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蘭


[摘 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通過對逐漸趨同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的演變過程、遵循邏輯進行梳理,對高校以創業學院為主流的組織模式建設機理進行整理后可知,規范化建設是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演變邏輯;建設機理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8-0166-04
在國家對創新創業教育日益重視的過程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獲得了長足發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也相應取得了進步,經歷了從無專門的組織機構到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即以創業學院(或為創業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為主流的發展階段。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演變過程蘊含著怎樣的邏輯?走到今天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內涵應當具有怎樣的特點,才能真正發揮其組織功能?本文嘗試就以上問題進行闡述,旨在拋磚引玉。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的演變過程
為響應國家“雙創”戰略,越來越多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學校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重要切入點,創新創業教育從早期的以精英化教育、實踐教育為主,轉變為將其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對全體學生開展實施以培育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創新創業素質為目標等一系列活動的一種教育。多年來,高校在紛紛探索如何構建與學校發展相適應、符合創新創業教育規律的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參考組織生命周期理論,結合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可以將高校創新創業組織模式的演變過程概述為“兩階段三時期”。即以專門機構是否成為主流為標志,將高校創新創業組織模式劃分為創業階段與聚合階段;在創業階段,根據其具體發展特點區分為萌芽期與探索期。表1對各階段(期)的時間、結構、特點、教育載體等做了描述。
創業教育源于美國,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向美國等發達國家高校學習,并不斷順應時勢,結合學校實際,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實現本土化、校本化的過程。
從上表可以看出, 1997-2002年的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無論是教育內容、載體和機構設置等都處于初始階段,學生工作部門(團委、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及相關學院(如商學院、管理學院)將創業教育作為課外競賽、實踐的內容,或某些專業的教學內容,安排有專人負責,但不設專門管理機構。
2002-2015年這一時期,是對后來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發展影響最為關鍵的跨越發展期,也是創業階段。這一時期,部分高校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引導下開展了創業教育組織變革的自主探索,嘗試將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創業教育理念逐漸從精英教育向全員教育轉型。2002年,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確定為試點高校,開始探索多樣化的創業教育模式。其后,教育部先后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2010)、《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2012)等文件,這些政策推動了專門創業學院的出現。如黑龍江大學于2002年成立了創業教育學院,于2005年成立了創業教育中心,分別負責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頂層設計與組織實施。中山大學于2009年成立了創業學院,提出了“打造商界黃埔,培育創業精英”的口號,面向在校全體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訓工作。此外,高校創業教育的內容與載體更為多元化,開創了融合專業教育模式、跨學科眾創空間模式等創業教育模式[1]。
2015年至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發展進入聚合階段。創業學院(或為創業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這一專門機構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實施的主要模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呈現明顯的趨同特點。根據廣東省教育廳發布的數據顯示,廣東省共有137所高校,截至2015年底,設立創業學院的有52所。僅2015年,廣東省高校中新設立創新創業學院的數量同比增加約一倍[2]。據不完全統計,浙江有99所高校在 2015-2016年間建設了創業學院[3] 。政府的政策規定與引導對創業學院井噴式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2015年,國務院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教育部相應推出一系列針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效果的考核指標,創新創業教育旗幟鮮明地成為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高校迫切需要借助新的組織模式來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于是從2015年開始,我國高校紛紛成立校級層面的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并相繼建立了創業學院。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的演變邏輯
以專門的組織機構是否成為主流為標準,可以將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演變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的演變過程,是創業學院這種專門機構從萌芽到跨越式發展再到成為主流模式的過程,其實質是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趨同的過程。
