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琳
[摘 要]藝術導論作為理工科高校的代表性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培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課題組從課程的教學現狀出發,積極探索符合理工科大學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新型教學方法與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以此為其他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藝術導論;理工科大學;創新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8-0020-04
當前綜合人才需求的社會背景下,人文素質教育成為傳統教育體制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發展方向,而藝術教育在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健全人格、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豐富精神世界和內在情感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然而由于傳統理工科專業教育的觀念使然,使得藝術教育在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諸方面都無法滿足當下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兼具的理工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立足于理工科大學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積極探索藝術類選修課的教學改革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本文以藝術導論課程為例,探索符合理工科大學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新型教學方法與考核方法,以此為其他的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論依據。
一、理工科大學藝術導論課程開設的意義
當前國內外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視藝術類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涉及的領域按照內容的由淺及深包括各個藝術門類的鑒賞課程、實踐課程,以及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理論等課程,能夠滿足不同愛好、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選課的需求。在這一課程框架中藝術導論無疑是獨特且重要的,其內容包含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藝術的發展規律、藝術的創作,以及各藝術門類的特征與作品欣賞等,既涉及藝術學的基礎性問題,又涉及社會學、文化學、美學等領域的相關問題,是既具理論深度又兼具欣賞性的綜合性的藝術總論課程,它既是踏入藝術世界的開門課,又是可以培養藝術興趣、為藝術鑒賞活動答疑解惑的指導課。“藝術教育具有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特點”[1],在理工科大學開設藝術導論課程更是具有特殊意義,不僅可以開發右腦,提升理工科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又可以認識社會、學會溝通、體味情感,心靈世界得以擴展,從而實現健康人格的再塑。
二、當前理工科大學藝術導論課程教學現狀
鑒于藝術導論課程的重要性,我國高校幾乎都有開設,但是由于各個學校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師生素質的不同,導致課程質量良莠不齊,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高校。好的學校可以在師資的組織以及課堂互動的設計上做出創新性的嘗試,而在一些辦學實力相對弱的高校由于觀念、管理、師資等方面的限制,藝術導論的課堂教學松散無序,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傮w來講,當前理工科大學藝術導論課程在教學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框架水土不服
教學的開展依賴于教學內容的設置,許多高校在設計藝術導論課程內容的時候考慮得并不實際。由于高校藝術導論課程的師資大多都是科班出身,所以在設計課程結構的時候有些教師會選擇自己曾受教過的藝術概論的課程結構內容。藝術概論是藝術類的專業課程,授課的對象是具有專業背景的藝術類學生,其理論性極強,根本不適合非專業學生使用,而對于人文知識較為欠缺的理工科大學生來說,這樣的課程與聽天書無異,談不上興趣的培養,更無法企及創造思維與審美能力的提升。還有一些理工科高校意識到了受教對象的不同而編著了自己的教材,卻打亂了課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內容單薄而散亂,既不利于教師的教學也不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立足于本校學生專業背景,設計一個難易適度、完整而系統的課程框架是上好這門課的首要任務[2]。
