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0



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已然是擁有成熟體系的亞洲藝術品市場中心,繼它們之后,成都、廈門、深圳也正如火如荼地成長為新一線藝術市場中心城市。與成熟的藝術市場相比,新崛起的藝術中心城市存在更多未知和可能性。
一個成熟的藝術品市場里,拍賣行、博覽會、畫廊與藝術金融市場一定是并蒂發展,進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近年,Art Chengdu吸引國內外畫廊資源,進而撬動整個西南地區的藝術消費潛力;廈門陸續吸引內地大拍賣巨頭進駐,民間收藏氛圍濃厚;金融藝術機構紛紛瞄準深圳市場,大型博覽會層出不窮……這幾個新興藝術市場究竟有何藝術魅力吸引著眾多“掠食者”蜂擁而至?
成都
西南藝術消費不可小覷
作為西南中心城市與經濟重鎮,隨著高端購物中心與國際一線品牌的相繼入駐,成都以其強大的周邊輻射能力,名列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第三名,僅次于北京和上海。成都雖地處內陸且具有強大的本土化基因,但近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政策的支持加速激發了它與國際文化潮流接軌的巨大潛能。而連續舉辦兩屆的Art Chengdu成功塑造了“成都藝術周”,正逐步點燃這座城市對當代藝術的收藏熱情,毅然要進階成個真正國際化的新興藝術市場。
“乖得很(hèng)”是許多畫廊從成都本土觀眾口中聽到最多的作品評價。一場新興的博覽會,大多前五年都需要做藝術普及與教育的工作。2019ArtChengdu官方數據顯示,本屆總參觀人數為58萬人次,相比首屆32萬人次,增長了45%;據不完全統計,2019Art Chengdu畫廊成交率接近90%,基本每一家畫廊都有進賬。展出作品約1000件,銷售作品總數量超過500件,作品均價在8萬-10萬元之間,足見目前博覽會已經小有成績。
藝術家何多苓在今屆Art Chengdu展會現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以前成都沒有所謂的藝術市場,更像個生產基地,所以畫家的展覽都在外地,本地的展覽很少。但成都并不缺乏藏家,有實力的人還是很多的。只是對當代藝術不了解,所以我覺得藝博會就是個很好的宣傳和引導,外地畫廊過來培養起自己的藏家群體,形成良性的循環,藝術市場大概是可以形成起來的,就像上海那樣?!?/p>
一座城市的藝術消費能力如何?還需要城市整體的經濟實力作支撐。2018年四川省GDP總量首次突破4萬億元,而成都占據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在中國“新一線城市”排行榜中,成都已連續三年蟬聯榜首,在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這五大指標上,均穩居首位。而民營美術館的相繼落成以及原本強大的本土藝術基因與活躍的藝術氛圍令其成為繼北京與上海之后的中國“當代藝術第三城”。
在筆者看來,四川在很久之前就是大批藝術家的聚集地,四川美院的特殊性也對本地的藝術生態造成了重要影響。經過這么多年的日積月累,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市場優勢。成都的整個藝術生態總體來說在國內算是很好的城市之一,但是迄今為止這種生態似乎還遠未形成完整生態鏈,機構的多樣性和活躍度還有待提升;更大的差距是這個城市的藝術收藏尤其是現當代藝術的收藏,與它的城市現代化程度、經濟發達程度等都遠遠不匹配;此外,還沒有大型拍賣行進駐,二級市場還需要時間“養”。但換一個角度說也是藝術收藏的巨大空間。也許正如Art Chengdu兩位創始人黃予及黃在所期望的:市場正在培養中,已經初見成效。未來,希望以成都作為中心,向外輻射,撬動整個西南地區的藝術消費潛力。
廈門
東南重鎮改寫市場版圖
保利廈門2018秋拍,一件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青花六方套瓶以1495億元成交,瞬間吸引業內外目光。近些年,廈門藝術品市場持續走熱,本土中小型畫展等層出不窮,香港佳士得、北京匡時、北京保利等國內外知名拍賣行,相繼將廈門鎖定為“重點關注”城市,紛紛來廈舉辦預展。北京華辰、北京保利更是相繼在廈門設計分支機構,足以看出對這塊市場的看重。有人說,作為眾多知名藝術品機構相中的“寶地”,廈門這座濱海小城如今有了更大的野心:改寫全國藝術品市場版圖。
