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產權保護由線下逐漸轉移到線上虛擬空間中。在互聯網空間,知識產權侵犯現象日益嚴重,并且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已經成為重災區。根據這一現象,建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制度已經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根據在知識產權刑法保護中所暴露出的法制缺陷進行探究,并提出相關的保護性策略,希望供研究人員以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法制缺陷
一、前言
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應用更加廣泛,其不再依托于傳統的載體,使其傳播速度大大加快,人們在互聯網中接觸知識產權的頻率越來越高,同時也帶來了相對負面的影響,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的概率也越來越大,并且具有明顯的不可控性。我國知識產權網絡侵犯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是刑法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仍舊存在有不足之處,因此必須立足實際提出合理的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二、刑法在保護互聯網知識產權的不足之處
1.范圍過于狹窄
刑法中規定了侵犯知識產權的7個罪名,這些立法條款主要保護著作權、商標權以及其他專利權利,在與其他傳統部門法相比較過程中,可以看出刑法保護知識產權的范圍比較狹窄,只能夠規制大約1/3的知識產權犯罪,在互聯網時代,難以對其展現出的新型的著作商標權以及專利權進行充分的保護。
2.定罪過于單一
在互聯網中侵犯知識產權定罪過于單一。刑法中只保護了著作權中17項權利中的三項,當侵犯其他著作權時,刑法往往無法起到作用。這一現象導致在網絡中司法實踐難以順利開展,無法對知識產權產生實質性的保護。在互聯網形態下,侵犯知識產權出現了新的變種與形態,比如說部分非法人員可以販賣游戲的外掛軟件來獲得非法利潤或者是在網絡上盜播影視節目體育節目獲取利潤、假冒其余網絡零售店來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獲得非法利潤。根據法院數據統計,在互聯網中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已經占據知識產權總體案件的一半以上,并且所占的比例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互聯網侵犯知識產權形態變化多樣,但是在刑法中定罪的條款比較單一,無法實質性保護網絡知識產權,出現違法侵權行為時,不能夠及時制止。
3.對于網絡犯罪缺乏合理的刑罰配置
對于知識產權犯罪刑罰一般會處自由刑或者是罰金,因此無法發揮出刑法的預防作用。相對于國外知識產權犯罪一般是資格刑,罰金刑為輔助條件。資格刑主要是剝奪行為人再次實施知識產權犯罪的能力,因此在刑法修正案中就規定了職業禁止條款,也就是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犯罪在實施犯罪后不得從事與該行業或者是該組織相關的業務,因此剝奪了其再次實施知識產權犯罪的概率和機會,它能夠一定程度上來解決知識產權犯罪缺乏合理性化配置的問題。同時對于常見知識產權犯罪所采用的罰金刑,一般來說難以執行,因此在執行相應的刑罰時,可以沒收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并且積極追回損失,以免其進一步破壞整個社會市場經濟秩序。
4.給刑罰制定所帶來的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產生了新的特點,這也給刑罰制定措施帶來了挑戰。在互聯網時代,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主要由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犯罪較為隱蔽,由于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因此只有發生實際損失時,才可能察覺到犯罪行為。并且侵犯網絡知識產權具有不確定性和傳播性,很難實際定位犯罪的時間和位置,因此對于抓獲犯罪嫌疑人也帶來了相應的難度;第二,侵犯知識產權數額難以確認。在侵犯網絡知識產權案件時,如何確定知識產權犯罪的數額是主要的刑法關鍵。犯罪嫌疑人能夠利用較為簡單的方式來清除自身的侵犯記錄,并且電子數據難以收集,在給侵犯知識產權網絡罪犯進行時會帶來較大的難度;第三,侵犯知識產權網絡技術呈現新的形式,犯罪組織更加嚴密和網絡化,類型也越來越多,由原來的直接進行復制轉變為對于源代碼的盜取以及軟件的破解等等新型犯罪行為。
三、在互聯網時代對于知識產權刑法的保護措施
1.擴大刑法保護知識產權的范圍
在刑法制定時需要與其他部門法進行充分的協調,擴大刑法的保護范圍,以刑法作為主體,同時以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作為補充,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同時也不能夠過度保護知識產權,否則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阻礙創新,因此必須制定知識產權保護的邊界。
2.對于知識產權的侵犯罪狀要進行完善
對于知識產權的侵犯罪狀,不能夠單純的描述以盈利為目的,因為在互聯網環境下很多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并不以盈利為目的,但是其同樣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由于刑法的性質,并不能夠將該種行為納入到侵犯知識產權的范圍中來,必須要重新定義知識產權犯罪的目的模式。同時需要限度,在針對非營利目的的知識產權侵犯行為時,可以根據下載的次數或者是網頁的瀏覽量來確定整體的標準,以免過度保護知識產權。
3.刑罰結構設置更為合理化
第一,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的法定刑期應該平等對待。比如說對于著作權侵犯最高的法定刑期為7年,但是對于專利權的侵犯最高為三年。刑法在設置刑期上仍舊有不平衡的地方,如果能夠在知識產權方面保證刑期的平衡性,為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第二是可以設置從業禁止原則,在刑法中可以參照國外的刑法,限制行為人在實施犯罪之后從事相關行業的資格;第三,對于罰金的刑罰調整需要加大力度。目前我國刑法對于知識產權侵犯所處罰的罰金力度比較低,如果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之下,行為人仍可能繼續從事知識產權的侵犯行為,因此可以利用大量罰金,來使得侵犯知識產權者失去再次犯罪的能力,并且自身感受到極大的物質壓力。這種行為能夠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要注意一定的限度,否則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四、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知識產權侵犯的次數和頻率呈現增加的趨勢,與傳統知識產權案件相比,其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導致刑法在規范其行為時存在滯后性。本文主要針對當今互聯網知識產權侵犯事件頻發的現象,提出了相對應的策略,希望能夠給互聯網時代下知識產權的保護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鄭友德,曾旻輝.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現存問題及完善建議[J].知識產權,2012年第1期,第40頁.
[2]于志強.我國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制裁體系檢視與未來建構[J].中國法學,2014年第3期,第173頁.
作者簡介:
譚奧佳(1992~ ),女,漢族,四川綿竹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