(二)散漫式教學導致課程營養價值急劇流失
藝術導論課程偏重理論性,在上課過程中面對非專業的、人文知識普遍欠缺的理工科學生,許多教師會避重就輕,理論性的內容稍稍帶過或者干脆不講,課程變成一門藝術欣賞課,或者播放一些電影或者視頻,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嘻嘻哈哈學得輕松。這樣的散漫式的教學方法無視課程體系的完整性,理論性、人文性的內容目標,一味迎合學生的趣味,將藝術導論課變成了一頓營養價值缺乏的快餐。
(三)以教師授課為主,師生互動不多
在大多數非藝術類高校,藝術導論課堂主要采用教師講授、學生配合聽課的傳統教學方式,尤其在理工科高校,由于學生藝術素養普遍不高,所以教師疲于講授最基礎的藝術的知識或是理論,而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實現較大幅面或較有深度的師生互動,通常會采用提問的單線互動形式。這種靜止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在當前網絡時代,根本無法對抗手機這一寸世界的精彩,最終的情形就是課堂成為教師個人的獨角戲,學生干什么的都有,就是與藝術無關,這樣的教學方式亟須改進。
(四)以課堂教學為主,缺乏教室外的延展
當前囿于辦學條件與開課形式的限制,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導論課僅限于在固定的教室開展,無法與書畫室、藝術館、博物館、劇院形成必然與靈活的聯系,缺乏課堂、教室之外的延展,不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也不利于學生將理論與審美實踐做必要的轉化,課堂效果永遠無法達到最佳。
(五)弊大于利的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方式既是課程教學的檢驗標尺,同時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法??墒窃诤芏嗬砉た聘咝?,藝術導論課程的考核方式卻是形式性的,一般都是以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這樣的方式來得出最終的分數。平時成績主要的測算依據為考勤,并考慮到課堂互動的參與加分,而期末成績則是依據學生交的結課論文來劃定分數??记诼室恢币詠硎歉咝Un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將考勤作為期末成績測算的依據確實可以迫使大多數的學生按時到課,但是卻無法強制學生們投入課程學習中,所以高考勤率還應當與高質量的課堂內容和教學方法相結合,這樣才能吸引學生自覺到課并積極配合教師實現主動學習。交一篇小論文作為期末成績評定的依據是長期以來鑒賞課與藝術理論課的慣常做法,這樣的考查方式原本的意圖是將課堂內容變為探究性課題,督促學生把探索的過程集結為一篇論文,是探究式教學的一種表現,然而在理工科高校,這樣的考查方式卻是弊大于利。由于學生藝術素養偏低以及學習態度的不端正,絕大部分的學生會利用網絡下載相關的論文,并通過復制、粘貼的方式形成一篇論文。這樣的論文看上去非常的專業,已經嚴重超出了理工科學生應有的水平,讓教師們深惡痛絕,而探究性學習的初衷早已南轅北轍。傳統的平時考勤加論文的考查方式并非良策卻沿用至今,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拼湊來的文章省時省力,既不會增加學生課業之重,又可以完成課程考核得到學分,正投學生所好;其二是教師在最后批閱作業的時候可以省時省力,這便是正中某些教師下懷。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考查方式既缺形式也無內容,完全是偷懶者的應付行徑,隨著高等教育與藝術教育改革的深化,這樣的考核方式必須摒除[3]。
三、藝術導論課程創新性教學設計
(一)設計適合理工科學生的課程內容框架
筆者在上文中指出當前許多非藝術專業高校的藝術導論課程內容設計水土不服,沒有考慮到受教對象的專業背景與教學目標的要求,出現了偏重于理論或過于簡化散漫等不太適宜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大、教學質量差、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等后果。因此,設計一套適合理工科學生認知水平又不失學科系統性與理論性的課程內容框架,是上好藝術導論這門課的重要任務。藝術導論脫胎于專業的藝術概論,所以對于藝術概論中涉及的“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藝術的創作”等最基本的理論框架應繼續保存在課程內容體系中,但需降低理論難度,講清表面的問題即可;而對于藝術概論中的“藝術的發展”“藝術的門類”“藝術作品”“藝術接受”這幾部分,可將其壓縮變革為“具體藝術門類的藝術特征與作品鑒賞”這一部分,通過對藝術分門別類的介紹,在對代表性作品的鑒賞中,實際地體會藝術的審美特征、藝術表現語言、藝術發展的脈絡與規律等藝術理論的相關問題。從內容上來講,課程分為四大章,即“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藝術的創作”“具體藝術門類的藝術特征與作品鑒賞”這四部分。從比重上來說,前三部分偏重理論,但只占總課時的1/3,最后一部分則共分為五節,主要是對五大藝術門類藝術特征與作品的鑒賞,更側重于作品審美特征與藝術語言的鑒賞,占據課程2/3的課時。通過這樣的設計,將人人敬畏的理論巨頭變成了淺顯易懂、既不缺乏理論思辨又富含趣味性鑒賞的適合理工科學生接受的藝術導論課。