按照組織制度學派的觀點,組織會面對兩種不同的環境——技術環境和制度環境,這相應產生導致組織趨同的兩種機制——效率機制與合法性機制。邁耶新制度主義理論最重要的機制就是“合法性”機制,即包括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會規范、觀念制度等在內的觀念力量,這些觀念力量促使組織采納制度環境里建構起來的具有合法性的組織機構和行為。合法性機制也是社會學理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合法性機制的存在,導致組織之間趨同及組織之間相互模仿學習,這些趨同與模仿行為減輕了組織的動蕩,使之能扎根在制度環境里,取得合法性,不容易受環境的沖擊,即便效率不高,也可能生存下去[4]。迪馬奇奧和鮑威爾認為不同的組織在其生命周期的初期階段,無論是在發展路徑上還是結構形式上都表現出相當的多樣性;但是在組織場域確立的階段,一種強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會推動場域中的組織逐漸同形化[5]。在他們看來,當代社會制度或組織趨同有兩大驅動力:一是國家制度,二是專業組織。而導致制度或組織形式、組織行為趨同的機制有三種:其一是強迫性機制。比如說國家的法律制度、行業規范,如果組織不遵守法律就會受到懲罰,不接受行業規范就無法生存。其二是模仿性機制,即在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各個組織會模仿同領域中成功組織的行為和做法,以減少不確定性。其三是社會規范機制。人們在接受專業化訓練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接受社會規范所產生的共享觀念或共享思維方式,并產生共同的基本行為規范[6]。
按照組織制度理論的觀點,導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趨同的機制從廣義來說就是合法性機制,具體而言可以分解為以下三點。
(一)強制性同形
一個組織所依賴的其他組織,以及所運行的社會中存在的文化期待,均會向該組織施加正式或非正式的壓力,這便是強制性同形產生的緣由[7]。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而言,這種壓力主要源于政府政策文件要求的強制性影響,以及高校為尋求學校內部及社會認同而采取的措施。例如,各高校紛紛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制,就是為了積極響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的要求。教育部門隨即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考核領導班子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教育教學評估指標體系和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的要求。如教育部“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申報指標”中將“學校是否設有校級創業指導服務機構,是否有專職人員負責創業指導服務工作”納入具體指標。廣東省教育廳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遴選工作中,將“有負責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指導服務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作為一項指標。各省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紛紛頒布相應文件,鼓勵和支持高校推進創業學院建設,推動實踐育人和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探索,并完善相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此外,政府設立的各種創新創業教育激勵政策,如申報示范性創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教育科研課題,都需要高校以正式成立的機構為申報單位。為了服從政府政策引導,獲得政府部門的認可,尋求持續的經費來源以及可衡量的教育效果,高校紛紛成立創業學院這一顯性組織平臺。
(二)模仿性同形
新的組織形態一定建立在現有資源、知識和支持結構的基礎之上,因此總是要受到其創立時環境條件的制約。由于面對類似的環境,同一時期出現的組織群體往往具有相似的結構特征[8]。尤其當所面對的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多、組織目標模糊、技術不明確情況下,組織會傾向于模仿那些被社會所認可的某些組織形式或做法。創新創業教育源于國外,被引進我國后在短短二十年內獲得了迅猛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指明了目標和方向。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還存在很多技術上的不確定性:創業學院的內涵與功能、教育效果的評價體系、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標準、師資培育方法、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路徑、政產學研協同合作生態體系構建、結合高校自身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打造等核心問題,尚處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權威的經驗做法。目標與技術之間的矛盾導致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時候,會選擇去模仿和復制一些先行先試高校的經驗與做法。近年來如潮水般涌現的各類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會、高峰論壇等活動,更助推了高校間的模仿行為。
(三)規范性同形機制
按照迪馬吉奧和鮑威爾的觀點,人們在接受專業化訓練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接受并形成一些共享觀念、思維方式,并產生共同的基本行為規范。這些專業化的訓練包括以下兩個途徑:其一是學校正規教育,其二是專業學會或協會等學術團體制定并傳播的專業規范準則。當前,創新創業教育領域尚未設立專門學科,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高水平研究成果產出不足,但創新創業教育領域的各種專業團體,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創業教育聯盟”“中國高校創新創業實踐聯盟” “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創業教育聯盟”等,在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內涵與目標認知、評價體系構建、師資培育、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推動全國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領域形成共享觀念與規范,并推動了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的同形化發展。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的建設機理
根據組織生命周期理論,組織在從小變大、從簡單到復雜、從非機構化到機構化的演變過程中,要經歷一系列蛻變。每一次蛻變都促使組織在管理形態上的完善或創新。當組織完成了創業階段、聚合階段的蛻變,面臨的便是如何規范化發展的階段。以創業學院為主要組織模式的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應當承擔哪些職責、定位如何、應該構建哪些運作機制,這是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邁向規范化發展新階段必須切實解決的問題。
(一)職責的科學化是基礎