作為東南沿海的門戶城市,廈門港在藝術品運輸、倉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廈門早已成為福建甚至全國的古玩集散地,也是海外古玩回流的聚集地,各路藏家都能在這里發現性價比較高的藝術品。也正因如此,多家國內外知名拍賣行相繼來廈門舉辦預展。作為與臺灣文化同源的廈門,多個兩岸大型文創項目近年來也相繼落戶廈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在廈門也已逐漸形成,聚集了包括謙記美術館、心和美術園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藝術機構。此外,廈門當地政府非常注重文化產業的發展,著力將廈門打造成中國藝術品展示中心、交流中心和交易中心。
廈門是繼上海、北京后試水“文化保稅區”的城市,這將打開與國際的交流通道,利用保稅區開展藝術品交易還將帶來更加國際化、多元化的藝術品交易模式。廈門要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新版圖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發揮保稅區優勢,吸引更多藝術品和資本“東南飛”。
除此之外,廈門的藝博會市場也頗為熱鬧。不得不提的是連續多年的“藝術廈門”,已成長為東南區域代表性藝術博覽會。把收藏家、藝術家、資本等藝術產業中的各種因素集中在一起,在吸引“高大上”的實力藏家之外,展會也延伸到藝術講堂、藝術學術研究與公共藝術普及等藝術教育領域,帶動普通市民接近并了解藝術,培育更多的藝術收藏基礎,從而調動整個城市的藝術氛圍和品位。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藝術廈門,吸引5萬余人次觀展,首日現場成交額達2400余萬元;2016年則以三天內達到87萬人次觀展,2.156億元的成交金額;2017年、2018年藝術廈門觀展人次和成交額也保持穩步增長。將于2019年6月登場的“藝術廈門”上呈現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近80家畫廊上萬件當代藝術作品,一改往屆傳統當代混合模式,形成“兩展一中心、一藏家俱樂部、一藝術基金”的藝術生態鏈,全面專注于當代藝術。這為東南藝術市場積攢的藏家資源和當代藝術力量也是不可小覷的。
廈門這座城市,擁有規范的拍賣流程、濃厚的民間收藏氛圍,畫廊和藝博會體系也在逐步完善,聚齊天時地利人和,下一步能否穩居藝術市場新版圖隅,值得審視。
深圳
華南市場的下一個重鎮
剛剛落幕的深圳文博會,已然成為藝術愛好者的狂歡節,每年的5月,大批藝術家、藝術品、藝術愛好者、藝術品行業工作者都扎堆在這個美麗開放的城市,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在這里融匯交流。不難發現,這幾年深圳的藝術品市場正在逐漸熱鬧起來。
十年前,在華南地區談及“當代藝術”這個詞,大家往往第一個想到的是廣州。那里匯聚著廣東美術學院、廣東美術館以及不少以當代藝術為經營目標的畫廊,加上相關的藝術評論家與專業人士,頗有當代藝術“重鎮”的姿態。但隨著這十幾年來,在何香凝美術館、OCAT深圳館以及其他藝術機構的持續推動下,當代藝術大展頻頻“落地”深圳,加上“藝術深圳”、深圳國際藝術博覽會、城市雙年展等主要大型藝術展覽的助力,讓深圳一躍而成為當代藝術的“后起之秀”。經過十年積累與沉淀,深圳這片藝術“熱土”也吸引了不少當代藝術畫廊南下進駐。
此外,廣東崇正、中國嘉德、西泠拍賣這樣的國內知名的拍賣公司也紛紛選擇深圳巡展,深入觀察接觸深圳的收藏拍賣市場,深圳的藝術市場潛力由此也可見一斑。
從宏觀上講,深圳是中國一個經濟重鎮,金融機構眾多,民間財力也雄厚;市民素質高、有品位、有更新的藝術視野,樂意接受多元化的藝術作品。再者,深圳毗鄰港澳地區,接軌國際市場,這里的經濟繁榮刺激著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大眾對藝術品的鑒賞水平越來越高,因此成為很多國外藝術家進入中國的首站。雄厚的經濟實力、國際化大城市的定位、厚積薄發的藝術生態、資深又有專業眼光的藏家不斷增加、開放兼容創新的城市精神……這些都是不少畫廊經營者對深圳的印象。業內人士認為,當深圳的畫廊、藝術家、藏家等群體達到一定的量形成完善的藝術生態時,大家似乎慢慢形成一個共識:華南地區藝術中心正在轉移。
的確,現在深圳藝術生態與北京、上海相比較,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并不意味著這個距離不會拉近、縮短。與國內其他地方一樣,深圳藝術市場業態肯定還需要繼續建設。再者,借粵港澳大灣區成立之春風的背景,深圳藝術市場迎來疊加利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