。“互聯網+”創設了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升職業幸福的新機遇,可以促進鄉村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鄉村教師素質。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可以幫助農村教師專業成長,有助于鄉村教師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三、 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
受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地區教育信息化所處階段也有所區別,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信息技術應用化階段,即在硬件集成的基礎上深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信息技術及相關應用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眾多領域的革新。政府意識到國內的教育領域信息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存在滯后,推進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方式、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教育與科技融合是目前的主要趨勢,教育信息化進入新時代。早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要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最近幾年隨著國家的發展,科技教育更是成為了熱議的話題,2017年,國家就已明確指出要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2018年的“新政”又屢次釋放出鼓勵發展以培養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培訓。黨與政府對于扶貧工作非常重視,在十九大中,習近平主席對于精準扶貧進行了進一步的強調。作為精準扶貧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精準扶貧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想要完成教育精準扶貧,就要利用大數據作為支持,以教育信息化作為保證。教育信息化不僅能推動教育精準扶貧的展開,還能夠提升教育公平。
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6月4日考察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中學“互聯網+教育”發展狀況時說,“互聯網+教育”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走進”名校名師課堂,大大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他說“互聯網+教育”是促進起點公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縮小教育的城鄉差距,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培訓鄉村教師,有助于縮小城鄉師資水平差距,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發展鄉村教育,提高鄉村教師素質,幫助鄉村孩子學習成才,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可以激發學生熟練運用互聯網的技術來發展自己,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用互聯網這個方式實現彎道超車,縮寫與城市學生教育的差距。這一切,都離不開高素質教師的引導。
例如:名師資源是最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在基礎教育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中,教育公平的實現就是讓學習者都能夠接受名師的教育。但是,名師資源較為有效,傳統的教育方式只能保證少數人接受到名師的教育,并沒有真正實現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就能夠改善這一問題,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筆者認為,可以構建起“視—傳—研—創”的教學模式,讓名師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該教學模式中,名師將教學內容錄制成視頻,并進行大規模的傳遞;學習者通過觀看名師教學視頻,能夠進行學習與分析,拓展學習內容的范圍;結合頭腦風暴,實現個人和集體的創新。在教育精準扶貧中,可以將名師視頻上傳至教育數據中心,貧困地區的教師和學生能夠利用移動端對視頻進行獲取并展開學習,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總之,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職業幸福,意義重大,刻不容緩,需要我們多措并舉,真抓實干,敏銳把握時代的脈搏,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便利,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提升職業幸福,為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艷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3(5).
[2]殷潔.信息化視域下教師專業發展戰略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49).
[3]林秀瑜.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的學習模式與效果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6).
作者簡介:
滕軍霞,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烏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