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奐



風流
魏晉開創的哲學、文學、美學之風對后世無疑產生巨大影響,無論書法、丈人畫,乃至中國現代藝術,都能生生不息于這股文化源泉。歷代名家都會從魏晉風骨中汲取創作之靈感。其飄逸、浪漫、柔美、如行云流水的美學一直延續在華夏文明的血脈中。
《高逸圖》唐孫位
魏晉竹林七賢遁入山林的隱逸事跡讓后世文人向往膜拜,而描繪竹林七賢的人物畫歷代不勝枚舉。《高逸圖》是其中最為著名的藝術史經典。此畫在風格上繼承了東晉顧愷之“勁緊連綿如吐絲”的行云流水的風格,但更為成熟。線條的變化更豐富,人物造型刻畫更細膩。《高逸圖》有宋徽宗瘦金體題簽“孫位高逸圖”,著錄于宋微宗的《宣和畫譜》里,畫上鈐印“宣和七璽”。后來,遞藏宋內府、清梁清標、清內府,現藏上海博物館。
而畫家孫位是唐末隨僖宗皇帝入蜀的畫家,性情疏野,襟抱超然,雖好飲酒,但從未沉醉過。他經常與禪、僧、士往還,是一位很具有氣節和隱逸曠達思想情懷的畫家。豪貴相請,禮有少慢,即使贈送千金,也很難留下一筆,故唯一存世《高逸圖》殘卷,尚能感受到他高逸的筆墨與高潔的情操。
神龍本《蘭亭序》唐馮素摹本
在中國書法史上,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對后世影響巨大而深遠,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在隋唐時期就已經備受追捧,《蘭亭序》拓本民間廣為流傳。而真跡據傳在唐時流入李世民之手,貞觀十年(636),唐太宗命摹工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真跡自唐代銷聲匿跡后,又不斷出現多種刻帖本、摹本,數目達數百種。清代乾隆年間專門從民間征集各版本《蘭亭序》入宮。唐神龍本《蘭亭序》,位列清宮舊藏的《蘭亭序》之一,因該帖首部有唐中宗神龍年號“神龍”二字的左半印而得名。元朝郭天賜跋中稱“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等奉圣旨于蘭亭真跡上雙鉤所摹。”從此被認為是馮承素摹本。近代啟功先生稱此本“筆法濃纖得體,流美甜潤,迥非其他諸本所能及”。他認為:“此本最見神采,且于原跡中墨色濃淡不同處,亦忠實摹出,在今日所存種種《蘭亭序》中,應推為最善之本”。
《蘭亭修禊圖》明文徵明
東晉王羲之“蘭亭修禊”是廣為流傳的佳話,而《蘭亭修禊圖》是明代畫家文徵明創作的一幅金箋設色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描繪了東晉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景象。圖繪崇山峻嶺,文士或坐或臥,曲水流觴,輪番賦詩。他們即興而作的詩篇編成詩集,而王羲之為其作序,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由此,文人雅士飲酒賦詩、議論學問的聚會被稱之為“修禊”,又為“雅集”,并得到世代傳承,在歷代繪畫中均有此題材名作。
《云中君與大司命》現代傅抱石
《云中君和大司命》是國畫大師傅抱石于1954年創作的一幅作品,畫面中,男神女神都駕馭著龍車從云霧中翩翩而來,令觀者充分體會出兩位人物仙氣十足。傅抱石大片渲染出混沌的墨氣,制造出一種神秘幻化的效果,風雨的物象襯托出云中君仙人特質,幻化出“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的動感仙境。
傅抱石的繪畫作品可謂山水之瀟灑,人物之飄逸,充滿浪漫主義風格。他筆下人物、山水“仙氣十足”,人物造型精準,線條流暢,頗具魏晉飄逸、細膩的風格。從傅抱石的畫中常能感受到有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的韻味。
《竹徑》當代王冬齡
這是書法藝術家王冬齡以竹子做成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作者以其極具特色的亂書書寫歷代詩文并與竹子結合,構成的一條小徑,將觀眾帶入一系列記憶和歷史、環境和場地、媒材和符號、圖像和裝置的穿透。
在魏晉文化中,竹林七賢在亂世中隱逸山林,深得后世推崇,《蘭亭序》隨即把“茂林修竹”定格為文人雅集的必要場景。竹與寫作、書法、音樂、繪畫于是融為一體,同時存在于作品的內部和外部,既是創作的場景又是描寫的內容。從王冬齡的《竹徑》中,依然可以看到魏晉名士的狂放與不羈。
《桃花源》當代徐冰裝置藝術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是當代藝術家徐冰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以陶淵明的“桃花源”為創作原型,映射出人們對現代文明的反思。藝術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一步探討具有中國文化內核的表達方式和藝術語言,該作品以“桃花源的理想定要實現”為主題于2016年在北京展出,作品主體采用總重量超過60噸的中國山石,環繞北京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的一片草域創造出長達100米的裝置。以中國山石和陶瓷為主要的創作媒材,數組山石分別來自中國幾個不同的地區,帶有當地的人文地理特色,其特色恰好對位(或反映)了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典型風格,揭示出中國山水畫內在美感的來源。在這些經過千尋萬覓的扁平形狀山石中,藝術家有意制造出介于二維繪畫與現實之間的“二維半”效果,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一步探討了具有中國文化內核的表達方式和藝術語言,并在其中寄寓自己的一種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