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成佳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這關鍵時刻,又迎來了全國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職業教育也將邁入新的發展時期,服務區域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此次大會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當前,職業教育開設了一千多個專業,近10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就業人口中70%以上來自于職業院校[1]。但是,部分高校(不占少數)仍面臨著教師精力不聚集、產教融合不深入、質量保障不完善等教育教學問題。如何改變“快樂”大學的固化思想,應備受高職院校的關注與深度思考?
本人認為,高職院校要辦好職業教育,提升社會核心競爭力,必須應勢而謀,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遵循“以生為本、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強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緊緊抓住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這個教育教學改革的牛鼻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瞄準地方產業需求整合建設專業群;大力推進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院(所)合作,全面統籌一、二、三課堂,更新實踐教學理念,改變實踐的從屬地位,將創新創業教育、課外科技競賽、社會實踐等元素納入育人體系,提供豐富、多元、有效的實踐教學活動,較好地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擴大學生的受益面。
作為一名普通專業教師,課程教學參與廣泛、感受頗多,現結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良現象,深刻反思“教”與“學”的辯證統一,就如何提升教學效果、加強學風建設量方面淺談個人觀點。
一是教師教學投入不足。受科研、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受限,授課準備不充分,僅滿足于完成課程講授任務,忽視課程教學組織和教學效果,甚至存在敷衍現象。
二是課程教學改革不深入。部分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對現代信息技術了解不夠,掌握和運用能力較差,甚至個別教師游離于信息化時代之外。部分教師對啟發式、研討式、互動式、混合式等教學方式及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明顯不足,導致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積極性不高。
三是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佳。學生長期接受傳統的教學理念,習慣了“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問題研究不夠深入。學生“消極”的學習狀態也挫傷了部分教師實施課程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勇氣。
一是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會議上強調“老師是第一身份,教書是第一工作,上課是第一責任”。教師應回歸本分,增強立德樹人責任意識,自覺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潛心教書育人,實現課堂從“以教師教為主”向“以教師教為輔、以學生學為主”的新教學模式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
二是整合課程資源,推進理實一體化教學。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促進以提升學生能力為主的課程體系重塑、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模式變革。將傳統的章節式學科型教材內容進行了項目式的重組,通過工程化項目的實施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環節有機的結合,學以致用。鼓勵、推進理論教學進實驗室、進實訓車間、進生產現場,努力實現課程精品化、在線化,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三是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堅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個性特長的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個性化、多樣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研究式、討論式、講座式等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程序化的、乏味的教學模式。根據課程的具體內容,通過增加一些實際問題、創新案例進行教學來增強知識學習的趣味性。
四是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一方面派教師到大型龍頭企業進行教學能力培訓和知識更新,把新的教學內容、先進的教學方法帶回課堂;另一方面聘請校外優秀教師或行業技術精英進入課堂教學環節,與本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互相探討、交流和學習,實現互惠雙贏。
五是激勵保障促進教學。校院兩級從教學評優評先、教學研究項目、教學成果、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教師課酬核算及專項資助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潛心教學,專注改革研究與實踐。
一是當前社會處于快速轉型期,大學也經受著外界的巨大沖擊。一方面學生接收新事物、獲取知識的渠道便捷多樣;另一方面社會上浮躁、“讀書無用論”的氣息對學生造成了消極影響,不少學生學習意識不強,主觀能動性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是部分學生在教學場所行為禮儀表現不佳,學習精神面貌較差;部分學生學習源動力不足,學習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依賴性較強,被動參與課堂,缺乏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業上來,打游戲、睡大覺、談戀愛等較為普遍;部分學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較差,學習困難;部分學生課外學習精力投入不夠,不能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
一是強化學生內生的學習動力激發機制建設。進一步結合學生年級、生源地和專業特點,探索符合學生需求的、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習指導機制,加強分級指導,加強學業規劃、專業認同和專業思想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提高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信心。
二是強化學生外在的學習動力激發機制建設。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課堂學習、不遲到早退,嚴肅考風考紀,改善班集體學習氣氛,提高學習成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大力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形成“學校統籌、學院主抓、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的四級工作體系,實行“一院一精品,一專業一賽,一賽一指導團隊”的學生競賽運行機制,制定《競賽指南》,明確教育部、教指委、分委會、湖北省教育廳(高教處、職成處等)、武漢市教育局等各級可供學生選擇參加的競賽項目(如,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以競賽項目為載體,建立創新實踐平臺,組建指導教師團隊,加大經費和場地支持力度,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和實踐動手能力。
三是強化以優良教風促學風建設。充分發揮教師在學風建設中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回歸初心,積極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用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同時,增強教師責任感,潛心教學、改進教學,以良好的敬業精神影響和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改革學院評價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和考核,合理增加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四是強化多方協同完善學風建設機制。制定加強學風建設總體工作方案,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多部門聯動,形成學風建設的合力。積極開展學風調研和數據分析,建設并利用“大數據”平臺判斷學風建設的著力點,及時反饋學風建設狀況,有針對性地加強學風建設。
學風是學校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原則的綜合體現,是構成良好校風的基礎和前提,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學風,是讀書之風,是治學之風,更是做人之風,是一所學校的氣質和靈魂,也是一所學校的立校之本。學風建設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思想、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優良學風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學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改革的步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到校風的構成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才能為學生的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增強全校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增強課程教學效果更是高等職業院校一個永恒的話題。關鍵是培育質量文化、強化責任意識,利用教師第一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打好人才培養的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