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與社會》既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更是一門實踐性課程,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既要求教師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又要求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相結合,恰當地運用教學策略,創設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通過社會生活體驗,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合格小學生,為將來的成人成才奠基。
關鍵詞:開放式;角色扮演;思維環境
縱觀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日常課堂教學,照本宣科的多,融入生活的少,導致《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和學生品德形成脫節,即教學內容未能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更不要說將教學內容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了。為了提高《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就必須在課堂教學策略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讓學生在一個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立足社會與生活,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一、 策略一:創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
開放式教學相對于封閉式教學而言,更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成長需要,強調“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創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就要以社會生活為課本的“輔助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發展學生的獨特個性。那么,怎樣才能創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呢?
(一) 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興趣無疑是最好的老師,牛頓被樹上的蘋果砸到了頭,激發了探究其中奧秘的興趣,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被沸騰的壺蓋所吸引,激發了探究的興趣,最終發明了蒸汽機。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師就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可采用以下兩種主要方式:
1. 角色扮演法
《品德與社會》的很多課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如在學習《濃濃鄉土情》一課時,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用方言表演小品《說說咱萊西人》這種新穎的形式來感受鄉土情和鄉土文化,并讓學生深入思考: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該注意什么?通過這種情境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趣味性很強,且教會自己如何為人處世。
2. 成功體驗法
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設計有難度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此時,教師要抓住契機,通過肯定與欣賞,讓學生再次獲得學習的愉悅感,成功的喜悅會讓學生學習興趣大增,學習勁頭越來越強。
(二) 豐富認知環境,提升主動性
隨著現代媒體的多向發展,學生接觸的信息量越來越大,甚至在某些知識點上要超過老師,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豐富學生的認知環境,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 資源環境多樣
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課外調查、網上查閱等方式,補充與教材互補的內容,以便更好地了解教材內容。
2.
思維環境發散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求異思維,相對于聚合思維,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如“一事多講”“一物多用”等方式,培養的是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是創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著力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拓展學生的思路,從而敢于大膽創新。
二、 策略二:豐富生活性的教學內容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貼近生活,豐富教學內容。
(一) 課前調查,為學習奠基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直接參與豐富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協助者,應該幫助學生動手動腦獲得切身體驗,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有個成語叫“按圖索驥”,看起來是諷刺墨守成規、不會變通的人,事實上也是諷刺只會書本知識,沒有生活真知的書呆子。作為一名現代教師,尤其要注重讓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獲取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
如學習《交通與生活》,讓學生采訪爺爺奶奶,了解以前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情況,上課時教師再播放現在的交通情況,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交通運輸設施及其特點,同時樹立愛護交通運輸設施的意識,從而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二) 設計活動,為學習增趣
鑒于本課程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將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內容引入課題中,以此拉近生活與學習的距離,實現知行合一。如在學習《通信與生活》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描述與他人聯系的方式,并為當天過生日的同學制作生日賀卡,通過這一學習活動,一方面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通信以及一些具體的通信手段,另一方面使學生懂得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離不開通信,同時還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增強了學習興趣,一舉多得。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往往非常有吸引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很強。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在創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豐富生活性的教學內容等教學策略實施方面多下功夫,當然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式等教學策略方面更需要常教常新,著力達成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知行合一,獲得知識,培養品德,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陳紹飛,山東省萊西市,南墅鎮李家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