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十幾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同時物價和工資也大幅上漲。如今破產管理人取酬標準仍按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確定管理人報酬的規定”執行,該報酬規定與現有的經濟發展現狀存在一些滯后,影響管理人工作積極性,所以管理人的取酬標準存在向上調整的必要性。
關鍵詞:破產管理人;管理人報酬;擔保資產報酬收取
一、破產管理人存在的必要性
破產管理人是指破產案件中,在法院的指導和監督下全面接管債務人財產并負責對其進行管理、變價和分配的專門機構。破產清算工作繁雜,大量的法律事務與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非法律事務并存,遠非法院的人力、物力所能勝任,而且法院作為獨立的司法機關,具有公法上的性質,對破產財產的管理、變價、分配等工作卻是私法上的事務,因而不宜由法院進行處理。債權人或債務人也不宜擔任此角色,因為若由它們之一擔任破產管理人,則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難以保證它們的行為能完全做到公正、合理。故成立專門機構作為破產管理人是必要的,其在破產程序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破產管理人在整個破產程序中至關重要,在企業破產程序中具體負責各項事務,客觀來說,破產案件中其他機關或組織僅僅起到監督或輔助的作用,根據現有制度,能實質上推動破產程序進行的工作僅能交由管理人執行。破產管理人可以處理破產相關工作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關注破產程序能否轉換,即破產清算程序轉為破產重整程序或破產和解程序等。管理人必須在熟悉整個破產程序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開展工作。
二、原有管理人取酬標準分析
破產管理人從事大量事務繁雜工作不是也不可能更不應該是無償勞動,破產管理人有權領取報酬。破產管理人處理破產案件領取的報酬標準在2007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確定管理人報酬的規定》(簡稱“法釋〔2007〕9號”)中有詳細規定,具體在第二條中明確寫明。先不談具體標準的高低,除此之外仍有其他特別規定值得注意。根據法釋〔2007〕9號第十三條的規定,債務人資產中設有擔保的財產,在計算報酬時,如管理人與擔保權人不能達成一致,則由人民法院參照法釋〔2007〕9號第二條規定的方法確定,但報酬比例不得超出該條規定限制范圍的10%。再看具體標準,不超過一百萬元(含本數,下同)的,在12%以下確定;超過一百萬元至五百萬元的部分,在10%以下確定;超過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的部分,在8%以下確定;超過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的部分,在6%以下確定;超過五千萬元至一億元的部分,在3%以下確定;超過一億元至五億元的部分,在1%以下確定;超過五億元的部分,在0.5%以下確定。
該報酬標準發布于2007年,以2019年的物價、工資來看可能存在偏低的情況。按照城市來看,2007年即使當時最低工資標準,江蘇省會城市南京也不過是月工資851元,而根據目前最新標準,即使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第五檔工資也都在1000元以上。東部地區的工資漲幅更為明顯,以上海為例,2007年該地最低工資僅為840元每月,2018年則為2480元每月,接近十一年前的三倍。筆者在江蘇地區執業,江蘇省會南京從2018年8月1日起,最低工資上漲至2020年每月,較2007年的851元漲幅近150%,最低工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價以及生活成本的增長。與最低工資類似的,年平均工資也有較大漲幅,上海市在2007年至2018年,年平均工資由30707增長至93984,增幅超過200%。從以上數據反映,2007年到2019年僅工資成本增加了許多。回到管理人報酬,2007年發布的規定是符合當時的經濟狀況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十二年前的管理人報酬標準可能已經有一些滯后了。
2007年發布的法釋〔2007〕9號,管理人報酬是按債務人最終清償的財產價值總額(擔保權人優先受償擔保物價值不計入)按不同比例分段計算,當時在社會整體信用不高的情況下,按此方式計算管理人報酬更符合我國的國情。該方式僅考慮最終清償的財產價值總額的大小,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避免了管理人故意拖延時間的情況;同時,分段按比例計酬也激勵了管理人。資產處置價格的增加,對于管理人而言意味著報酬的增加;對債權人而言,則是債權清償率的增加。正是為了從這一角度保證債權人的利益而設置了此種收費標準。但今非昔比,破產管理人制度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度過成長期,逐漸成熟,管理人數量的增加形成了管理人間的良好競爭。同時,人民法院及相關主體的監督也進一步保證了管理人履行職務的能力與效率,社會整體信用也有較大的提升。總體來看,競爭促使管理人追求報酬的同時必須注重結果與效率,外部監管確保管理人履職的合規與公正,整體信用的提升更是促進債權人、債務人、管理人以及法院等監督機構間的相互信任。內外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引入其他種類的計酬模式也未必不可。
三、擔保權人優先受償部分取酬分析
