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在小學作文中,存著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那就是“假”“大”“空”。之所以會存在這一現象,主要還是學生缺乏寫作素材,導致學生處于無事可寫、無話可說的尷尬境地。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多積累一些生活素材,然后將這些素材引入寫作之中,使自己所寫出的文章扣人心弦。本文主要圍繞小學生生活作文素材的積累方法進行簡要地分析。
關鍵詞:生活作文;扣人心弦;素材積累
如果把作文的主題比作“靈魂”,那么,材料就是作文的“血肉”;我們如果把沒有鮮明主題的作文比作“行尸走肉”,那么缺少典型材料的作文就是“孤魂野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但是,因為小學生每天兩點一線,不是在學校讀書,就是在家玩耍,所以他們對外界生活接觸較少,這使得他們在寫作之時,總是感覺無事可寫,所以只能夠胡編亂造,這導致他們的所寫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也就很難打動讀者。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讓他們多去生活中尋找素材,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所寫出的作文扣人心弦。
一、 當前作文教學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當前,在作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更重視對學生寫作技巧的傳授,讓學生學會遣詞造句,學會將修辭方法應用到寫作之中。一般而言,教師都有著一定的教學模式,例如有些教師是先讓學生閱讀題目,讓學生列出作文提綱,然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提綱寫作,最后再對學生的文章進行修改、點評。這種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 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在寫作教學中,學生的觀察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寫作質量。如果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強,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就會非常的細致,這樣在寫作過程中,他們就能夠對一些事物的描繪更加細致,更加生動。在當前的作文寫作中,許多學生都存在著無事可寫的情況,這與他們的觀察能力較弱有著一定的關系。但是,在作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這制約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三) 學生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
只有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更容易打動人,更能夠讓讀者產生共鳴。但是,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許多學生的文章存在著“假”“大”“空”的問題,這種文章很難打動讀者。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教師都會讓學生購買小學生優秀作文選,然后讓他們去閱讀這些作文,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當然,這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因為學生都能夠將作文選中的精美句子引入自己的作文之中,但是由于作文選中的案例都是別人的生活經歷,所以學生將這些經歷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就會讓人感覺文章缺乏真實性。
二、 生活作文素材的積累方法探析
針對小學作文所存在的問題,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要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這樣才能夠讓他們的文章更加生動,更加扣人心弦。下文主要圍繞生活作文素材的積累方法進行分析。
(一) 走進“自然生活”
事實上,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這些事情都能夠被用于寫作之中,但是因為他們缺乏觀察能力,所以未能對這些素材加以利用。所以,在今后的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多留心自己周邊的事物。例如,可以讓學生觀察某個植物,讓學生通過視覺去觀察該植物的形狀、顏色、姿態,并通過嗅覺去聞該植物的氣味,通過觸覺去觸碰該植物的實體。如此一來,學生通過多種器官去觀察該植物,就可以使他們對植物的特點有著更深的了解。然后再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他們用比喻或者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將植物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當然,僅僅依靠教師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與家長合作,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孩子的指導。如,利用節假日帶自己的孩子外出踏青、旅游,那么這個旅游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久而久之,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觀察意識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二) 走進“組織生活”
組織生活主要是指學校或者教師所組織的集體活動,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集體活動,然后讓學生圍繞這次的活動來進行寫作。如,家鄉變化考察,小小交通衛士等活動。由于學生親自參與到活動之中,所以他們就不會存在無事可寫的情況。另外,大多數小學都會開展春游、秋游或者各種節日活動,還會開展少先隊活動,這些活動都與學生實際生活有關,都是一個不錯的寫作素材,只需要學生加以潤色,就能夠將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及這個色彩絢麗的世界呈現到讀者面前。除此之外,學生自己也會自行組織各種游戲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學生的生活經歷,其中包含了學生的思想情感,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經歷與情感表達出來,這樣所寫出的文章就更具觀賞性,更加扣人心弦。
(三) 走進“間接生活”
這里所說的間接生活,指的是學生從媒體當中感知的生活。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不需要通過實際經歷就能了解最新的信息,只需要通過觀看相關的視頻,就能夠對社會產生認識。為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感受生活。例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生活化的視頻片段,然后引導學生去進行分析,再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通過作文表達出來。此外,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來積累素材。通過閱讀各種文章著作,學生可以對生活、對社會有著一定了解,那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閱讀社會、文化以及科技等文章,以拓寬學生的眼界,活躍他們的思想。通過豐富的閱讀,學生的文章構思能力就會得到提升,他們的詞語的運用能力也會更強,此外,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入。這樣一來,就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文,是個人生活積累和言語能力的綜合表現,是衡量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當前,小學寫作教學仍然存在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忽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等諸多問題,學生寫作囿于課堂,作文多數是千人一面,或者干巴膚淺,甚或是胡編亂造,作文能力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語文教師要開創作文教學新天地,善于引導學生“打開窗戶看世界”,讓學生能聚沙成塔地積累大量鮮活的素材,久而久之,也就不愁寫不出情真意切、形神兼備的好文章了!
參考文獻:
[1]丁相霞.積累寫作素材?融入鮮活氣息[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22):54-55.
[2]金秋.小學生活作文現狀、原因及改進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3]劉濤.如何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J].西南工學院高教研究,2000,16(3):38+45.
作者簡介:
陳金銘,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縣盤陀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