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尋



中美貿易戰再次進入熾熱期,也為本就不明朗的藝術市場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不同于股市的近似“哀鴻遍野”,從紐約拍場傳來的藝術品交易卻異常火爆。
今季5月紐約春拍,循例上呈兩部重頭戲——“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和“戰后與當代藝術”。一輪酣戰后催生了大量“創紀錄”,7.6億元的莫奈、4億元的塞尚、6億元的“兔子”……從現場成交看,亞洲買家競買熱情高漲,將多件藝術大作收入囊中,并對抽象表現主義以及時下熱門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展開強烈追求,展現出對全球市場前沿熱點的高度同步。
全球買家爭奪稀缺資源
紐約時間5月14日晚,在經過8分半的拉鋸戰之后,紐約蘇富比上拍的克勞德·莫奈(ClaudeMonet) 1890年創作的《干草堆》以1.107億美元(約合7.612億元人民幣)成交。這個數字再次為印象派創造了新紀錄。此幅作品是全場為數不多的“第三方擔保”,飆到如此高的數字,在某種程度上也暗示出了拍賣現場的情緒。
和大多數在拍賣會上飆漲的印象派作品一樣,《干草堆》是市場上的“新鮮之物”。作為目前僅有的可流通的8幅“干草堆”系列之一(其余均被博物館收藏),該作曾于1986年在紐約佳士得以250萬美元成交,而在被同一私人藏家珍藏30余年后再度上拍,價格上漲43倍。“顯然,亞洲買家對這件作品展現出強烈的興趣,但印象派市場的支柱仍在美國,”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主管August Uribe談道,“掌握著全球最多財富的藏家們熱衷追逐數量有限的精品。市場意識到,如果錯過了這次機會,下次再想遇見同等優秀的拍品,恐怕要等許多年。”
此外,多件稀缺拍品的高價成交也恰好證明了這點。
紐約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63件拍品拍出54件,總成交額39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7.44億元,成交率高達85.71%,高價拍品方面有8件單價超千萬美元成交。其中,本場排名前三的作品依次是塞尚的《水果與水壺》(成交價5929.5萬美元)、梵高的《療養院花園里的樹》(成交價4000萬美元)和莫迪利阿尼的獨版雕塑《頭像》(成交價3432.5萬美元)。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作于1888年至1890年間的《水果與水壺》象征著現代藝術史上的另一個里程碑時刻。值得注意的是,此件具有經典意義的作品是被亞洲買家競得。而在莫迪利阿尼26件獨版的雕塑中,有16件可在公立美術館中找到,包括蓬皮杜、大都會、古根海姆等項級美術館或博物館中。莫迪利阿尼的獨版《頭像》此前一直被私人藏家擁有,上拍實屬難得。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標志性作品《頭像習作》則是蘇富比當代晚拍最大的黑馬。作為培根的標志性符號,《頭像習作》是藝術家1952年制作的6幅“尖叫教皇”系列肖像之一,也是唯一幅仍在私人手中的肖像畫。(另5件被泰特美術館和耶魯藝術中心收藏。)極高的稀缺性,令多位買家趨之若鶩。
我們需要認清的是,任何一個成熟的市場,既要有稀缺珍品對拍賣紀錄的創造,同樣也要有眾多普通拍品的旺盛需求。僅靠幾件過億元的拍品,除了印證市場“缺的不是資金而是精品”是永恒的真理外,似乎真的不能由此斷定市場的回暖與反轉。但可以確信的是,越是在調整期里,越能更真實地體現出珍品的價值。在經濟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藏家出手更瞄準安全稀缺的尖兒貨,導致市場對頂級拍品的需求依舊旺盛,新價格紀錄也層出不窮。
“戰后”板塊頗具爭議
戰后及當代藝術在全球藝術品交易市場中至少占據半壁江山。紐約時間5月15日,佳士得紐約戰后及當代藝術晚拍,56件標的,最終成交51件,成交總額達53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7.04億元,成交率達91%,其中單件超過千萬美元成交的拍品有11件。杰夫·昆斯、羅伯特·勞森伯格、路易斯·布爾喬亞等8位藝術家創造了個人最高價紀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價位拍品成交率高、超出最高估價成交這兩個因素是保證當晚現場成功拍賣的最重要原因。
同時,戰后及當代藝術也是話題爭議最多的拍賣板塊,一如杰夫·昆斯的一只不銹鋼“兔子”價值9107.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26億元),這刷新了杰夫昆斯作品的全球最高價紀錄,也奪回曾經屬于自己的在世藝術家最貴紀錄。消息一出,業內都紛紛感概:“是市場瘋了還是我太天真?”
