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瓊尹 田露
在企業破產中,在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后,職工債權可優先受償。故對職工債權的認定與職工的安置補償,直接關系到職工的權益,這是管理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若處理不善,將導致職工與企業對立,阻礙破產程序的進程。本文試圖從職工的定義、勞動債權的組成以及勞動債權的實現困境等方面進行研究。
一、“職工”的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后,依照下列順序清償:(一)破產人所欠職工的……”根據本條款的規定,可以優先受償的債權應當是“職工”的債權。
要厘清勞動債權的范圍,首先應當明確“職工”的范圍,在企業破產中,是否只有與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的才叫做“職工”?在企業正常經營的情況下,職工應當是與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的勞動者。但在企業破產的情況下,是否應當以簽訂勞動合同作為唯一標準來判斷其享有的債權是否屬于勞動債權?在實踐中,存在很多“事實上的勞動者”,如未簽訂勞動合同但已形成事實上的勞動關系的、尚在試用期的、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合同因某些原因無效但事實上已經提供一定勞動的勞動者,等等,這些是否屬于破產企業中的職工?筆者認為,從勞動債權的來源來看,勞動債權因勞動而產生,勞動作為謀生的主要手段,其直接關系到勞動者的生存權,這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不因企業的陷入破產就犧牲勞動者的生存權。從權利義務對等的角度,勞動者用勞動為企業創造價值,只要勞動者事實上為企業提供了勞動,就應該成為勞動債權的權利人,無論是否簽訂勞動合同,是否屬于全日制用工,勞動合同是否存在瑕疵。
二、勞動債權的組成
我國的勞動債權對勞動者的保護相對健全,不僅包括勞動者已經發生的訴求,如企業欠付職工的工資及醫療、傷殘補助等,還包括勞動者的可期待利益,如職工安置費等。
根據破產法的規定,勞動債權的首要組成是破產企業欠付職工的工資。工資一般包括基本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但是,當企業已經出現破產情形時,破產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利用職權便利獲得的其他非正常收入中,超過破產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的部分,不屬于勞動債權的范疇,只能作為普通債權清償。此外,在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管理人為了執行破產事物而聘請的工作人員或者繼續留守企業的人員,不屬于勞動債權的范疇,而屬于破產費用或者共益債務,優于勞動債權受償。
其次是欠付的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主要是指勞動者因工作發生意外傷亡,根據法律規定應當支付給勞動者或者其家屬的相關費用。
另外,破產企業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也屬于勞動債權的范疇。值得注意的是,破產人欠繳的除前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并不屬于勞動債權的范疇。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差距,是因為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企業破產后,破產企業所欠繳的職工的養老保險費和醫療保險費自然應當歸為職工的勞動債權。而破產企業欠繳的除上述兩項保險費用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屬于企業根據國家強制性規定本應繳納的費用,并非勞動者與破產企業之間依據勞動關系而產生的。當然,企業應當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而沒有繳納,職工要求企業按照法律規定支付在繳納社會保險的基礎上可以享有的保障,如傷殘補助等,也屬于勞動債權的范疇。
但是,并非所有的勞動者都可享受工資、相關補助及保險費用,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除非因工致殘的情形,原則上只能領取破產企業欠付的勞務報酬。
三、勞動債權的實現困境與對策
破產企業事實上還款不能。在企業破產中,勞動者特別是基層勞動者往往是最后一個知道的。雖然法律規定,債權人可以提起企業破產,然而實踐中由勞動者提起破產的情形幾乎沒有。企業一旦破產,勞動者能做的就是被動等待。特別是在一些中小企業,當管理層知悉公司已經難以經營時,往往將資金變相轉移或者揮霍而盡,企業往往連破產費用都難以支付,更別說是償還勞動債權。同時,一旦破產清算程序終結,通常意味著勞動債權的清償結束,未實現的債權部分亦就失去了有效的救濟途徑。缺乏與破產清算相銜接的機制,勢必造成勞動債權保護的不周延性,極易引發群體事件,這也許是地方政府長期以來敬畏破產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因。[1]也是勞動者更傾向于進入國有企業的原因,因為即使國有企業破產,也會盡量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故,明確勞動者可以提起企業破產,并對未受償的勞動債權提出救濟途徑或者提供合理的職工安置方案,對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有著重要意義。
程序繁瑣導致實際受償金額減少。我國的破產法并未對整個破產程序的審限作出明確規定,而是分攤到每個小程序或者階段中,而且還存在可延長的情形,一個破產程序的完結往往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而時間越長,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也會隨之增加,勞動者實際可受償的勞動債權金額便隨之減少。因此,應當對破產案件審理期限作出限定,簡政放權,發揮破產管理人在企業破產中的積極作用,加快企業破產程序進程。
四、結語
勞動者作為最大眾的主體,勞動債權蘊含著勞動者的生存權,理應受到特別保護,但因為勞動者的相對弱勢地位,破產程序的繁瑣等原因,使勞動債權往往得不到清償。賦予勞動者在破產程序中一定的主動性,明確破產案件審理期限,對勞動者的保護至關重要。
由于勞動債權的優先受償性,對勞動債權的范圍也應該予以控制。企業破產不僅僅關系到勞動者,更涉及債權人、股東,甚至是破產管理人。企業通過破產程序解決債務,作為一種相對公平的程序,它必須是這樣的一種程序,即作為其基本前提它不得有損于每一位參加者的尊嚴。[2]若勞動債權范圍過多、過大,則將影響債權人可受償的債權金額和股東的投資回報,勢必遭到債權人及股東的反抗,從而阻礙破產程序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陳清,魏賢達.破產清算中勞動債權保護問題研究[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
[2]楊孝忠.破產法上的利益平衡問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頁.
作者簡介:
胡瓊尹,貴州都勻人,碩士,研究方向:法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