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京徽
摘 要:本文的立意表現在創設社會保險稅,建構籌集機制,以法推進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一制度設計,不僅適應我國當前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也能充分體現公平優先與兼顧效率的基本原則。伴隨預算法與社會保險法等國家重要法律的實施,采用社會保險稅的方式籌集社保基金的條件已基本具備。所以,制定社會保險稅法應提到重要的立法議程。
關鍵詞:完善社會保險稅制的建議;征收條件;價值評價;保險稅法
社會保險制度是圍繞著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和使用而設計的,因此,社會保險基金作為為保險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而設立的一項基金,選用什么樣的方式籌集是系關社會保險制度之功能實現的關鍵和主要環節,是在社會保險制度中如何體現、協調公平與效率之關系的基礎環節。
學術界對于社保稅的征收長期爭論。胡鞍鋼教授是主張我國開征社會保險稅的主要代表,他認為我國已經具備了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基本條件;而鄭功成教授在《社會保險費改稅應當緩行》一文中提出社會保險費改稅應當緩行,認為社會保險征繳難的問題是由客觀經濟環境、立法與執法力度以及歷史欠賬等未能有效化解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并非是采用征費方式造成的。
一、我國現行社會保障收費制度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缺乏明確和獨立的定位,錯誤地把經濟政策的價值取向等同于社會保險制度的價值取向,采取了效率優先的原則和繳費的形式籌集社保基金,這也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一些問題的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統籌及管理流程分散
由于我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之初未以公平性為首要原則,而是套用蘇聯模式采用了效率優先的原則,加之我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 社會保險費率和資金管理機制分散。雖然《社會保險法》明確了社會保險統一征收管理的原則,但在國務院相關細則未出臺的情況下,現行社會保險管理仍是由各地政府制定執行標準和辦法進行籌集,各地區社會統籌實際效果差異較大。
(二)流動性不強
由于各地管理流程、部門不盡相同,這給城鎮化進程、人才自由流動帶來了障礙。同時由于地區差異的存在,人才流動就意味著社會保障水平的變化,這本身就與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的公平性原則相沖突。
基于社會保險制度公平性的要求,我國最終應建立全國性社會保險網,統一征繳標準、統一管理運營、統一分配,以便利各地區間勞動力流動,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法律制度仍在健全過程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的通過為在國家層面統籌管理社會保險提供了法律基礎,但在社會保險資金管理、運營、保值增值、分配等諸多環節的配套法律制度仍在制定過程中,相關規則、條例、辦法等細則也尚未出臺,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統籌管理社會保險基金的效率。
二、社會保險稅的設置條件
(一)國外社會保險稅的設置條件分析
世界多數國家在社會保險基金籌集方式上選擇了開征社會保險稅,從各國社會保險稅的實踐情況來看,因其制度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社會保險稅征收模式也有所差異,且其體系和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及社會環境發展而變化,按照其各自采用的經濟理論依據不斷的進行完善和調整。從西方主流福利國家,德國、英國、美國開征社會保險稅的條件來看,實施社會保險稅制度應當起碼具備以下條件:
1.國家社會保險水平須以經濟實力為基礎
社會保險制度本身雖然是利國利民的制度,但其實施過程需要國家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美國、德國、英國能夠在面臨經濟危機造成的不利局面下通過社會保障政策緩和社會矛盾,走出經濟危機的不利影響,與其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物質基礎是息息相關的。因此,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過度的社會保障會導致財政和企業負擔加重,反而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制約,這也是遵循福利經濟學對社會保險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原則的表現。
2.政府責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
社會保險作為一項社會制度,是為了對社會財富進行二次分配,涉及征、管、投、分各個環節中公平與效率的問題,最終達到通過行政的力量調整收入分配,提升社會整體福利的目的。從西方國家開征社會保險稅的成熟經驗來看,政府在推動社會保險稅建設過程中,經歷了從國家全面干預下建設社會保險制度,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政府逐漸退出全面干預而責任弱化,最后到政府與市場共同在社會保險制度中發揮作用的過程。這是主動降低政府干預造成的整體福利剩余擠出效應的過程,也是行政力量與市場力量相結合,更有效的進行社會保障的過程。
3.適應各國當時國情下應急處置需求
縱觀美國、德國、英國的社會保險稅實踐經驗,各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原因、立法背景和條件類似,均系因經濟危機導致了國內民眾面臨失業、養老和無家可歸等風險,民眾因而要求政府提供就業就會和社會保險,且三個國家雖然都面臨經濟危機的沖擊,但總體工業發展水平仍較高,經歷經濟危機沖擊及二戰沖擊的恢復能力均較高,其社會保險稅制度設立之初,并不完全是為了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更多的是為了糾正市場失靈,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經濟矛盾與階級矛盾。各國政府迅速通過統一立法確定各自的社會保險體系,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全國統籌,適應了各國當時國情下的應急處置需求。
(二)國外社會保險稅設置條件的啟示意義
雖然從福利經濟學角度來看,一國實施社會保險制度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是選用“繳費”的方式,還是選用“征稅”的方式,確實與一國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習慣密切相關,特別是要與其經濟水平、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相適應。前述主要福利國家雖然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保險的歷史傳統不同,建立社會保險制度時采用的經濟學基礎各不相同,但在設立社會保險制度時,為了應對嚴重的社會矛盾,從國家的層面去調整及干預經濟,均采用了社會保險稅作為社會保險基金的籌資手段,體現了社會保險的公平性原則以及各國開征社會保險時覆蓋人群廣的普惠性初衷。同時,通過對國外社會保險稅制度設置分析可以看到,采用社會保險稅的方式籌集社保基金,應當需要具備相應的物質、政治、法律基礎,但我國是否適合采用社會保險稅的方式籌集社保基金,還需要論證分析上述幾個基礎條件的成就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