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以色列公司Monkey Business的創意,一組塑料材質的小巧附件,剛好可以插在紅酒塞上,隨機便將紅酒塞變成了各式各樣的恐龍。對好酒之人而言,在觥籌交錯之外,品紅酒似乎又有了更有趣的理由。
給封口夾加個蓋
封口夾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受歡迎的小工具,沒吃完的零食用它將袋口封住,可有效避免受潮。如此簡潔的設計還有改良空間嗎?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瑞典家庭用品設計公司Linden就巧妙地給封口夾設計了一個蓋子,對于經常使用的袋裝食物如茶葉、麥片、奶粉等也能開蓋即用了。這樣的改進不只讓用戶的體驗升級,還能減少頻繁開啟導致食物過多與空氣接觸,從而達到延長保鮮的效果,并且采用優質材質制作,安全耐用,安裝簡易,常見的各種大小的袋裝食品全部適用。憑借巧妙的設計,這款設計輕松斬獲德國紅點設計獎。
這束花的包裝就是花瓶
設計師Niangui Cai帶來的創意,整個包裝由可生物降解的紙漿制成,一開始它只是一個漂亮的花束包裝,但只需簡單地將上半部分翻過來,就能變成一個同樣漂亮的花盆。如果你拿到的是可以種植的鮮花,分分鐘便可將鮮花連同整個包裝移入花盆。還記得嗎,它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因此它也能變成不錯的有機肥料哦。
用回收塑料打印家具
“打印城市”,希臘人給這個計劃起了個大氣的名字,但其實這項計劃原本是荷蘭的一個工作室The New Raw最早提出的,這是他們2017年在阿姆斯特丹進行的一個項目,收集塑料垃圾袋,然后通過3D打印技術制作成公共座椅。后來,可口可樂希臘公司找到了他們,二者合作,在希臘的塞薩洛尼基建立了全球首個零浪費實驗室。實驗室內不僅有各種先進的3D打印設備,可以將當地市民主動回收的塑料垃圾制作成所需的家具,更厲害的是,市民們還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形態與用途,打印的品種也是琳瑯滿目,包括自行車架、花盆、狗糧盆、書架等。制作步驟一點也不復雜:
第一步:將回收的塑料瓶等打碎成顆粒;
第二步:在電腦上進行建模,市民可在這一步自由選擇;
第三步:通過先進的3D打印技術(機械打印臂)將之打印成形。
移動中的酒店帶你暢游極地
住進一間有著巨大輪子的酒店,與北極熊同行,穿越極地的荒野和雪原……這樣的旅行是否讓你心生向往?因為這一熱門旅游項目,這家加拿大旅游公司索性給自己起了個超級直白的名字——大白熊旅游公司,他們開著有巨大輪子的房車,拉著旅客暢游極地,去看難得一見的北極熊。在這家公司的社交網站上展示的都是北極熊,姿態不一的北極熊,或趴在車廂外賣萌,或拖家帶口閑庭信步,或兩兩相對嬉戲打鬧……這個“簡單”的生意,他們居然一干就是三十年。
能吸收海洋塑料微粒的3D打印陶瓷
海洋中的塑料污染有多嚴重?數據顯示,每分鐘都有一卡車塑料進入海洋,它們中塊頭大的能撐死海洋生物,而更多的微粒則會在海洋生物體內富集,最終甚至進入到人體……如何清潔海洋?除了不往海洋傾倒塑料垃圾外,無數科學家都在想方設法對已有的塑料垃圾進行清理,這其中造車的沃爾沃想到用3D打印的特殊構造陶瓷來吸收微粒。這種3D打印陶瓷充滿結構異常復雜的小孔,能對海水起到過濾作用,同時每塊陶瓷表面還有一些模仿紅樹林根系的粗壯結構,能起到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的作用。目前,沃爾沃正與悉尼海洋科學研究所和珊瑚礁設計實驗室合作,在悉尼港的海堤上鋪設這種陶瓷,接下來的二十年間,研究人員將持續監測其效果。
用最少的線條勾勒最豐富的畫面
西班牙藝術家Diego Cabezas的超現代雕塑作品,讓人似乎看到了畢加索的影子。這些作品有著流暢詩意的線條,沒有多余的元素,但看似簡單的雕塑作品實際上工序冗雜,非常考驗藝術家的功力。
每天創造一幅微型世界作品
事物并非越大越好,日本藝術家Tatsuya Tanaka正在進行的微型日歷項目就在為小而美的事物代言。藝術家從2011年開始每天堅持創作微型世界作品,從面包、西藍花、耳機、茶杯等生活中的小物件著手,構建出一個微妙的世界,藝術家使這些日常物品搖身一變,變成了雕像的道具,他知道如何將最不起眼的家庭用品變成令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一起來看看這個迷你卻不可思議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