另外,經過十二年的經濟發展,企業為了適應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其自身結構也日趨復雜,管理人入駐破產企業進行清算、重整等工作面臨的情況也更為復雜。從債權人的構成來看,如今的融資渠道遠超12年前,債權人構成也更為復雜,民間借貸、銀行貸款、機構資金等來源在企業經營期間帶來現金流的同時,在破產程序中則意味著各類不同的債權人,往往數額不同、期望不同。債權人人數增加已經導致工作復雜,不同層次的債權人帶來的理念、期望的不同更是會為實際工作帶來難度。設計出兼顧多方利益的方案不僅需要前期足夠的調研,還需在工作過程中充分的溝通,這些工作是必須的,且此類工作在整個破產的全部工作中是最具獨特性的,不僅僅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管理人的能力與經驗也有很高的要求。完成一個企業完整的破產清算、和解或重整,涉及各方面資源的整合,事務繁雜,管理人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巨大,對于管理人承辦的一般未必有大量資產的中小企業,過低的報酬顯然打擊了工作積極性,可能會導致破產程序雖然完成,但效果卻未達到最優,對整個地區、行業的資源優化不利。
根據目前物價及工資現狀,除了法釋〔2007〕9號規定的管理人報酬的收取標準略低外,針對擔保權人優先受償部分支付報酬的標準也并不完全適應當今的社會發展。優先權的產生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但回到破產程序中,從實際出發,隨著融資渠道的多樣化,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會有多少財產沒設置擔保?法釋〔2007〕9號在2007年制定時,當時企業的融資渠道遠不及現在,尤其是中小企業,借貸關系的產生主要基于個人信用,抵押權、質權等優先權的設立意識亦不如現在。現在情況則不同,首先,2014年3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15年版)將注冊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制。企業設立的門檻變低了,與此同時融資渠道更多,資金更多的來源于銀行、基金等,資金來源的變化帶來的是借貸關系基礎的變化。資本是很現實的,投資的目的在于盈利,與此同時資本是厭惡風險的,抵押權的設立是規避風險的手段之一。從現實分析,當企業陷入經營危機時,正是急需資金的時候,此時企業信用極低,資本的進入必然要求足夠的擔保,假設情況繼續惡化至破產時,企業資產中必然有大部分已設置擔保。
管理人處理設有擔保的資產與未設定擔保的資產的工作量并未有顯著減少。在處理設有擔保的資產時,例如廠房、土地、大型設備等,管理人往往處理過程中負有保管、維護等責任,投入的工作量并不少于一般破產財產。而當一個破產企業的全部財產大部分設定擔保時,管理人報酬僅以參照其未設定擔保時計算報酬的10%確定。此時,管理人的工作量、所負義務并未減少,而報酬則顯著減少,甚至與實際工作量不相匹配。此情況下,較低的報酬不利于激發管理人的工作積極性,在同等情況下,不利于追求破產工作的效果。
四、建議向上調整管理人取酬必要性
參考國外管理人報酬的設計,一般會設置一個上限,與中國現行的不同破產財產額度選擇不同比例類似,目的在于防止破產財產增加時管理人報酬急劇上升,有利于確保債權人的清償比例,確保公正。除此之外,也存在計時收費的方式,英國則部分采用按時計酬的方式。根據《英國公司和個人破產法》的規定,在特定情形下,如果破產清算人或托管人由非官方接管人擔任,其報酬一般需要按計時標準確定,而官方接管人的報酬由一定比例的收益或變現加上一定比例的可分配財產組成[1]。此情況的弊端也很明顯,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報酬的數額,存在道德風險。我國采取按標的計酬的原因前文已經描述,但采取按標的計酬的方式,當企業破產財產不足時,以及先工作后收費的形式,管理人很有可能不但沒有報酬,前期投入亦無法收回,打擊其工作積極性。再回到報酬支付時間,美國破產法中規定了中間補償制度,一般工作開始最長不超過120天即可得到一次補貼,必要時經法院批準還可提前取得[2]。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破產案件周期長,收費滯后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國借鑒。法國的計酬方式更為特別,在接管企業、制定經濟報告或重整計劃、持續經營、成立債權人委員會、轉讓財產、促進企業資本金增長等階段分別獲取該階段相應的報酬[3]。如此一來獲得報酬的時間與工作過程緊密相連,與我國現行制度相比,階段性認可其成果激勵管理人工作的同時,有效地保證管理人日常的持續性運營。
中國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制度設計應緊跟社會實際情況并促進社會發展。總結前文,筆者提出幾點建議,首先有關報酬數額以及計算的問題,現行標準制定時間過早,從近些年平均工資漲幅來看確有必要調整。擔保財產部分以不超過總額10%計算亦較低,不利于提升管理人的工作積極性,考慮實踐過程中不同破產企業財產中設有擔保權的比例也各不相同,不妨從實際出發,設有擔保物權的財產所占比例不同采取不同的計算比例,對于某些企業大部分甚至全部財產都設立擔保物權,不妨全部計入,即依照一般破產財產計算管理人報酬,如此方可做到報酬與工作相匹配。其次,是報酬支付時間的問題,現今破產案件先工作,資產變現后方支付管理人費用,但破產案件周期長,工作往往要求團隊工作,前期投入較大,美國的補貼制度以及法國階段性支付報酬的方式皆值得借鑒,有利于整個管理人行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夏紅.再窮不能窮破產管理人[N].法制日報,2016-7-20,第012版.
[2][3]馮雪倩.破產管理人薪酬制度設計——以美法制度對比的思考[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
作者簡介:
周濤(1974~ ),男,江蘇睢寧人,無錫市昊天經濟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研究方向:破產法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