2018年大衛·霍克尼的《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成交價9031.25萬美元)打破在世藝術家紀錄還意猶未盡,杰夫·昆斯這一件不銹鋼天價兔子自然又激起千層浪。杰夫·昆斯《兔子》從33年前誕生至今,所引起的爭議無數,也更加鞏固了它的地位。有人視之為一個欠缺深度的視覺騙局,但也有人欣賞其內在的幽默。它是結合了眾多矛盾的化身,在挑釁藝術世界的同時,也擁抱了藝壇的態度和審美觀,正如作品“以沒有五官的空白臉孔,回應(或反射)每個批評”。這件不銹鋼《兔子》還另有加持,出自傳媒大亨S.I.紐豪斯珍藏,從1992年紐豪斯收藏這件作品之后,從未釋出,直至2019年,近30年的時間首次出現在公開拍賣市場中。但同場拍賣中的大衛·霍克尼一幅作品,創作于1962—1963年間的DomesticScene,Los Angeles,遺憾流拍。
此外,當晚創造個人最高價紀錄的8位藝術家中,勞森伯格絲網版畫中最大尺幅的《水牛II》以8880.5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6.109億元);而作為美國戰后及當代藝術的代表性藝術家安迪·沃霍爾也有不錯表現,三件作品全部成交,成交總額達8056.3萬美元,為本場拍賣額貢獻超過20%。
很多人都在疑惑藝術品是否值如此高價?筆者個人覺得,當藝術市場變成一出數據游戲,藝術品便成為了最好的可供流通的等價物。而當藝術家具有足夠的公開背書和擔保,其藝術品的獨一性和不可同類性便如有魔力般能承載不可想象的巨額財富。
重磅拍品也閃腰
一邊是新紀錄頻出帶來融融暖意,而另一邊重量級拍品流拍則讓人感到寒風猶存。
本季紐約春拍一大遺憾來自蘇富比的一次跨界冒險。他們將原本屬于“19世紀歐洲經典板塊”的法國學院派藝術家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的巨作《酒神巴庫斯的青春》(La Juenesse de Bacchus)帶到了紐約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中。這件寬3米、長達6米的古典“巨制”由于體型巨大,自1884年完成創作后,一直懸掛在布格羅位于巴黎的畫室,135年期間只離開過三次。拍前估價在2500萬美元至3500萬美元之間,最終在兩分鐘有些“折磨”的競標過程后達到1800萬美元。雖然蘇富比拍前信心滿滿,宣稱“我們的客戶群體很大,并得到了不同領域買家的驚人回應”,但不知是買家口味不對,還是此作體型過大,此作遺憾流拍。
另一件流拍作品是胡安·米羅(Joan Miró)的Peinture,估價相對較低,為180萬美元,但最終未能達到160萬美元。
對于重器失守的現象,業界分析認為拍品定價與市場預期差距過大是主因。“有些高價位拍品市場還消化不了,也沒有遇到合適的藏家。資深藏家給我們的作品不可能是很低價起拍,基本是按照市場的成熟估價來。而部分拍品的流拍與市場喜好的改變有關,也與市場處于調整期有關。”蘇富比有關部門專家表示。
這從另一層面也暗示,名家典型和名家收藏仍是市場保障。本季高額成交也得益于藝術家遺產的“助燃”,佳士得拍賣的已故出版業巨頭紐豪斯(SJNewhouse)的藏品非常令人垂涎。蘇富比最引人注目的遺產是已故達拉斯收藏家歐文·利維(Irvin Levy)和他的遺孀瓊·施尼策爾·利維(Joan Schnitzer Levy)的遺產。
本季紐約春拍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那就是阿里斯蒂德·馬約爾(Aristide Maillol)的青銅作品LaRiviere,估價200萬美元到300萬美元。這是出售的唯一一件“裸拍”,這意味著沒有底價——如果不談價格本身,這種非正統的刺激拍賣競標策略也有助于話題的推動。去年紐約佳士得拍出的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玩的就是此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