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施琦
摘要:講解員是觀眾與展覽之間的重要橋梁。在博物館講解的過程中,講解人員的主要職責是以科學的語言對展陳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幫助參觀者對歷史文化和展品背后的知識展開全面的了解。作為博物館的重要構成之一,講解員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講解技巧,以忠于歷史和陳列文物事實為基礎,創新語言表達,提高自身的講解素養,為更多的參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本文將以歷史和文物事實為基礎就如何提升博物館講解員講解技巧的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歷史;陳列文物;博物館;講解員;講解技巧
中圖分類號:6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275-02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參觀博物館的需求日益凸顯。在參觀過程中,作為博物館里會說話、可移動的“百科全書”,講解員是展覽的“代言人”,讓參觀者與展品之間建立互動。因此,博物館講解員自身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著參觀者的感受。而博物館講解員工作的核心在于以歷史和陳列文物事實為基礎,通過專業性強、科學客觀的語言,引導觀眾開展參觀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宣教形式。
一、基于歷史和陳列文物事實的講解
(一)確保講解內容的準確客觀
講解內容是講解服務的核心,講解內容的設計撰寫必須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中國文化內涵豐富,每朝每代都有不同的淵博知識;中國語言博大精深,不同的詞語在不同的場景下會產生不同的含義。對歷史文化的深入學習,并通過適當的語言進行客觀解讀,是一個講解員最基本、最重要的素養。在講解的過程中,講解員必須要確保講解內容符合客觀事實,準確無誤。因此,在編寫講解詞之前,講解員首先要廣泛收集相應的學習資料,開展深入的研讀,必要時還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查研究,從而對展陳內容的整體特征及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全面的分析,而后才通過提煉總結出最終的講解詞。只有嚴謹地通過這一搜索、學習、歸納、總結的過程,才能確保講解過程中能為觀眾真實、全面、條理地呈現展陳內容。在實際的講解實踐中,講解員還應通過反復的資料補充以及嚴格的考核制度反復檢驗講解內容,保證講解的準確性。
(二)專業詞匯的通俗化表達
講解過程中,在確保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還應該對詞語進行科學的管理和規劃,通過適當的延展來幫助參觀者接受、理解信息,使其對文物產生的興趣。講解時在保證深入了解展陳物品特點的同時,還要盡量通過靈活的詞語運用,生動地描述展陳內容,尤其要注重專業詞匯的通俗化表達。我國的文物博物知識承載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很多文字、器物等如今都己不再常用,有些甚至早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例如青銅器,它的器型分類對于大多數的觀眾來說本來就很陌生,即使有觀眾想通過展板的陳述去好好了解,可能都要先翻查字典才能讀懂那些關于青銅器的生僻字。在這種情況下,講解員能否通過生動的語言把這些與廣大觀眾頗有距離感的內容進行形象化的表達,是反映一個講解員功力的關鍵時刻。所謂的通俗化表達,即要使用觀眾容易聽懂、與其日常經驗相關聯、能使其產生共鳴的表達方式,以耳熟能詳的話語改變考古報告式的講解風格。尤其面對年齡層較低的兒童觀眾進行講解時,更要結合類比、比喻的等形象的表達方式,讓兒童觀眾能夠更好的理解、接收講解的專業內容,要巧妙地運用講故事、提問題的形式,引導兒童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展開自主探索的學習,以此增強兒童觀眾的主觀感受,確保其參觀過后能有所收獲。
當然,講解員在將語言通俗化處理的同時,必須緊緊圍繞博物館內部的文物陳列特點以及文化背景進行講解,保證參觀者可以通過更為易懂的方式感受到歷史文物的整體內涵與魅力,并激發其對歷史文物背后的故事展開深入的感受與思考。
(三)感性與理性并用的綜合解讀
