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峰
摘 要:當離婚夫妻出現共同債務時的債務責任劃分一般都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中的第24條規定來進行解釋,其條例規定只要發生在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規定即為夫妻共同債務,但是這對于一些情況例外的夫妻來說不免會產生矛盾,如果根據此條例進行推定夫妻共同債務很有可能會損壞到某一方的利益。基于此,本文先從夫妻共同債務實務現狀入手分析,再對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范的理論進行具體解析,對形式主義解釋的部分否決,肯定目的性限縮解釋,對其條例適用困境、合理規劃途徑等進行闡述。
關鍵詞:《婚姻法》;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范
隨著社會閃婚現象的出現,傳統的夫妻關系被改變,很多夫妻在快速結婚以后發現彼此并不適合或者是因為財產、孩子等其他問題離婚,離婚率較傳統社會快速上升。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多夫妻的債務和財產問題被激發,特別是對外承擔債務的責任劃分,更是引起夫妻離婚或者是離婚以后糾紛的重點,很多夫妻為逃避共同債務而選擇假離婚的方式,但是審判者在判決共同債務的責任分配時不僅僅是根據第24條規定來判斷的,還根據不同情況做出了不同的認定標準,使得夫妻共同債務問題成為離婚引發問題之一,這也表明對《婚姻法》中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范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夫妻共同債務的相關理論和實務現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發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中第17條的規定,可以得知在夫妻一起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而當夫妻決定離婚的時候應當一起將對外債務清償,在共同財產無法完成清償或者財產各自所有的情況下,雙方要協議清償,如果無法達成協議則交由人民法院判決。根據該意見的第17條條例可以發現關于離婚夫妻的共同財產分割和共同債務承擔是存在問題需要解決的。因此,只定了兩個推定規則:一是如果離婚夫妻的財產無法辯明是屬于共同財產還是個人財產的,權利方有舉證的權利,同時也是承擔舉證的責任。一旦權利方無法提供有效證據、人民法院考查無果的時候,則按照夫妻的共同財產來進行處理,這也是根據該意見的第7條條例;二是婚姻關系存在的情況下,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對外所借貸的債務原則上是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這是為了保障債權人的利益。但如果夫妻中有一方可以證明與債權人的債務關系有明確規定只屬于個人債務,或者可以證明債權人知道夫妻間關于債務的明確規定,就可以按照證據判決[1]。
在一定情況下,《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第24條其實是為保障債權人的利益而出現的,為的是防止夫妻雙方為逃避債務而選擇假離婚的手段,但是該條例在施行的過程中卻引發了一定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秩序的紊亂。對第24條的解釋不夠明確,導致離婚夫妻中一方的權益受到極大的損害,甚至有些夫妻在離婚時為了獲取更多的財產而去勾結第三方作出虛假債務,騙取更多的財產。
二、具體分析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范的理論
1.對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范的形式主義理解
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有些人士采取形式主義的理解角度,認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存在的債務就算是夫妻中的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的債務也應當按照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是這條規定是存在可以反駁的地方的,反駁的證明在于夫妻一方是否能夠提供證據證明債務是屬于債務人與債權人約定好的個人債務,或者是能夠證明債權人明確知道夫妻雙方之間的財產和債務是歸各自所有的,如果不是,夫妻雙方應當承擔連帶償還責任,該條例的規定對債權人的利益保護明顯比較有利,但是就目前審判的案件來看,都是沒有根據實際情況而進行判決的,而是完全套用第24條的規定執行,導致離婚夫妻存在欺詐和隱瞞的情況,從而損害到其中一方的財產利益。以形式主義的理解看,根據該條例執行的司法判決對債權人和非舉債夫妻的一方的公平性不同,造成人們對該條例的誤解,認為其不夠完善[2]。
2.對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范的目的性限縮理解
對于夫妻共同債務的推定規范應當以實際情況為主,慎重判決,如果單憑債權人提供的證據證明債務發生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則將所有債務歸為夫妻共同債務,是對非舉債的夫妻一方有失公允的[3]。首先可以根據債務的用途推定債務的責任,如果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擔的債務并沒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所需,則不能將其劃為夫妻的共同債務,這也是對第24條調整補充的說明。根據債務用途來判決債務責任能夠有效保證非舉債人的利益和保證交易的安全。如果債務被用為夫妻帶來共同的財產利益,則也應當劃為夫妻共同債務。借助《合同法》的第8條規定,可以推定如果債權人能夠拿出證據證明債務人所借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則債權人可以對夫妻雙方追究債務責任。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夫妻一方是以個人名義向債權人借的債務,也要歸為夫妻共同債務。其次,根據《婚姻法》的第17條規定,雖然夫妻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有權決定共同財產,但只限于因日常生活需要的方面[4]。就實際情況來看,“日常生活需要”這一詞值得推敲,應當限定為夫妻雙方及其未成年子女生活過程中必要的開銷,例如日用品、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消費,一旦所借金額過大,明顯超出日常生活所需,就不能將其歸為夫妻共同債務。再則,對于非日常生活所需所借的債務,如果一開始是經過夫妻另一方的同意的,可以歸為夫妻共同債務,否則只能歸為個人債務。
三、結束語
在實際的生活中,離婚夫妻的債務劃分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對于法律定義的不同,審判結果的不同,往往導致不法分子獲取不當利益。在進行審判的過程中,審判者不應當只是根據法律字面規定來進行判決,而是應當考慮實際情況,對夫妻債務承擔責任明確劃分。
參考文獻:
[1]繆宇.走出夫妻共同債務的誤區,以《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為分析對象[J].中外法學,2018,v.30;No.175(01):253-276.
[2]葉名怡.《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廢除論——基于相關統計數據的實證分析[J].法學,2017(06):30-46.
[3]江旻哲.淺析利用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之“結婚避債”——從杭州海歸女婚后“被負債”案說起[J].法制與社會,2017(8).
[4]汪金蘭,龍御天.我國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的法理基礎與適用[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