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要:在古代,中國文人善賦詩、懂賞樂,其實也不乏善樂者。道教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宗教,其宗教思想流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血液之中,中國丈人音樂的音樂思想自然也和道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以中國文人音樂為視角,探尋中國文人音樂中的道教影響。
關鍵詞:中國文人音樂;道教;影響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078-01
一、前言
在古代,中國文人是文化素養、知識修養最豐富的一個階層。他們創作的音樂,通常稱之為中國文人音樂。他們創作的一些琴樂、詩詞音樂流傳至今,成為經典。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其宗教思想流淌于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歷史中。縱觀道教歷史一些著名的領袖和中國文人,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能夠體現出來文人的品格以及道教文化對于他們的影響,如著名的道人陸靜修,他身上所具有的文人品格,為他建構革新道樂儀式音樂傳統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南宋著名的文人姜白石,他創作的一些經典音樂作品與他游歷仙山、出入道觀有著密切的關系。
此外,中國文人音樂中的琴樂,其思想體現以及中國文人音樂中的詞樂內容,皆有可能借鑒和吸收了道教音樂的元素,道教音樂中所散發出的幽靜柔美和中國文人音樂中透露出的和諧、虛靜的美感,在其精神上都產生了沉靜身心、修養品格的重要作用。
二、詞樂吸收道樂因素
中國文人音樂中的詞樂在其發展中也吸收了道教音樂的元素?!恫教擁崱纷鳛橹袊澜塘鱾鲿r間最久,影響深遠的道曲之一,常見于道教的課誦儀式音樂還是齋醮科儀中??苤t之創立天師道之前,《步虛》通常為道教徒直接平直的朗誦調,寇謙之進行科儀改革之后,《步虛》開始變為音誦,其步虛詞大概與道教徒初始時直誦步虛韻有著密切的關系。《步虛》誕生于兩晉之際,曾作為樂府《雜曲》,獻唱于宮廷之中。在南宋時期,其《西江月》詞調和道樂中的《步虛詞》在詞體上基本相同,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道樂對中國詞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大約從南北朝、唐代開始,道教音樂對于中國文學當中的詞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道教對于中國文人音樂的影響,還體現在其作品之中,道教中的許多神仙傳說,仙神故事,在中國文人的詞調音樂中也多有體現。如宋代詞調《瑤池宴》,瑤池便是道教神仙一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很多宋代的詞牌名,如《=}同仙歌》《望仙門》等,體現出來的仙樂思想,從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播上來看,很有可能借鑒了道樂的因素。其道家的宗教思想,如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也自然融于中國文人的思想之中。
三、道教思想滲透琴樂之中
文人音樂之中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便是琴樂,而中國文人音樂中的琴樂和道教之間的緊密聯系主要體現在文人音樂的審美情趣之中。琴樂在審美趣味上則表現為追求恬靜、清遠、玄妙,無論是器樂曲還是樂器的音色上,都注重大音希聲,意趣雋永。這與道家所追求的自然精神有相似的人文態度。我們在聆聽琴樂《梅花三弄》時能夠感受到飄逸清雅、《頤夫》的淡欲,都蘊藏了仙道色彩。
四、道教對中國文人的影響
中國文人的愛好涉獵廣泛,對傳統的道教音樂科儀也有細致的觀察,并創作處理一些經典的贊頌道樂的詩詞作品。
唐代時期,《步虛》無論在道觀還是在宮廷直至民間,影響力都在擴大。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李白,他也寫了許多關于道教的內容,如《題隨州紫陽先生壁》這首詩,詩的內容中有《步虛》、道教仙山玉京山等道教相關事物,贊頌了唐代的一位著名高道胡紫陽。李白所創作的詩歌當中,也會涉及到道教音樂的內容,如《鳳笙篇》《夢游天姥吟留別》,這些詩歌當中的藝術想象,也植根于現實的道教齋醮音樂科儀之中。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評價的:“李白在出蜀后更常常醉心于求仙訪道,采藥煉丹。特別是天寶三年在政治活動中遭到大失敗,被‘賜金還山,離開了長安以后,他索性認真地傳授了《道篆》。嘴代的另一位著名的中國文人白居易,曾游訪道教名山,暢談道教名士,并有《尋郭道士不遇》等體現和道士有關的詩作。在他的經典作品《霓裳羽衣歌》和《長恨歌》中,內容和道教以及道教音樂息息相關。無論是道教文化、還是道教音樂科儀,對于中國文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在宋代時期,文人對道教音樂也十分喜愛的。道人們唱稱道教音樂為“仙樂”,道教音樂在聆聽時確實給人仙音飄渺之感。宋代文人楊仁曾作詩《次韻和承旨侍部郎宿太一宮之什》,用文學語言,描繪了道教齋醮時科儀音樂場面,贊頌了道樂的仙韻之音。以姜夔為代表的宋代文人,對道樂更是懷有濃厚的興趣。宋代著名的詩人陸游,在四川做官期間,多次游歷道教名山青城山,在山上也學吟道曲《步虛》,可見也參與道教音樂之中。
道教及其道教文化都帶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烙印,老莊哲學為道教注入了神秘、幽靜、清妙的特質,同時道教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進行科儀改革,科儀體系上還有曲目內容上,在歷史演變發展的進程之中,都在豐富。道教的音樂及其科儀活動又為他們的文學及音樂活動提供了想象創作的空間,二者相互促進,使我們今天能夠感受和體驗到別樣的中國文人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