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于聯合發布的《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以及以上部門各自做出的規定,如最高法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檢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公安部《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等,已將刑事訴訟中涉及的程序方面的問題規定的很具體,這也是從事刑事辯護或被害人代理業務的律師應當遵守的工作準則。但司法實踐中還是不斷有人觸犯法律規定的紅線,律師執業刑事案件的風險應當引起律師同仁的關注。《律師法》、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發布實施的《律師辦理刑事案件規范》有更為具體的執業規范要求。律師應當熟知以上規定,并且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加以重視,才能在維護當事人的權益的同時防范執業風險。具體闡述如下:
一、關于委托人身份問題
(1)有權委托律師為嫌疑人或被告人辯護的人只能是嫌疑人或被告人本人;其近親屬可以“代為委托”,但應當經嫌疑人或被告本人簽字同意,如此才能成為嫌疑人的合法辯護律師。被害方委托律師的,由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來委托。
近親屬是指配偶、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實踐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舅父、叔父、伯父、姑姑、甚至姐夫、妹夫、嫂子、弟妹也均可以作為親屬代為委托。
由近親屬委托律師的立法本意是近親屬是與嫌疑人、被告人最為關系密切的人,摻雜的私人利益比較少,一般情況下不會與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起沖突,而其他人如朋友、同事、合作方或其他關系的人則不然。所以,從法律角度講,朋友不可以為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律師。但實踐中確實存在朋友代為聘請,而辦案機關又沒有仔細查明其身份,律師憑這一手續會見了嫌疑人后,又經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同意委托后簽字確認而成為辯護人的情況。筆者認為,從律師依法辦案角度講,應當向所謂“朋友”身份的人講清法律對此有針對性的要求,由其聯系嫌疑人的近親屬,達成的法律規定標準的委托手續。在確實無法找到近親屬的情況下,律師一定要向嫌疑人、被告人講清楚對可“代為委托”人身份的法律規定,確認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確定同意其該“朋友”為其委托的律師作為其辯護人,以此排除所謂“朋友”存在其他利益考慮、或有其個人特殊需求而為嫌疑人委托律師的情況。如果存在以上情況,則有可能發生在后續工作中,該“朋友”要求嫌疑人為一定的行為,如簽發涉及經營或財產處理內容的文件等情況。如此,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因身陷囹圄的困境而委屈求全做出一定的讓步,可能會損害到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利益。如發現所謂朋友有此苗頭,辦案律師一定要拒絕。律師只有嚴格將自己的工作內容和權限限定在刑事案件委托的權限內,履行的只是辯護職責,一切只從維護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為出發點,才能防范自身在當下的執業風險及以后可能出現的嫌疑人、被告人對律師投訴的風險。
在近親屬為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辯護律師,或為被害人委托訴訟代理人的,辦案律師應審查其身份證明、及其與嫌疑人或被告人、被害人之間的關系,并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確認,以免失誤。
(2)在同一刑事案件中,一名律師只能為一個嫌疑人或被告人或被害人提供法律服務。
該規定的實質,是為避免利益沖突的兩名或兩名以上的嫌疑人、被告人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因共同委托的是同一名律師而使其中某個嫌疑人、被告人或被害人的利益而可能受到限制或損害。故該規定是專門為維護當事人的利益而作出的,也是對律師接受委托的一定限制。
二、律師異地會見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協助問題
律師異地辦案,可以請當地律師協助,當地律師應當協助。
律師參與刑事訴訟活動是基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法定代理人的委托,或法院的指定而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的;沒有被委托或被指定的律師是無權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只委托了一名律師為其辯護的,但某些個別地區的看守所卻要求必須兩名律師一起會見嫌疑人或被告人,否則不允許會見。這種作法雖然違反法律規定,但律師們不可能在外地辦案遇到這種情況時通過當時的投訴而馬上糾正看守所的作法,所以,律師請求異地律師的配合還是必要的。《律師辦理刑事案件規范》也規定了律師可以會同異地律師協助會見的內容。司法實踐中,這種作法也是行得通的,能夠被異地的看守所、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們認可。
三、律師會見嫌疑人、被告人應注意的問題
(1)會見前,務必將委托手續交辦案機關。這是《刑事訴訟法》《律師辦理刑事案件規范》的要求。
律師應當是守法的典范。及時向辦案機關交委托手續。這不僅是對辦案機關的尊重,更能在會見前就向辦案人員了解了案情,有利于發現案件問題的癥結,在此后的會見中就重點問題向嫌疑人發問,有利于以后與辦案人員進行意見的溝通,切實維護到委托人的利益。實踐中存在個別律師不交付委托手續而頻繁會見嫌疑人、被告人的情況,這不僅是不規范,而且也是違反《刑事訴訟法》的,應予以糾正。
(2)律師會見嫌疑人或被告人時,應當事先準備會見提綱。會見時依據提綱作為提問線索,有助于全面了解案件事實,提高辦事效率;沒有辦案提綱,或不按辦案提綱而信馬由韁地詢問,思路可能會處于無序、混亂狀態,容易因遺漏問題而不得不再次去會見。按會見提綱進行提問,鍛煉的是律師辦案的基本功。
四、律師應當重視、遵守禁止性規定,不得違反
律師從事刑事辯護業務的風險是眾人皆知的,應當學會自我保護;《律師法》使律師的會見可以不被監聽監視,但任何時候律師都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才能防范執業風險,更好地履職盡責。嚴守執業紀律,重點尤其體現在依法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對案件證據的保密上。
律師在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得向其傳遞物品,不得提供通訊工具,不得攜帶其親友會見;不得向當事人的親友等單位和個人提供案卷材料,不得擅自向媒體或社會公眾披露;不得用于本案辯護、代理以外的其他用途。
人們在互聯網上不斷地可以看到以各種方式被披露出來的案件證據,如以辯護詞、律師答記者問、個人微博等方式被披露出的內容。無論初衷是什么,其作法均是不妥甚至是違法的。這種作法形成習慣,其律師執業的風險就很大。
綜上,通過研討律師辦案中的一些容易忽視的問題和細節,以期律師同仁引起重視,加以提醒,提高執業的規范性、準確性、有效性,也切實保護辯護律師的合法權益,防范執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