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著眼這一目標,高校創業學院應當確立教學、實踐、研究、服務四大職能,四輪驅動共同育人。首先,創新創業教學是育人的第一渠道。高校創業學院應當針對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選修課這一“大眾化”要求與學生“小眾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探索設置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創新創業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創新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式,促使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真正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其次,創新創業實踐是育人的必經環節。高校應當基于大學生創業者的需求差異,采取更加個性化、針對性更強的專業性扶持政策,培育出更多的實踐型人才,并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探索實踐案例教學方法。第三,創新創業研究是育人的指南針,理論研究成果應用能更好地推動育人的成效。廣東省教育廳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設立了“廣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中心”,目的就在于打造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平臺,促進廣東省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化實施。高校創業學院應當整合各類研究資源,融入主流科研平臺,并建設自身有影響力的研究課題系列,吸引更多專家學者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最后,社會服務是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的助推器。通過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可以營造創新創業人才健康平衡發展的生態圈,進一步反饋高校創業學院建設。因此高校創業學院可以利用自身師資、育人平臺等優勢,通過開展培訓、共建開放孵化平臺等方式,履行服務社會的職能。
(二)定位的特色化是根本
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特征在于創新。為了彰顯“創新性”,高校創業學院建設應當走“特色化”發展之路。一方面,高校創業學院應當凝練自身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國務院辦公廳對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提出了統一的明確的要求。各高校通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可依托的資源稟賦也千差萬別。因此,高校創業學院應當在統一的指揮棒下,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凝練出自身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培養特色創新創業人才。如上海財經大學提出的“服務+創新創業”理念,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提出的“外語+創新創業”理念,都是高校結合自身特色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一種有益的嘗試。另一方面,高校創業學院應當結合學校實際,形成具有學校烙印的規劃設計系統,而非對其他高校的簡單模仿。當前這一系統首當其沖要解決的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全過程這一難點問題,這也是讓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調動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環節。此外,還應當認真解決高校內部在創新創業工作實施中的組織機制不明確、主體責任分工不合理的問題,加強統籌設計,更好地促進高校內部的協同聯動,有效整合調動各方面資源,實現創新創業型人才培育這一最終目標。
(三)機制的開放化是關鍵
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特質,決定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當走“開放化”的道路。首先,創新創業實踐應當貫穿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知識傳授和實踐應用的良好結合。因此,高校創業學院應當加強實踐教學培養環節的建設,研發設計符合學校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其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其次,創新創業教育的課堂應當是開放的,是校內課堂、課外課堂與社會課堂“三位一體”的結合,創新創業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平衡發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高校創業學院應探索將科研訓練作為學生畢業的“規定動作”,擴大創新訓練的覆蓋面。最后,高校創業學院應花大力氣推動校地、校企、校研、校校合作合作,形成校內外開放式交叉培養的育人體系。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專業師資短缺這一痛點,高校尤其應當創新師資引進與培育機制,探索將校內外導師納入學校人才隊伍管理的導師管理制度。
四、結語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應當朝著規范化建設的方向發展。高校可以通過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組織的專業性和管理效率,促使這些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由于組織慣性和沉沒成本的存在,要對現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形式進行重大改變,這會面臨難以逾越的障礙[9]。因此在現有的組織形態和組織群落的基礎上,高校創業學院可以在以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設機理的指導下,規范化地演進發展,更好地履行自身組織的職責與使命,實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梅偉惠.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組織模式:趨同成因與現實消解[J].教育發展研究,2016(13):29-34.
[2] 去年廣東高校新增創業學院、創業的應屆畢業生數量翻倍,但也面臨發展困局 創業風潮下高校創業教育如何走.新華網 [EB/OL]. [2016-05-17].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5/17/c_128988886.htm.
[3] 王燁捷.一窩蜂建創業學院 接下來怎么辦[N].中國青年報,2016-07-12.
[4][6] 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1,85.
[5] [7] [美]保羅·J·迪馬吉奧,沃爾特·W·鮑威爾.關于“鐵籠”的再思考:組織場域中的制度性同形與集體理性[A]. 沃爾特·W·鮑威爾, 保羅·J·迪馬吉奧.組織分析的新制度主義[C].姚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9,71.
[8] [9] [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爾德·F·戴維斯.組織理論 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的視角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87,288.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