(二)一門課程多位教師共同任教的創新型師資組合方式
藝術導論概要地介紹了藝術理論的一些相關問題,課程涉及的范圍、藝術類型極其廣泛,對于任課教師的專業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深諳藝術理論知識,同時也要熟練掌握各個藝術門類的發展、特征、作品鑒賞等內容,但是這樣的人才實在是鳳毛麟角。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總是習慣用自己更擅長的專業的例子,而對其他藝術專業則人為忽視或似是而非地闡述,這對于培養學生對不同藝術專業的興趣、滿足不同審美趣味的學生的需求是極為不利的。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同時根據上文筆者所設計的課程框架,我們可以采取不同專業背景的多位教師共同擔任一門課程的創新型師資組合方式,即課程框架中的前三章內容由藝術理論專業的教師教授,而第四章則分別由具有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專業背景的教師來教授。這樣的師資組合形式顯然是新穎獨特的,它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保證學科知識的專業性,而且學生會接觸到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不同氣質的教師,更能加深對某藝術門類特征的認識。
(三)課堂互動的強化設計
上文中筆者指出當前理工科高校藝術導論課的教學形式是偏重講授而缺乏互動的,這樣的課堂死氣沉沉,根本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因此除了改革課程內容之外,還要改變傳統的授課形式,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加強課堂互動,這是改變當前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的最有效的方式。
1.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
傳統的課堂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采用的是教師提問學生的單線互動形式,這不太利于聚集起所有學生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通過分組將所有的學生納入對某個課題的討論中,不僅使得互動的幅面得到極大的擴張,同時也因學生需專注于課題的討論而無暇顧它,使得課堂關注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小組討論中,學生成為互動的主體,教師只是扮演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通過自主探索,生生、師生交流,學生自主思維與研究的能力得到激發,藝術修養、藝術思維、交流能力也將得到較大提升。
2.教學互動的次數
當前的高校課堂受到手機的巨大干擾,很多的學生游離出課堂現實而進入虛擬的網絡世界,且不分專業課還是選修課。要想將學生們拉回到課堂上就必須用互動性的教學方式,且互動的形式要靈活多變、次數變多,形成常態。因此,藝術導論課可以章節為單位,共設置8個較大規模的、全體參與的互動題目。教師對于題目內容的設置、發起的時間、組織的形式、互動的類型、教師的引導、環境的營造做設計,并在教學實踐后做總結和調整。
3.教學互動課題的社會性
為保證互動的效果和激發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及考慮到理工科學生在藝術與人文方面的弱勢,對于互動課題的選擇可集中在那些極具社會關注度的問題。例如針對“藝術創作-藝術家的修養”這一章節,我們設置的課題是對“小鮮肉-演員-藝術家”這一藝術圈頗具爭議性的問題進行討論,而這種社會性的互動課題即使沒有多高的藝術修養亦可以有一番見解。須注意的是,對于藝術理論、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這幾大板塊的課堂互動及其課題的設置,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其內容的特性,要設計恰當的互動教學方式,并做總結和隨時調整。
4.教學課堂內外互動設計
在理工科高校許多學生的課余生活質量不容樂觀,上網打游戲現象普遍[4],文娛活動相當匱乏,高校在加強校園文化的同時,也可以適當地利用微信群、慕課這些在線形式或課程來與學生做課堂外的教學互動。如通過微信群發布展演訊息,可以針對當下藝術圈的熱點新聞做群內交流等,亦可以利用微信群布置作業、分配任務。慕課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這種突破課堂與時間的局限,借助于網絡就能上課的線上課堂雖然有很多缺陷,但如果將其作為藝術導論課程的有效補充的話就可以彌補課程課時少而教學內容量大的這個難題。如將藝術門類的發展簡史以及藝術作品的鑒賞等設計制作成藝術導論慕課課程,學生可以利用課下的時間完成該部分的學習,這就為課堂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將教學擴展至室外,在鑒賞實踐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藝術教育是情感教育而不是知識性的教育,因此幾乎所有的藝術類課程都應注重鑒賞的實踐。在課堂上,當然少不了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體驗,但往往會受到教師與同學的無意干擾,因此為學生們提供一個獨立完成藝術鑒賞的活動極為必要,這就需要組織學生離開課堂來到博物館、美術館、劇院,去通過參觀美術展、看話劇、聽交響樂等鑒賞活動來獨立地體驗藝術之美,實現情感教育[5]。而作為教學單位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學校建設中應加強劇院、藝術館等硬件的建設與投入,并且努力地加強校園藝術文化建設,以及在教學管理、學分制度上給予支持。
