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 趙子墨
摘要:裝置藝術的發展伴隨著美學觀念的革新。裝置藝術作為一種當代美學的輸出源,在今天的藝術文化傳播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現今,各個領域內的設計師們通過不斷的跨界設計與融合實踐,探索裝置藝術于公共空間中的新語境,促使其演進為更富時代性、民族性和社會性的藝術形態。文章以裝置藝術介入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作為研究背景,整理裝置藝術的概念并分析其發展歷程,通過對裝置藝術實踐情況的分析,總結當代公眾的藝術需求及情感需求趨向。
關鍵詞:裝置藝術;城市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J5;TU?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017-01
一、裝置藝術
(一)概念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亦被稱作“環境藝術”,是指藝術家將平日里人們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物質材料或文化材料進行藝術化的演繹并置于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內的綜合展示藝術。概括地講,裝置藝術,即是結合了情感、材料與場地元素的開放式藝術空間展示體。裝置藝術這一極具現代性的藝術門類,打破了傳統藝術形態的固有概念,告別了傳統藝術形式之間的相對獨立性。裝置藝術的創作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藝術家自由的運用綜合手段,將設計意念具像化,實現了集視覺、聽覺和觸覺于一體的藝術體驗過程。新的藝術體驗形式改變了過去受眾與作品間被動的審美秩序,人們由單純的藝術鑒賞者升級為藝術創作者,甚至是發起者,成為構成作品的一部分。
裝置藝術的主題不是獨立的作品展示,它更側重于構建一個整體的、統一的的藝術體驗過程。所以,裝置藝術家對制作材料及展示場地的把握尤為重要,作品往往被置于特定的空間內以喚起受眾對藝術的感知力。裝置藝術不是一種既定的藝術形態,它是靈活且多變的。它既可以是室內的,也可以是室外的,既可以是臨時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二)產生與發展
在當代藝術領域中,裝置藝術占據著愈加重要的位置,其逐漸取代了雕塑的地位,成為當下最受矚目的三維空間藝術。裝置藝術創生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西方,其發展情勢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處的時代觀念所把握的。最早的裝置藝術實踐可以追溯到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的現成品藝術和藝術家庫爾特·施維特斯的建筑雕塑組合藝術。
裝置藝術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從“85新潮美術”到“89現代藝術”,這一時期的中國藝術家們在西方現代藝術理論和創作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從90年代至今,裝置藝術己然發展為最具時代性與創造性的藝術形式之一。今天的裝置藝術因著科技的發展,它與前沿的傳播媒介相融合,拓新了裝置藝術的構建形式與創作理念,使其呈現出新的時代樣貌。
二、公共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之所以又被稱為“環境藝術”,是因為裝置藝術需占據特定的時空環境作為展示空間,以實現受眾與作品的對話。裝置藝術的室外展示空間一般為人們日常生活所處的城市公共空間,于此空間內的裝置藝術通常被歸為公共藝術的范疇。在我們以往的觀察及認知當中,公共藝術作品更多的是以純藝術的形式進行創作與表現,例如城市廣場中的大型雕塑作品、主題風格的壁畫作品以及一些綜合材料的招貼作品等等。這些傳統的藝術形態對于今天的城市環境而言缺乏相應的空間感官活力和藝術情感交流。當代公共藝術以民主性為特征,在追求美學的同時,更要契合受眾的精神層面。裝置藝術是多學科與技術的綜合應用,將裝置藝術融入城市公共空間中,可以真正的實現公共生活的多樣化以及作品與受眾之間情感的雙向互動。
裝置藝術的構成元素處于不斷的變化與延伸之中,作品自身的存在意義也在永恒的運動之中,這使得作品所處公共空間的語境也不斷的進行著微妙的變化。近年來,我國城市公共空間涌現出很多優秀的裝置藝術作品,裝置藝術形式的介入,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間的趣味性與人文性,提升了公眾的審美意識,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公眾的行為。在北京的798藝術區、宋莊藝術區、紅磚美術館等地,便展示著不少構思巧妙的裝置藝術作品。這些公共空間內的裝置藝術作品以不同的構成形式反饋著現代性的個體或群體意識形態,促使我們思考關于藝術的自主性對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正向作用。
三、結語
裝置藝術作為當代藝術中一種特殊的存在形式,代表了一種先鋒性的藝術格局,它已然脫離了傳統的再現性藝術框架,改變了藝術家予受眾單向的意識形態傳播模式,構筑了場域性的藝術交互空間。裝置藝術給予了人們一種全新的表達自身觀念的方式,順應了當代公眾的藝術需求及情感需求的趨向。雖然相對于傳統藝術形式而言,裝置藝術在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文建設中仍處于起步階段,但這也說明裝置藝術仍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當代藝術家應與時偕行,結合自身的藝術主張,將科學技術與民族特色融入作品之中,創作出更具時代性、民族性、社會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