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深刻地影響了世界,世界也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國,于是2004年孔子學院應運而生。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漢語學習熱潮。根據《孔子學院章程》,孔子學院主要有兩大職能,一是推廣漢語,包括漢語教學、漢語考試等;二是傳播中國文化,以文化教學和文化活動為主要形式。孔子學院用短短十余年的時間,迅速走完了如法語聯盟、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等老牌語言文化機構數十年甚至近百年才走完的發展進程,成為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最鮮活生動的窗口。漢語教學、文化教學、文化活動三位一體的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框架蔚然形成[1]。
在漢語國際教育語境下,王學松(2014)把文化活動定義為配合文化海外傳播的一種形式,可以分為配合教學的文化活動和以文化大眾傳播為目的的文化活動[2]。可以理解為一種是以漢語教學為主線,主要涉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另一種是以文化大眾傳播為主線,而不一定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為場地。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種狹義的文化活動。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3]。而文化活動是孔子學院重要的辦學內容之一,更是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的有效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對此進行研究和反思,是有意義且有必要的,有助于促進其文化活動乃至整個孔子學院的可持續性發展。
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以下簡稱農大孔院。泰國農業大學在泰高校中綜合排名第三,農大孔院于2008年7月7日正式揭牌成立,中方合作院校為華僑大學。農大孔院成立11年以來,在文化活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2018年為例,僅農大孔院本部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就有27場,塑造了“中文歌曲大賽”、“走進中國大型文化展”、“中醫養生講座”、“中國文化夏令營”等一系列連年舉辦的品牌文化活動,走進當地中小學和社區,深入泰國上議院和立法議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當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基于孔子學院總部新聞中心網頁中農大孔院相關新聞①和泰國華人媒體泰華網②的相關報道,結合自身在泰國文化傳播的工作和調研經驗,統計分析了農大孔院本部2018年度(2018年1月—2019年1月)的文化活動舉辦情況,列舉如下:
2019.1.25-2.2,農大孔院第七屆“走進中國”大型文化展;2019.1.31,農大孔院與泰國上議院秘書處聯合舉辦“保健與養生”中醫講座;2019.1.29,農大孔院與泰國上議院秘書處聯合舉辦泰國立法議會中醫養生講座;2019.1.26,農大孔院與曼谷集善善堂聯合舉辦第二屆“健康與養生”中醫講座;2019.1.25,泰國農大孔院與泰國四所大學聯合舉辦第七屆四校中文營;2019.1.23,農大孔院與農大中文系聯合舉辦新年聯歡會;2019.1.21,農大孔院和泰國上議院秘書處聯合舉辦迎新春活動;2018.11.30,農大孔院第三屆“神農杯”中學生漢語歌曲大賽;2018.11.28,泰國立法議會議員書法體驗活動;2018.11.24,農大孔院與農大中文系共同舉辦中學生中文營;2018.11.17,農大孔院第五屆“華語新秀杯”卡拉OK大賽;2018.11.7,農大孔院開展“中國信息技術”文化講座;2018.10.20-10.21,農大孔院泰國教育部民教委文化活動培訓;2018.10.10,農大孔院手繪團扇文化體驗活動;2018.9.15,農大孔院孔子學院日活動;2018.9.12,農大孔院中秋聯歡會;2018.5.19-6.1,農大孔院大學生赴華團中國印象之旅;2018.3.28,農大孔院“漢語橋”大學生演講選拔賽;2018.3.18-3.26,農大孔院“印象·泰”書畫展;2018.2.16,農大孔院迎新年書畫展;2018.2.14,農大孔院與中文系聯合舉辦新春聯歡會;2018.2.12,農大孔院與泰里拉中學新春聯歡會;2018.1.26-2.3,農大孔院第六屆“走進中國”大型文化展;2018.1.24,農大孔院和人文學院聯合舉辦中文導游就業指導講座;2018.1.14,農大孔院在曼谷社區舉辦中醫穴位專題講座;2018.1.11,農大孔院與中文系聯合舉辦校園開放日;2018.1.9,農大孔院舉辦“泰里拉書法比賽與漢語知識競賽”。
