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斌媛
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存在于我們的語言和思想中,且無處不在。隱喻作為人類的一種基本認知機制,不僅可以借助一種經驗域來理解和認知另一種經驗域,而且可以構建出人們的概念系統。本文通過對《喜福會》中許安梅一家四代人的故事為依托,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概念隱喻的認知意義,一方面可以揭示出小說的主題,即中美迥異文化背景下華裔女性在矛盾與沖突中痛苦掙扎并堅韌地探尋自我價值的成長過程,另外,可通過小說中隱喻的運用來探究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性格所運用的手法。
在本部小說中,小說的主要內容是由多個看似獨立卻又緊密聯系的小故事構成,主要敘述了四位中國傳統女性的經歷,以及他們移居美國后與接受美國教育女兒們的沖突。該小說包含了許多隱喻用法,賦予了一些抽象事物具體化的特征。隱喻的實質在于借助一些事物來理解另一些事物。隱喻意義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將源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用一個范疇的認知域建構或解釋另一個范疇。《喜福會》中的隱喻出現頻率較高,其中“人是植物”、“人是建筑物”、“生活如登山”、“婚姻是花園”、“思想是液體”等隱喻的出現使小說充滿了寓意,以下部分將詳細敘述以上提及的隱喻映射。
《喜福會》中的第一部分以“千里鵝毛”的寓言故事拉開文章的序幕,小說的開始,描述了一位中國母親帶著一只價值不菲的天鵝奔向美國,中國母親在去美國的路上對天鵝輕聲私語:“到了美國,我就要生個女兒,她會很像我。在美國,她卻無須仰仗丈夫鼻息度日。在美國,不會有人歧視她,因為我會讓她講上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語。她將應有盡有,不會煩惱不會憂愁。她會領略我的一番苦心,我要她成為一只比期望中還要好上一百倍的漂亮的天鵝!”當她來到美國時,留下的卻只有一根羽毛,她把這只羽毛送給在美國出生的女兒,并告訴女兒:“這根羽毛看似很普通,然而所謂千里鵝毛一片心呀!”本文認為小說中把羽毛作為源域,而目標域是母親對女兒美好生活的希冀與滿腔情意。雖然看上去羽毛與母親的殷切之情并無直接聯系,實際上這種感情是通過隱喻的方式來構建,羽毛承載了母親太多的愛與關懷,因母親受到封建社會的長期壓制,她所有的愛與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但是這種瘋狂的愛讓人難以接受,成長在自由、獨立、民主國度的女兒對母親的愛難以承受,也因此母女之間有所隔閡。最終,當母親去世后,丈夫把羽毛送給女兒時,女兒才懂得了母親的一片苦心,這看似輕薄的羽毛透露出母親對女兒的殷切期待,她不想讓女兒像她一樣受到各種壓迫,希望女兒不要在丈夫的壓制下生活。
安梅年幼時。外婆告訴她:your own thoughts are so busy swimming inside that everything else gets pushed out.這句話中應用了容器隱喻,外婆把女性的思想看作流動的液體,液體需要在容器中得以儲存,用容器中的液體隱喻女性的思想需要被禁錮,不能充分流露自己的想法,這也正是安梅的外婆想要告訴安梅母親的道理:女人要順從男性,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外婆飽經思想的禁錮,不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切都要聽從男性的安排,自覺遵從男性已經成為了她思想中不可磨滅的價值取向,因此,她要求自己的女兒也應遵從男性的思想,讓男性控制一切。小說中安梅的外婆還說到:女人的尊嚴猶如項鏈。在外婆眼里,女人一旦失去了尊嚴,就應該立即結束自己的生命。“女人的思想是液體”、“女人的尊嚴猶如項鏈”都是隱喻映射的結果,用目標域中具體的物體代替抽象的事物。也正是隱喻的運用,才得以讓作者的思想更好的流露。
小說中安梅對女兒的教悔也有著豐富的隱喻內涵,如:“a girl is like a young tree.”she said.You must stand tall.That is the only way to grow strong and straight.在安梅看來,女兒露絲像一顆小樹苗,若要茁壯的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必定要以大樹為依靠,這樣才可以茁壯的成長,安梅希望女兒不要做一棵無依無靠的小草,因為雜亂無章的小草最終會被人清理掉。她堅信她就是那棵大樹,會陪伴女兒成長。一方面,她要求女兒順從自己,在自己的庇護下成長,另一方面,她又想讓女兒長成一棵獨立的參天大樹。小說中“人是植物”的隱喻勾畫出微妙的人物關系。安梅深愛著女兒,期待露絲以自己為榜樣堅強的成長。而對于從小就在美國長大的露絲來說,追求獨立、個性,實現自我的生活目標是她的夢想。她不想在成長中受到母親的束縛,這些彼此的沖突最終導致母女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從而,也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對于安梅來說,母親的死亡使她得以看到希望。她說“I know how it is to be quiet, to listen and watch, as if your life were a dream.”她意識到生活對女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場夢而已,女人要盡自己所能追尋自己所想得到的自由、幸福。看到女兒露絲像當年的自己一樣生活在一種失去自我的痛苦婚姻中,她想通過這則隱喻勸說女兒生活不應該像一場夢,而是可以自己去掌控的,要堅強地站起來,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婚姻,捍衛自己的尊嚴。
露絲當初置母親的反對于不顧,毅然決然的嫁給泰德,婚后由于露絲缺乏自己的主見,遭到丈夫的嫌棄,百般無奈下丈夫提出與露絲離婚。在他們的婚姻中,多次提到花園這一隱喻。“花園”映射出他們的愛情,曾經的花園在泰德的悉心照料下有聲有色,充滿生意的花園表明他們愛情處于一種炙熱狀態,現在那個一派凄涼的花園則映射出他們的婚姻走到了盡頭。露絲對婚姻的認識由熱戀時的“Marriage is two halves creating the whole”,到婚姻走到破裂邊緣時候的“Marriage is a battle between the couple”,再到最后意識到 “Marriage is a garden”,由此可知她對愛情和婚姻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和深刻。“婚姻是花園”這個隱喻說明,婚姻如同花園一般需要主人的悉心培育與照料,花園得到充足的水分與陽光才能顯示出一片生機與活力,婚姻中的關系也是如此,缺乏彼此之間的陪伴,無論多么深厚的感情也會淡薄。終究,曾經美好的婚姻將走到盡頭。
本文運用概念隱喻理論,研究《喜福會》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及其命運。通過對《喜福會》中的主要隱喻進行歸納,分析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種隱喻,即鵝毛是希望、思想是液體、人是植物、婚姻是花園,這四個隱喻反映了人們不同的認知特點,隨著這些隱喻的出現,文章的思想也被真實的流露出來。這也對提高讀者的鑒賞水平與閱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中隱喻的出現印證了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認知功能的思想。隱喻的運用豐富了人類體驗世界的方式,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覷。

牛斌媛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