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這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所以,教師就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到更廣闊的天地去,觀“生活小鏡頭”,積累獨特的素材;訴“親身經歷”,凸顯習作個性;抒“真情實感”,展現習作童趣;求“多向思維”,觸發習作靈感。養成堅持每日一記的好習慣,積累自己的習作素材。
關鍵詞:生活小鏡頭;親身經歷;真情實感;多向思維
一、 觀“生活小鏡頭”,積累獨特的素材
觀察力是依賴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對周圍的生活現象去認真地全面地觀察,把握觀察現象本質特征的能力。而現在的學生,往往對周圍的人和事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致使許多豐富多彩、令人深思、有意義的事或獨特的感受,從身邊滑過。而在習作時,又搜腸刮肚,沒東西可寫,要不就是寫得很空洞,更談不上獨特感受。這些現象足以說明堅持每日一記,積累自己的習作素材是何其重要。
在這一前提下,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用心感受,引導學生積極運用“有順序、抓特點、展聯想、求變化”等各種觀察方法,定格“生活小鏡頭”,以自己的角度寫自己喜歡的事物,以自己的角度寫自己的感受。此時,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不做任何內容的限定,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增長見聞,豐富感受,練習表達。
如:“恐懼,像一個魔鬼,在我身邊飄;恐懼,像一雙巨大而無形的手,好像隨時都會把我抓走;恐懼,像一位黑暗的巨人,緊緊裹著我,讓我透不過氣來;恐懼,像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我不知所措的同時又顫抖不已。”這是一位四年級的小女孩,在第一次獨自在家睡覺時寫下的感受。她運用了“展聯想、求變化”的方法,定格此時的“生活小鏡頭——恐懼”,她把自己感受到的恐懼,一會想象成魔鬼,一會想象成手,一會想象成巨人,一會又想象災難。這種感受正是她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這是何其真實又獨特的素材呀!
二、訴“親身經歷”,凸顯個性化的素材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而小學習作教學長期以來都是老師教,學生學,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寫,這無疑禁錮了學生的智慧,更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我們大力提倡寫“親身經歷”,就是要學生“我手寫我心”,寫出個性。讓學生的習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老師要相信學生的選擇,相信學生的表達,甚至寬容學生的毛病,引導學生自己去克服,實現自我成長。請看學生的《抓瞎》:
所謂的“抓瞎”就是一個人蒙住眼睛當“瞎子”,在一個黑乎乎的房間里玩捉人游戲。我們用剪刀石頭布決定誰當“瞎子”。沒想到,我中了頭獎,當仁不讓,我先蒙上了眼。一開始我只覺得眼前黑乎乎的,自己像一只無頭的蒼蠅一樣到處亂撞亂碰,不一會撞到柱子,一會兒又撞到墻了。可就怎么就撞不到小伙伴呢?他們都去哪了?哎,不行,我得靜下心來。忽然,一陣風從我身旁經過,捎來微微的笑聲,我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身體舒展到最長,盡可能地封鎖“敵人”逃跑的道路。“咚!咚!”的腳步聲越來越急促,顯然已有一條“魚”被我堵死了。突然,我隱隱約約動到了什么東西,軟軟的。“哦,這種衣服一定是……”我興奮地大喊道:“盧盛鋒!”
這個“抓瞎”游戲每個孩子都玩過,但每個孩子“抓”的方法各不相同,感受也不盡相同。只有讓學生把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及時地如實記錄下來,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個不同的“我”在習作中張揚、展現。
三、抒“真情實感”,展現有童趣的素材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眼中的世界跟大人們的世界是不同的,他們的情感跟大人們的情感更是不同。寫真情實感,就是要讓孩子們大膽地把喜怒哀樂寫出來,寫出他們特有的好奇、敏感、好勝、活潑、天真……但是,在實際習作教學中,為了作文得高分,老師往往讓學生寫“高、大、全”的文章,這與孩子們的心理特點是相違背的,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要求,為了完成作文,只好臆造,瞎編,不管真假與否,只要能達到某種目的即可。所以熱愛集體、關心他人的好人好事常在小學生習作中見到,而孩子們的童心、童言、童情、童趣卻被無情地抹殺掉了。這是一種虛偽的、病態的、不健康的情感表達。如珍珠,真珠者,珍珠也。假珠子再美,也是沒有多大價值的。
為了防止學生發一些空泛的、矯揉造作的、所謂的善美之感。在習作訓練過程中,我們充分尊重學生真實的生活、真實的語言、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想法。記得我有一回讓學生寫日記。有學生這樣寫:今天是我最不開心的一天,因為我們心心念念的電腦課被語文老師占用了,可惡!真可惡!要是語文老師生病就好了!我改到這篇日記,不禁又氣惱又好笑。提起紅筆正想寫些批語教育一下這個想讓老師生病的孩子,但轉念想:孩子大膽地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不正是我追求的嗎?所以,我轉而寫下了這樣的批語:能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及感受,很好!學生美好的、善良的、豐富的、細膩的、穩定的情感我們要培養,但兒童的天真、幼稚我們也要保護。在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閱歷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寫出這樣的話,是可以原諒的。既然這樣,就不必苛求他們。
四、求“多向思維”,觸發有靈感的素材
小學生怕寫作文常常是因為思路打不開。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從正反,上下,內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問題,發揮思維活力,養成縱橫馳騁、多思遐想的習慣,以此尋求“新穎獨特”,觸發學生的靈感。
如習作《我愛……》是常見的半命題作文,寫物、景、人等均可。大部分學生都寫《我愛媽媽》《我愛小狗》《我愛家鄉》,這種老套的題材。老師點撥:除了可以寫物、景、人,還可以寫什么?學生的習作思路打開了:有學生寫《我愛遐想》,把自己遐想到的種種情形寫了下來;還有的寫《我愛窗外的世界》,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課堂外的世界。把學生的目光引向更廣闊的世界,才能避免單一與狹窄,才能寫出新穎、獨特、高人一籌的文章。
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類別擴散,擴大思維量,提高思維的變通性和流暢性、讓他們“橫看成嶺側成峰”。在寫作中就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避免千人一面了。所以堅持每日一記,為學生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習作素材。
作者簡介:
盧翠祥,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永定區坎市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