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晉逸
(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 100011)
本文以高速公路項目為背景展開探討,其地處山嶺地區,試驗段總長為300m,對應起訖樁號為K20+400~K20+700。經路基施工后其寬度應到26.0m標準,所使用的材料以粉土質礫巖為宜,要求材料的最大粒徑應≤30cm[1]。由于試驗段所在區域儲有大量的石料資源,因此將其用于填石修筑作業中,這種就地取材的方式可以顯著縮減工程成本,緩解石料采購與運輸壓力。
從母巖物理力學性質角度進行分析,可將填石料劃分為兩大類,即硬質巖以及軟質巖。在本工程項目中,圍繞飽水狀態下的填石料展開試驗,由此明確其單軸抗壓強度,在此基礎上確定巖石的力學性能,具體內容與結果如下所示:

表1 巖石填料單軸強度測試表(MPa)
伴隨著填石料形狀的改變,其所帶來的顆粒接觸特性也存在差異,基于提升填石路基性能的目的,應選用顆粒特征良好的材料。綜合參考《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 F10-2006)中的相關標準可知,在進行路基施工時所使用的填料粒徑應控制在500mm以內,以層厚為基準,應控制在該值的2/3范圍內。經試驗后可知,伴隨著試樣高度的增加,其對應的填石料抗壓強度表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當高度<25cm后,所具備的抗壓強度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本工程中所使用的集料粒徑應以25cm以內為宜。
由于填料具有質地堅硬的特性,加之顆粒間的空隙較大,因此會有大量水分經由間隙最終達到基底部位,此時路基的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對此,需要在施工之前進行地基處理,將其中殘留的碎石以及樹枝等雜質清理干凈,并對地基土含水率進行檢測,當該值過高時則需要進行翻曬處理;對于膨脹土地質而言,則需要采取排水固結措施。
在路基施工過程中,填石材料的運輸與裝卸尤為重要,其對工程整體質量會造成直接影響。對此,需要選定好合適的填石材料,而后將其運輸到指定的施工區域,在此過程中工程人員應注重如下幾點內容:明確坡腳的具體位置,控制兩點管線間距,即應介于20cm范圍內;在進行材料裝卸作業時,應對松坡厚度進行合理的控制,要留出一定的空間以便填石材料能夠以快捷化的方式進行裝卸;考慮所需的填石材料規模龐大,加之其具有較大的重量,為了提工程效率,應引入挖掘機以及自卸車,以機械化的方式進行裝卸作業,此方法可以顯著推動工程進展,降低人員的工作強度,同時可以避免材料因滯留時間過長而出現的質量問題。
在做好上述準備工作后,便需要進行填石路基的攤鋪作業,此環節質量將會對后續碾壓作業造成直接影響。考慮到本工程所需的碎石粒徑較大,因此需要以漸進式的方法展開施工,攤鋪作業應與材料裝卸相協調。在專員的指揮下將填石運輸至指定區域并均勻卸載到線路上,而后引入大功率推土機進行初平處理,在此基礎上將填石料鋪設到面層上,而后再次使用推土機進行攤鋪作業[2]。
受填石材料特性的影響,其在使用過程中極容易出現風化等問題,進而引發嚴重的變異現象。對此,施工中更需要注重機械設備的組合工作,在本工程中選用的壓路機設備較為豐富,涉及到沖擊式以及重型振動式兩種,在施工過程中應遵循“先慢后快”的準則,整個碾壓過程中持續進行 8遍,確保經處理后的路基表面不存在明顯的輪跡。
在對邊坡進行碼砌施工時,可使用的方法有兩種,即先填后碼以及先碼后填,無論何種方式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以確保路基邊坡的穩定性。基于提升邊坡碼砌施工質量的目的,在施工之前應對基底面的比例進行測定,當其達不到1:5的標準后則需要對其進行調整。有時伴隨著外界條件的改變,基底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此時應采取分段堆筑的方式進行施工,由此確保公路工程的整體質量。
受填石料自身特性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要想合理控制路基壓實度并非易事,技術人員必須對壓實度進行密切的監測,充分獲悉各標段對應的壓實情況,由此驗證路基施工質量。在本工程中,選用灌砂法對壓實度進行檢測,關于具體的內容及結果如下所示:

表2 填石路基壓實度檢測結果
對以上所得結果進行分析可知,所得到的各標段對應的壓實度平均值都>92.0%,參考工程規范可知實際壓實效果良好,填石路基壓實工作達到了工程既定標準。
綜上所述,在整個公路工程中,以填石路基施工尤為重要,但當前國內在此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與之相關的技術水平還相對淺顯,因此在進行填石路基施工時應做好技術優化工作,由此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從而推動公路建設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