分析農大孔院2018年度舉辦文化活動可以發現,其涵蓋了中國歌曲、舞蹈、樂器、書法、國畫、茶藝、剪紙、中國結、團扇、陶瓷、燈籠、中醫藥、中華美食、傳統服飾、中國文化知識等眾多文化元素,涉及民俗、美術、中醫、武術、音樂、飲食、手工等多個領域。既有節日習俗等傳統文化,又有信息技術等現代文化,既有琴棋書畫等雅文化,又有舞龍舞獅等俗文化,既有中國文化系列展覽等綜合呈現的方式,也有中醫專題講座等專項呈現的方式。總之,農大孔院力求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現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同時,對于一些精品活動深耕細作,打造了一系品牌文化項目。比如“走進中國”文化展連續舉辦了七年,每屆為期九天,每天通過一個不同的活動主題,如年畫、團扇、香包、青花瓷、傳統服飾等,使上千名農大師生、附近居民有機會近距離體驗中國文化,形成規模效應。再比如每年定期舉辦的華語新秀杯卡拉OK大賽,經過五年的不斷發展,已經在農大成為具有認知度的知名賽事。
將農大孔院2018年度的文化活動形式進行歸納整理,分為講座、比賽、展覽、節日、體驗、表演、夏令營、培訓共8種類型。可以看出,農大孔院的文化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理論介紹,又有動手體驗,動靜結合。其中體驗活動是最多的,在27場文化活動中就有8場采用體驗形式。這是因為體驗形式的受眾參與度高,動手操作的機會多,學習效果也更好。其次講座的頻率也有6場,這種一對多的方式雖然較為傳統,但是受眾廣,是較為經濟有效的手段。同時農大孔院的文化活動不局限于大學校園,不僅僅是孔院內部漢語教師志愿者和學漢語的學生,而是走進政府部門,走向片區中小學,深入附近居民社區,不斷地“走出去”。比如農大孔院將中醫講座一邊開到了泰國上議院秘書處和泰國立法議會,為政府官員介紹中醫養生知識,一邊也開到了曼谷華人社區,為當地居民普及中醫保健療法,從高層到基層,拓寬活動對象的范圍。再比如農大孔院舉辦的第三屆中學生中文歌曲大賽,參與比賽的選手來自曼谷市一區二區31所中學;聯合農大中文系舉辦的校園開放日接待了400多名泰國高三學生的文化參訪;在泰里拉中學舉辦的書法大賽和漢語知識競賽有超過20所的曼谷中小學的學生參加。這些都可以看出農大孔院注重走出固有的圈子,將中國文化帶給更多的人。
單絲不成線,孤木難成林,從文化活動的主體來看,農大孔院非常善于借勢合作,與當地高校、政府、中小學、華人社區、媒體以及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形成多元的社會參與力量。在借勢方面,農業大學一年一度的農展會是泰國極具影響力的全國性展會,每日流量過萬。農大孔院利用這個契機,舉辦自己的中國文化系列展,借助平臺資源,將中國文化活動與當地活動結合起來,在節約宣傳成本的同時,擴大了受眾面。華人是泰國促進中國文化推廣的重要社群,農大孔院借助當地華人的力量,與華人社區如曼谷集善善堂和華文媒體如泰華網形成良好的互動,提高農大孔院文化活動的影響力,讓更多的普通民眾有機會了解中國文化。同時農大孔院積極與其他高校建立合作,共同推動中國文化傳播。比如和泰國法政大學、正大管理學院、泰國商會大學等四所高校聯合舉辦第七屆大學生中文夏令營,超過100名大學生參加;和華僑大學美術學院聯合舉辦“印象·泰”書畫展覽;邀請泰國商會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來農業大學主講“中國現代信息技術”的講座。在政府方面,農大孔院與泰國上議院有著頻繁的高層互動,將書法體驗、新春聯歡會、中醫講座開到了泰國上議院秘書處和泰國立法議會,爭取到了政府官員對中國文化推廣事業的支持。農大孔院更專注于將各類文化活動帶到片區中小學,從小埋下一顆文化友誼的種子,比如邀請曼谷地區6所中學89名學生到農大參加中文夏令營,邀請卡新通雙語國際中學師生體驗手繪團扇文化活動。最后,農大孔院與國內相關領域專家也有密切的交流,追求文化活動的專業性,力求給受眾帶來最高質量的文化體驗。比如中醫講座由國內中醫專家張弘煥先生主講,中文歌曲大賽邀請中國音樂協會會員、女高音歌唱家趙寶珍老師擔任評委,泰國上議院新春聯歡會邀請著名書法家賈慶老師和第四屆國際古箏大賽金獎得主古箏演奏家陳湘汶老師現場表演。
農大孔院“因地制宜”,在設計文化活動的時候重視“本土化”,注重受眾需求。比如泰國人都比較能歌善舞,心靈手巧,注重審美,農大孔院就經常開展一些如燈籠、中國結、年畫等手工活動和傳統服飾體驗活動,以及中文歌曲大賽,深受學生喜愛。再比如農大孔院關注中文專業學生的就業需求,聯合人文學院舉辦導游就業指導講座,分析中文導游行業形勢,傳授就業經驗,學生們感到非常實用。此外,更難能可貴的是,農大孔院在做好自身文化品牌的同時,努力承擔文化活動的“孵化器”的職能,授人以漁。比如農大孔院協助泰國教育部民教委教師培訓,無私地分享自身的精品文化活動,努力幫助參訓的漢語教師提高中國文化活動項目開展的實際操作能力。再比如協助泰里拉中學舉辦中文歌曲大賽、書法大賽、漢語知識競賽、春節聯歡會,幫助片區中小學打造屬于自己特色的文化活動。
泰勒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按照文化的內容,常常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4]。農大孔院文化活動涉及的物質文化主要包括琴棋書畫、剪紙、中國結、茶藝、武術、中醫、瓷器、傳統服飾、中華美食、中國概況等;涉及的行為文化主要有春節、中秋等節慶文化習俗;幾乎很少涉及到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物質文化屬于淺層文化,觀念文化包括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宗教情感、思維方式、民族性格等,屬于深層文化。很明顯農大孔院的文化活動更多停留在物質的淺層文化層面,活動多以展覽、表演、體驗的形式呈現,流于形式,熱熱鬧鬧但卻猶如蜻蜓點水,容易導致受眾對中國文化產生刻板印象。沒有充分挖掘中國文化的內涵深度,文化活動的效果就難以長久維系。