(五)探索多元化的綜合考核方式
傳統的、單一的考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高等教育的要求,理工科高校藝術導論課程要想尋求突破就不應當再沿用“平時考勤+結課論文”的考核方式,而要探索多元化的綜合考核方式。根據上文筆者對藝術導論課程課堂互動的設計,我們將該課程的考核依據設置為三個方面,即“出勤率10%+分組討論80%+結課論文10%”三方的綜合得數為該課程的結課分數。這三個方面中分組討論所占分值最重,體現出藝術導論課程考查的重點在于學生參與課程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這部分的分值則完全由小組長根據成員在分組學習討論中的表現給出,體現了公平性與自主性,也督促了學生須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內容中,避免了大多數人的邊緣化。對出勤率的弱化是因為分組討論中其實就已經包含了對出勤的檢查,一個沒有到課的學生自然就不可能得到討論環節的分數,因此除去小組討論的其他課時的出勤則需拿出來單獨考查。結課論文的考查是為了鼓勵學生們將討論過的課題文字化,在文字化的過程中鍛煉邏輯思辨的能力和鉆研的能力,這是課堂知識深入與升華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理工科生所缺乏的一種學習技能[6]。
四、總結
上文主要從課程框架、師資組織、課堂互動、鑒賞實踐、考核方式這幾個方面探索了理工科高校藝術導論課程的創新性教學,指出改觀當前理工科高校藝術導論課程教學松散無序、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這一現狀的最有效手段在于強化課堂互動與創新考核方式。然而,在理工科大學開設藝術導論課本就不易,因此對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也就必然遭遇種種困難。比如,根據理工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重新設計課程框架以及多位教師共同承擔一門課程的方案就須對師資質量與數量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在普通的理工科高校很難具備;而在理工科高校,對于一門非專業性的課程設計如此高強度的課堂互動可能會招致師生們的抵觸,因此需要學校做好宣傳與教育工作;再者要想使得藝術導論課突破課堂苑囿,將藝術欣賞付諸實踐就需要學校花大力氣去建設藝術館、劇院,并提高場館的使用率,除此之外也要努力探索社會資源的利用,且在教學安排與組織管理上也可能存在實際的困難,需多方摸索;最后,多元化綜合考核的方案勢必會引起某些學生的抵制,從而導致選課人數銳減,而三方面的考量也勢必會增加授課教師的工作量,這便需要教師在提高自身素質、保證課堂的趣味性與質量的同時,也要學會管理課堂,鼓勵學生參與自治等。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國家及地區社會建設越來越需要擁有多學科理論基礎、多專業技能、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這對當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即要打破高校課程體系壁壘森嚴的現狀,通過跨界整合的方式,建立起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的跨學科課程體系。當前,電子科學與藝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理工科高校應該瞅準時機努力促成這兩個學科之間跨界整合的可能,而在理工科高校成功地開設好藝術導論課便是向跨界邁出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 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368
[2] 董菁.作為通識課程的藝術導論教學爭議研究[J].語文學刊,2014(12):118-119.
[3] 趙婧如.高校課程考核改革探索與實踐 [J]. 教育現代化,2018(9):91.
[4] 董永強.多校區理工科大學生課余生活狀況調查與研究 [J].宜春學院學報,2012(11):136-141.
[5] 文枝.《概論》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長江叢刊,2018(22):270.
[6] 陳希玲.混合教學模式下藝術院校課程考核體系反思[J].廣東蠶業,2018(2):77-79.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