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怡
摘要:如果將歐洲繪畫藝術比作一幅群星閃耀的夜空,那么梵高就是這片夜空中最耀眼的流星——劇烈地燃燒自己,短暫,卻光芒萬丈。他用極具生命力的筆觸和充滿感情的色彩,開創了表現主義的先河,是歐洲美術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
關鍵詞:梵高;博物館;藝術;賞析
中圖分類號:R31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156-01
作為世界上收藏梵高作品最多的博物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無疑是每一位欣賞梵高繪畫的人心中的圣地。成立于1973年的梵高博物館以現代化建筑為主體,象征了梵高擺脫古典約束、開創新領域的精神。博物館本身并不大,但藏品眾多,且依據梵高生平的時間線按年代進行展出,不僅包括其繪畫作品,還有他的書信及軼事。可以說,走進這所博物館,就是走近了梵高的生命。
由圓形的大廳進入主樓,右手邊即是梵高的一組自畫像。很遺憾,博物館禁止拍照,因此這趟旅程也沒有留下許多照片,但這樣也能使我更加進入到梵高的藝術世界。梵高在1887年左右創作了許多幅自畫像,這主要是因為他沒錢,請不起模特,所以只能臨摹自己提升繪畫技法。細心對比這一組若干幅自畫像,除了鮮明的色彩、短促的筆觸這些印象派共同點外,不難發現每一幅畫的眼睛顏色都不一樣。難道梵高的眼球會變色嗎?不,這其實是梵高故意用眼睛的色彩來表達情感。因為梵高相信,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睛色彩的變化,梵高就傳達出了內心的情感世界。當我凝視那些深陷眼窩中的色彩不一的眼球時,我不禁感受到一絲驚懼,仿佛梵高此時就出現在我的面前!從他那深邃的眼神中,我讀出了堅毅,讀出了痛苦,讀出了一位藝術家對生命的熱愛、對藝術的執著……
二樓展出了一些梵高早期的作品。梵高有段時間曾沉迷于鄉間,創作了大量描繪農民的畫作,這一時期梵高作品以荷蘭現實主義風格為特征,其作品大多樸實、陰郁、厚重。
以《吃土豆的人》為例,昏暗的油燈下是一戶農民正享用晚餐,房間破舊狹小,桌上放著一盤土豆和幾杯茶水。畫中人物是典型的農民形象,臉頰輪廓堅硬,手上布滿皺紋。他們靠著自己勞作的雙手,誠實地自食其力。至于為何描繪農民,梵高有自己的答案:農民種植莊稼又收獲莊稼,因而最貼近自然的輪回,最貼近生命的本質。梵高熱愛這種質樸的生活,尊重辛勤勞動的農民,因此他畫農民,用作品來表達生命并探尋其本質。這在當時風景畫盛行的年代,梵高的確是一股清流。
后來梵高又接觸了日本的“浮世繪”,還去巴黎見識到了“印象派”光影變幻的畫法,這對梵高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都有一定的作用。后來在阿爾勒的那所黃房子里,梵高終于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藝術作品,包括眾多的自畫像和著名的《向日葵》系列。
梵高博物館收藏了其中一幅作于1889年1月創作的《向日葵》。此時梵高已大量運用其典型的黃色調,梵高之所以如此熱愛黃色,是因為黃色是太陽的顏色,象征著生命的光芒。由此也可以看出,梵高不論對于藝術還是生命,都有著無比的熱愛。畫中共15朵向日葵,卻不盡相同,有的已經枯萎下垂,有的行將凋謝,有的卻仍在盛放。一幅畫作卻展現了生命從盛放到枯萎的全貌。畫中那7朵盛放的向日葵,飽滿且充滿厚重的質感,仿佛就要壓彎了莖稈;那6朵行將凋謝的向日葵,花瓣己萎縮下垂,雖然好似仍費力地綻放,但終究抵擋不住生命輪回的規律;那2朵已經徹底凋零的向日葵,己垂下了腦袋,徹底向命運低頭了……梵高說向日葵是屬于自己的花,是的,梵高正如向日葵一樣,心向陽光、熱愛生命,雖然花會凋零,但卻留下了果實和種子,正如梵高那熾熱的心將永遠照亮藝術的世界。
在“割耳事件”后,梵高被送往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和周邊景色成為了這段時期他作品的主題,那幅如夢似幻的《旱夜》就誕生于此,可惜此畫藏于美國,無法目睹其真容。后來梵高又去了奧維爾接受治療,這也是這位偉大畫家人生的最后階段。
名作《麥田鴉群》誕生于1890年的7月,是梵高最后一幅描繪麥田的作品。這幅《麥田鴉群》并沒有反應勞作的場景,也沒有突出熱烈的黃色,而是采用黃、藍、黑對比的主色調,描繪了一幅陰沉、壓抑的麥田景象。可以理解,此時離梵高開槍自殺僅剩一個月時間了,他必定處于一種精神極度痛苦和壓抑的狀態中。梵高用短促的黃色筆觸,描繪了流動的麥浪;并用一條蜿蜒的棕色土路將畫面推向遠處,提高縱深感:用藍色和黑色表現天空的陰沉黑暗,籠罩于麥田之上,極具壓抑之感;一群黑色的烏鴉由麥田飛向天空深處,簡單兩筆便勾勒出烏鴉飛翔姿態……我們無從考證這景象的真實性,當然也無需考證,因為梵高的畫從來不是只為表達實景,他所運用的色彩只為了鮮明地表現情感和生命。這幅《麥田鴉群》以黃藍兩色產生強烈的對比,以黑色點染出陰郁之感,表達了梵高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那種痛苦抑郁的精神狀態,暗示了如烏鴉飛向天空深處,自己的生命也將走向盡頭的深淵,盡顯梵高的失落與無助,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