博物館的文物一般具有經過長時間沉淀的歷史內涵,其自身能展現出獨特的歷史意蘊,是歷史的物化反映,在向觀眾講解博物館文物的過程中,實質上是賦予了博物館文物新的生命,能使觀眾產生新的價值認同。基于此,博物館講解員在對文物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不僅要還原真實的歷史事實,還要結合感性和理性認識對其進行“再創造”。將歷史和陳列文物事實作為基礎為觀眾開展解讀的過程中,要重點把握感性和理性的并用,以感性的語言呈現理性的材料,客觀地傳播展陳內容的文化思想和歷史意義。在具體講解活動中,講解員首先要從感性的角度——即能與觀眾日常經驗相關聯的角度引導觀眾進入展覽場域,讓受眾對這部分歷史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或情感共鳴,然后通過使用客觀理性的語言對歷史與陳列文物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分析,讓觀眾形成理性認知,最后再根據實際情況,感性與理性并用地總結展陳內容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及精神價值。這一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再到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總結,既能很好地吸引觀眾學習展陳所傳達出來的基本史實,亦能讓其感悟展陳背后的歷史意義與精神價值。
(四)把握好講解內容的詳略取舍
每件展品的背后都包含大量的信息——包括展品的品相特征、歷史背景、文化寓意等等,一個展覽內不同展品之間抑或分門別類,抑或主次有別。在通觀全展后,講解員應該對講解內容進行詳略區分,在突出精彩看點的同時把握好參觀行程的節奏,讓觀眾更好地獲取展覽的中心主題以及特色內涵。此外,還要加強單個展品與整個展覽之間的關聯,做到整體與局部協調統一。
二、以堅實的講解素養確保歷史和陳列文物事實的有效傳達
(一)講解人員講解過程中的基本禮儀
1.使用優雅的姿態語言。講解員作為整個博物館的形象代表,姿態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其自身的形象和氣質,尤其是在博物館講解的過程中,如果講解人員的儀表姿態不能端莊大方,就很容易影響參觀者的觀感體驗,更會影響歷史和陳列文物事實的有效傳達。得體的站姿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講解人員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站姿訓練,要始終堅持挺胸抬頭,不能夠含腰駝背,在指引觀眾前行時,應大方地伸出一手進行適當的引導,必要時還可以姿態語言與參觀者進行溝通,但要注意避免因為儀態、肢體變化幅度過大而讓觀眾產生不適。講解員的姿態語言同樣能反映出一個講解員對陳列文物的尊重與愛護,始終保持與展陳文物之間的適當距離,并以良好的姿態引導觀眾關注文物的特征,提高信息表達的效果。此外,講解員要注意行走的速度與姿態,時刻保持自己的身體端莊得體,挺胸收腹,并根據參觀者的行走路線,適當地調整前進、后退、側行與轉身的行走方式,以確保在講解的全過程都與參觀者保持合理的參觀距離。
2.與觀眾進行目光交流。眼神之間的對視交流能夠提高講解員與參觀者的溝通效果。在目光交流的過程中,講解員要眼神堅定,并且對歷史文物充滿情感,這樣能更好地帶領觀眾進入展覽的場域感受歷史的溫度。在與觀眾對視時,必須要把握好對視的時間和范圍,如果長時間盯著某一人的某個身體部位,很容易引起對象的不適。通過目光交流還要實時捕捉參觀者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講解策略,以保證觀眾能舒適地接受自己的講解內容。此外,講解員還要注意面部表情的管理,保持自信的笑容以及樂觀向上的態度能更好地感染觀眾。
(二)講解員必須提高說話語言的魅力
在講解的過程中,講解員通過語言發聲,講解的語言既要符合邏輯,又要保持聲音的優美動聽。不同的聲音特點,會給參觀者留下不同的印象。講解人員必須要加強自身聲音的吸引力,確保自己的聲音優美動聽,通過不同的語氣、聲音進行管理,在保證聲音洪亮的同時不失氣韻,以增強聲音的感染力。
此外,講解員必須加強對音量和語速的控制,以及對不同語種標準發音的掌握。講解員要充分地練習普通話(或其他語種)的標準發音,并且能夠對聲音語速進行有效的處理,例如在講解的過程中,通過適當的放緩語速,給參觀者留有更多的的想象空間;如果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而過度提高音量,容易產生突兀的效果:如果講解的全程保持同樣的腔調,則容易讓觀眾感到枯燥乏味;而在闡述嚴肅的歷史時以過于輕松的風格進行講述則有失妥當……
(三)講解員必須正確的把握詞語的運用
語言的藝術化表達給予觀眾美好的感官體驗,而客觀地使用語言則是對觀眾、對歷史的尊重。在講解的過程中,講解員必須要規范用詞,避免使用過于夸張、華而不實的詞匯夸大陳列文物的特點或歷史事件的影像,謹慎對待每一份講解詞、每一句話的表述,尊重史實,尊重觀眾,確保歷史和陳列文物事實能夠有效地傳達給觀眾。此外,講解員應定期考核,回顧總結,以保證講解內容客觀、服務優質。
三、結語
本文主要通過對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技巧進行分析,并重點剖析基于歷史和陳列文物的客觀性開展講解工作的主要內容,以提高講解員自身的服務技巧和服務效果,讓更多的參觀者能夠透過講解員的講述更好地感受歷史文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