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榮 熊紅敏
摘要:中國傳統玩具情感化設計特點首先表現在本能層次的道法自然上,具有取材天然和造型自然的特點;其次表現在行為層次的格物致用上,具有格物求新、玩以致用的特點;再次表現在反思層次的文化記憶上,具有形象內涵記憶和裝飾的民俗記憶的特點。這些中國傳統玩具的設計特點為傳統玩具在當代的創新設計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傳統玩具情感化設計;設計特點
中圖分類號:TS958.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032-01
傳統玩具是指利用傳統手工藝制作給人們玩耍的器物,也是指利用現代技術制作的傳統形式的玩具,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和古人智慧基礎上的寓教于樂的一種產品,傳統玩具反映出了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是古代人們生活狀態的縮影,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情感化設計是以情感為紐帶進行人與產品的交流,是設計從關注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重要途徑,其包括了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傳統玩具情感化設計的特點表現在本能層次的認知、行為層次的使用,以及反思層次的觀念這三方面。
一、本能層次——道法自然
中國傳統審美是以自然為美,提倡造物尊重自然規律的思想,這種道法自然的思想給傳統玩具帶來獨特的自然美感。
(一)取材天然
我國地域廣闊且地大物博,為傳統玩具的制作材料提供了豐富的自然物資資源,如竹、木、泥、石、草、棉麻等。民間手藝人在制作玩具時極大程度的展現了材料自然的質感,且能夠巧妙地利用材料的紋理、觸感等,賦予玩具獨特的個性,使中國傳統玩具設計有一種純樸自然、天然雕飾的美感。
(二)造型自然
“和”是我國造物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表現在傳統玩具的造型設計中的崇尚自然、順應自然。這種設計思想是依據造型的形態和質感的需要,及材料的天然特性進行合理的搭配,才能實現渾然天成的美感。在制作玩具時手工藝人往往通過“寫意”和“寫實”這兩種方法進行藝術表現,其創作題材往往來自日常生活的事物之中,其作品飽含真摯與自然的情感。
二、行為層次——格物致用
對產品情感的形成來源于我們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傳統玩具延續至今仍然具有活力,是因為在功能設計上具有較強的目的性,使其在行為層次上凸顯了玩具的功能。
(一)格物求新
一些優秀的傳統玩具反映了手工藝人對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是“格物,,造物理念的表現。如竹蜻蜒的設計是利用了空氣動力學的原理,使竹片有一個合適的角度通過旋轉著的力使竹蜻蜓飛翔。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總結出一定的自然規律,將此靈活的運用在傳統玩具上,使傳統玩具的“玩”變得有趣且令人愉悅。
(二)玩以致用
傳統玩具的設計是造物原則與傳統思想文化的契合。這種契合不僅體現在玩具本身的物質層面,更體現在玩具“玩法”的變化中。大多數的傳統玩具都是使用者自己親手制作而成,由于使用者和制作者的雙重身份的疊加,使傳統玩具經常會自然的受到使用行為方式的影響,使傳統玩具將玩的體驗延伸至玩具的制作之中,并變幻出無限的“玩法”。
三、反思層次——文化記憶
中國傳統玩具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與我國各時期的文化融合,在反思層次上能夠勾起玩具使用者內心的文化記憶,并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
(一)形象的內涵記憶
傳統玩具作為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往往通過“以玉比德”的方式來傳達優秀的傳統文化,并營造玩具的文化內涵,其造型形象中承載的文化內涵往往引發玩具使用者的思考。傳統玩具的內涵特點通過人與玩具的反復互動能夠喚起人們的形象回憶,并建立起記憶與現實的聯系,這種聯系所產生的情感強烈且持久。我們愛惜一件物品往往并不是簡單的喜愛它,而是那件物品形象所體現的內涵。如不倒翁的形象特點是上輕下重,不論使用者怎么扳動它,它在搖擺之后又會恢復直立狀態而不會倒下,這是把造型形象與重心原理進行了巧妙的結合,使其具有內涵的同時又恰當的運用了物理原理,而這種不倒翁“不屈不撓”的形象往往引起人們對于其內涵的思考。
(二)裝飾的民俗記憶
中國傳統玩具為增強其玩具使用的氣氛和藝術美感,大都在玩具的表面添加紋樣進行裝飾。它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悟,通過紋樣表達出對事物的贊美與想象,使得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更深切的情感。如在端午節制作的香包裝飾就是根據端午相關的物件和活動設計紋樣,香包往往用老虎、葫蘆、粽子、龍舟等形象的紋樣進行裝飾。老虎可鎮五毒,葫蘆可取盡毒氣,而賽龍舟是端午的主要體育活動。當我們看到這些有濃郁端午裝飾氣息的玩具時,會引起我們對端午節的美好記憶。傳統玩具裝飾紋樣的構思往往圍繞與民俗活動有關的事物,通過它們的諧音寓意表達美好祝愿,也通過寓意、聯想的形式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喚起民眾感情上的共鳴。
四、結語
玩具作為精神文化與娛樂生活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充滿了豐富的情感性,因此通過情感化設計理論闡明我國傳統玩具的設計特點,有利于深入挖掘傳統玩具中的情感化設計,從而為傳統玩具的創新設計創造條件,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也為現代玩具設計的創新開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