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摘要:公共文化服務,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文化館作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為群眾文娛活動提供場所的主要機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是“第一要義”。
關鍵詞:公共文化;云服務;基礎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213-01
公共文化云,是近年來數字文化服務的新平臺、新陣地,旨在面向基層提高供給效率,打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形式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政府端菜”向“群眾點菜”的轉變,促使文化服務常態化,提高公共文化設施使用率,真正做到為百姓所用。
公共文化云服務為適應現代技術應用趨勢,圍繞“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提升數字服務水平,通過利用運用互聯網、云存儲、大數據、多媒體、等技術,將整個國家內的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和內容資源整合在一起,搭建了文化館總分館技術平臺,結合省、市、縣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子平臺,為服務對象提供“一體化”“一站式”“綜合性”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此建設項目的開發,無疑成為了一張“公開的成績單”,服務人群、信息,客流等數據不再是“憑空捏造”,云平臺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出,文化館到底干了多少“實事”。當然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初衷并不在于考核,而是更好的將文化服務傳遞給群眾。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結合實際情況,制訂文化館總分館服務目錄、標準并向社會公布,形成既符合免費開放要求又體現本地特色的文化館總分館服務標準體系。總館以提供基本服務、數字服務、流動服務和綜合服務為目的。分館根據總館計劃安排和資源配置,針對本地群眾需求,因地制宜開展服務。區域之間的文化資源并不均等,文化服務也未必基本,需要鼓勵有條件的文化館分館建設分享群眾文藝資源、群眾文藝人才、文化活動信息等專題數據庫,加強服務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處理,吸引基礎較薄弱的文化館分館通過借助公共文化云服務平臺,學習借鑒其他總分館的資源,保障基本文化權益,達到縮小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公共文化服務差距的目的,形成創新資源傳播方式,推動數字文化資源在城鄉基層地區應用,實現“一體化…一站式…綜合性”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的工作重點在基層,搭建的公共文化云平臺,集結各區域、市、縣的文化資源,解決文化需求,擴大服務受益人群,志愿者稀缺不穩定,文化資源匱乏等問題,實現整個區域間文化服務基本化、均等化。在公共文化云平臺里用戶可根據需求選擇服務類型,就以安徽省公共文化云為例,用戶不僅可以通過“共享直播”觀看文化活動演出的視頻,也可以在“文化超市理根據區域劃分預約當地的場館及活動,增加用戶真實體驗,還可以在“藝術普及”進行網絡點播或重復觀看省內優秀志愿者的課程增加網絡體驗,在“安徽畫廊”里可以欣賞品鑒到藝術家們的作品。據統計,安徽公共云上線以來,全省共舉辦2900場文藝演出,1760場培訓講座,1450次展覽展示,接待網站用戶200萬人次,不僅如此,安徽公共文化云還加強了手機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平臺的推廣,實現公共文化線上線下互動服務,極大的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的工作難點在基層。安徽公共云平臺中有近100個子平臺,其中縣級平臺數量占總數的七成,可見,想要完成“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提升縣級數字服務水平是關鍵。南陵縣文化館加入安徽公共文化后,文化超市內的場館預約次數達到700余次,預約人數3000余人。活動預約近10次,預約人數100余人,“文化超市”的功能對南陵縣文化館而言不僅是省去了必須到現場填寫紙質申報表的流程,更是為工作者及服務對象節省了文化活動的時間成本。但預約的難點也同樣存在,因為預約功能依附于網絡,而縣級館的受益人群大多為老年人和少兒,接觸網絡的機會較少,導致在面對網絡預約時,時常會出現不知如何操作的情況。縣級文化館針對此類問題,也曾開展專題講座進行培訓,但效果并不明顯。其次,縣級文化館因為編制有限參與安徽公共文化云工作的同志并非專技專崗人員,存在專業性不強,或者工作安排上有所沖突無法及時審核處理等情況,這就造成公共文化服務滯后,長期出現不僅影響用戶體驗,也弱化了公共文化云的功能。再次,公共文化云的初衷是將各市縣文化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網絡互通,資源合理利用的文化服務體系,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的逐步完善,又恰逢公共文化效能服務評估,矛盾開始從供給數量向質量上轉變,這種情況在縣級文化館上表現的尤為明顯:縣級文化館相比之下資源較為匱乏,能夠提供的有效資源更是少之更少,這就導致在縣級文化館為達到考核成績盲目增加公共文化服務數量,而忽略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更有者選擇消極對待,文化館積極性降低,推廣宣傳力度就會變小,這也造導致該區域的公共文化資源利用率不高,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失去了公共文化云推廣的意義。解決此類問題也并非難事,省級部門可聽取市縣級館意見,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案,定期為工作人員培訓,市縣級館根據文化需求可安排專職工作者或文化志愿者管理公共文化云平臺,并對有需求的服務對象針對性的輔導。
打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看似很近,但要保障群眾共享數字文化發展成果,我們還需要努力做到豐富文化事業,提升文化內涵,完善現代公共文化體系。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相信在每位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打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