統計分析農大孔院2018年度文化活動,我們可以發現,其涉及的文化元素分布并不均衡。在這27場大型文化活動當中,傳統文化元素遠遠多于現代文化元素。只有3場涉及中國故事、中國旅游、中國信息技術等當代中國文化,有且僅有中國信息技術講座這一場介紹了騰訊、阿里、京東、小米、共享單車等當代中國科技文明、經濟文明。在宣傳中國文化的時候,過于倚重中醫、武術、書畫等傳統文化,但有時我們自己中國人對此都不太感興趣或者似懂非懂,比如年輕一代的中國人很少喜歡京劇。那么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就不能代表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現當代文化的缺失是中國文化國際推廣過程中的一個普遍問題,農大孔院只是正好體現了這一痛點。
和大多數孔子學院一樣,農大孔院的文化活動重視中國文化的傳播,忽視了中泰文化的互動、交融,更像是單向的文化輸出和推廣。在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主要是中國文化的介紹和體驗,缺少與泰國文化元素異同點的對比、交流。與之形成反差的是,“歌德學院每年項目中,純粹介紹德國文化的項目只占20%,而中德文化交流合作項目占80%(吉穎新,2009)[5]”。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中國文明進步和實現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6]。所以,文化交流應是雙向的、交互的,才能達到真正的、深入的融合與發展。此外,當文化活動結束后,缺乏從專業傳播角度的評估方案和標準,也缺乏后續的反饋評價機制,不利于文化活動的深入發展。
雖然物質文化更容易被感知,引起受眾興趣,但是觀念文化才是文化的精神內核,更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設計文化活動時不能只注重參與度和體驗度,更要有意識地深化其文化內涵。在文化活動的主題和內容方面多做文章,可以多向受眾展示中國“仁義禮智信”的優秀傳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價值,“以和為貴”的和平發展理念,以及“仁者愛人”的仁愛思想等。因為,雖然文化具有民族性,但是人類文明是共通的,是可以相互理解的,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價值,有助于受眾深刻地領悟中國文化的精髓。同時,創新表達方式,可以采用直觀體驗加深層講解的方式,采用西方媒體常用的“講故事”的方法,以“微角度”切入,展示中國價值、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尋求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表達。
我們生活在當今世界,文化的競爭力更多的是來源于當代文化,因為當代文化更加貼近當今生活,更容易引起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興趣。孔子學院在弘揚中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重視宣傳當代中國文化,在文化活動中介紹中國最前沿的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科技文明,關注現代社會熱點問題,努力做到與時俱進。比如可以宣傳中國快速發展的奇跡,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夢”;介紹中國數字化的消費習慣,如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經濟文明;展示中國高鐵、云計算、量子衛星等科技文明;關注氣候、環境等引人思考和共鳴的世界熱點問題。
文化的共存需要尋求大多數文明的共同點,建設性的道路是接受多樣性和尋求共同性[7]。對于不同文明的共同點,孔子學院在開展文化活動時應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加強交流和互動,注重深層次的合作與磨合,避免以“我”為中心,陷入單向文化輸出模式。對于不同文明的差異性,舉辦文化活動時應該尊重其文化的民族性,注意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的平衡,堅持孔子學院“和而不同”的發展理念,追求文化的和諧共生。同時應建立健全孔子學院整體的運行評價體系,尤其是文化活動的前期評估和后續反饋機制。建議孔子學院建立文化活動檔案,從活動主題、活動形式、活動主題、活動對象、涉及文化元素等不同方面進行綜合地調研和評估,有助于孔子學院文化活動的可持續性發展。
注 釋
①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 stitutes/node_6811.htm
②http://www.tha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