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臣
摘要: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在文化傳播與社會生活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本文選取雕丈鏤字展所展示的清代雕版和木活字盤,內容涉及儒家思想、道教經典、民間生活等以闡釋中國傳統雕版文化。
關鍵詞:雕版文化;活字印刷;展覽
中圖分婁號:J5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022-01
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在文化傳播與社會生活方面產生重大影響。香港鄧偉雄先生、鄭煒明先生慷慨捐贈的100件文物,主要以雕版和木活字盤為主,內容涉及儒家集錄、道教經傳,民間醫藥、規范、習俗、信仰等。涵蓋范圍廣闊、形式豐富多樣,對進一步完善天一閣館藏結構大有裨益。
雕文鏤字展覽展出的儒家集錄雕版主要源自清代陜西三原劉氏《傳經堂叢書》和涇陽柏氏《柏經正堂藏書》兩部叢書的零種,而道教經傳的雕版使我們得以管窺清代全真道中興的情形。與民間宗教相結合的“藥簽”,以及具有鮮明向善思想的“善書”,對我們了解傳統社會中基層民眾的生活狀態有所助益。與此同時,展出的祠堂譜系雕版是宗族組織化和制度化的具體表征,民間紙馬藝術則承載著豐富的鄉土文化內涵。以及生動的木活字盤,再現了古代科技發展與創新能力,加深了我們對活字印刷術的認知。
一、雕版
1.儒家集錄。傳統中國以儒家思想治國,儒家經典的刊刻是中國古代印刷的重要內容。清代陜西三原劉紹敏創立的傳經堂是陜西關中地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私人出版機構,與安康張氏來鹿堂遙相呼應。涇陽柏森的柏經正堂也是陜西非常重要的刻書機構,主要以理學著作為主,也包含地方鄉賢的作品。
2.道教經傳。道教是中國宗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在其發展的漫長歷程中也出現了不少支派和各自的代表文獻。興盛于金元的全真道教在清代得以中興。修道必參入門書《玉帝皇經》、《玉皇圣祖心印妙經》,以及《七真慟、《鎮壇經》等都是其流傳中出現的重要文獻。
3.民間醫藥。在傳統社會醫藥不發達的地區,具有民間信仰色彩的藥簽是病患醫病的特殊形式。藥簽,是專為病患求神問藥設的靈簽,以民間崇拜的神明的名義設置。
藥簽上印有寺廟名、科別(外科、小兒科等)、藥物名稱、簽號,有的還有藥物用量及適應癥。藥簽的用藥特點是:藥材廉簡易行,藥性溫和,藥量小。
4.民間規范。民間規范是社會生活與社會運行的基礎。善書,即勸善之書,具有引導與樹立民間規范的功用,是規勸人們修善止惡的通俗讀物。其兼融儒家忠孝節義、佛家因果報應及道教積善銷惡的思想,也被民間稱作“勸世文”或“因果書”,最為人熟悉的是《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和《功過格》等。
5.民間習俗。宗族是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組織以及在生產、財產、教育等方面有一定共通關系的宗法血緣共同體。祠堂是崇宗祀祖、宣講族規、商議族內事務的場所。族譜是記述血緣世系的集體記憶。宗族通過設族田、建祠堂、修族譜等方面的努力進行宗族建構,對基層民眾的生存、凝聚、教化、自治、互助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成為民間習俗的重要內容,緣此具有慎重追遠意義的祠堂圖、宗譜世系成為版畫的重要題材。
6.民間信仰。民間信仰是民眾精神生活的真實寫照。紙馬,又稱甲馬,專供民間宗教祭祀活動中用于焚燒或者張貼的民俗文化用品,是民眾祈福納祥、禳災辟邪的特殊精神寄托媒介。紙馬藝術,風格稚拙、古樸、粗獷、生動,不過分雕琢和修飾,具有很強的地方性色彩。
二、木活字盤
1.活字印刷溯源。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編著的《夢溪筆談》中記錄到:北宋仁宗慶歷年問(1041-1048年),畢晟嘗試將泥活字應用于排版印刷,這是史上最早關于活字印刷的記載。元代農學家王禎考慮到泥活字使用不便,而金屬活字的成本較高,便開始研究木活字,并將自己的木活字工藝詳細記載于《造活字印書法》中,這是講述木活字印刷工藝最早最全面的著作。將中國活字印刷推向高峰的是清代皇家,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始,制銅活字刊刻《古今圖書集成》,至雍正六年(1728年)終,歷時28年,全書正文1000卷。
2.木活字印刷工藝。木活字印刷技藝主要包括:制作木子、描字與刻字、撿字、排版、蘸墨、刷印、裝訂成冊等技藝。具體來說先選取木材制作規格相同的木子、用毛筆在木子上反手寫字、用刀刻字等基礎工作做成字模。然后用撿字口訣,從字模盒(木活字盤)中逐一檢出需用的字模,然后開始排版,上墨。上墨前先用水洗刷一次,保持字模吸墨的一致性。刷完墨后對準板印四角上宣紙,用適當的力度用棕刷在宣紙上下來回均勻刷動。揭起宣紙晾干,等幾十上百的紙印好后,再去打圈、劃支、打孔洞、下紙捻、裁邊、上封面、訂外線,至此一冊用木活字印刷的手工書完成。
本次展覽中,儒家集錄的雕版主要源自清代陜西三原劉氏《傳經堂叢書》和涇陽柏氏《柏經正堂藏書》兩部叢書的零種,而道教經傳的雕版使我們得以管窺清代全真派中興的情形。與民間宗教相結合的“藥簽”,以及具有鮮明向善思想的“善書”,對我們了解傳統社會中基層民眾的生活狀態有所助益。生動的木活字盤,再現了古代科技發展與創新能力,加深了我們對活字印刷術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