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時菊
摘要:鄉風文明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而農村文化建設是實現鄉風文明的抓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和樹立農村群眾良好的價值觀念,改善農村社會風氣,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很有必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本文旨在從文化陣地建設、弘揚鄉土文化角度探究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群眾;文化生活
中圖分類號:Q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199-01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深刻變化,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但農村精神文化水平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農村迷信思想、黃賭毒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慢、文化建設滯后,制約了鄉村文明建設的步伐,為此,必須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培育文明鄉風。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培養和樹立群眾良好價值觀念的需要。缺乏集體主義價值觀念是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個別群眾具有自由散漫、自私自利等思想流弊,阻礙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步伐。此外,農村青壯勞力外出打工,造成了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子女”的問題。老人思想觀念保守落后,接觸新生事物少,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照看,不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落后保守思想的熏陶下,子女沿襲了祖輩的思想觀念。落后的思想觀念使子女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削弱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新生力量。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部分農村群眾的價值觀念扭曲,存在“仇富”心理,很多未成年人受不良思潮的影響,迷戀金錢、游戲,好吃懶惰、拜金攀比,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發展,因此,必須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培育農村群眾良好價值觀念。
2.改善農村社會風氣的需要。在廣大農村地區,大操大辦現象依舊存在,雖然各村設有紅白理事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攀比之風,但是大操大辦現象仍未完全禁止。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農村群眾比房子、比車子、比彩禮、比排場,操辦一場婚事,長輩傾盡所有,東挪西借,不堪重負,“厚葬薄養”的現象在農村時有發生,火化后的“二次土葬”現象在農村有所出現,不僅浪費金錢、違反政策,而且占用耕地、污染環境。此外,個別農村綜合治理不力,村霸在個別地方時隱時現,一些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村民在當中推波助瀾、渾水摸魚,以謀取自身利益,引發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社會的安全穩定。有鑒于此,必須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改善農村社會風氣,營造風清氣正的農村文化環境。
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具體策略
1.創新農村文化載體建設文化陣地。建設鄉風文明離不開文化宣傳陣地,文化宣傳陣地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有效的文化載體。鄉鎮政府要結合市宣傳部、文明辦的要求,深入各村,選拔一批道德好、威望高、有文化的村民,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引導群眾積極破舊俗、大力倡新風的積極性,使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群眾心中開花結果,減少鄉風文明建設的思想阻力。為充分發揮文化陣地的宣傳作用,保證宣傳工作落到實處,可以開展評比道德模范、知識競賽、建立誠信檔案等活動。通過評比道德模范活動,樹立“好人”標準,撐起文明標桿,營造“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氛圍;通過知識競賽可以活躍農民群眾思想,激發群眾讀書、看報的積極性,使各村農家書屋的作用得到彰顯;建立誠信檔案可以對農村群眾的誠信度量化,通過外在倒逼的壓力,促使群眾講誠信。此外,還要以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方式、內容,建設好宣傳、文化、教育陣地,在農村植入新文化、新文明、新風氣,讓鄉風文明占領村民思想高地,進而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通過內容豐富的墻報、別出心裁的板報以及具有導向作用的道德風尚評議欄等陣地,宣傳引導鄉風文明積極向上。整合農村文化陣地,形成文化陣地建設一盤棋的格局,避免各自為戰、相互內耗。
2.弘揚鄉土文化,夯實農村文化根基。鄉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印證,在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弘揚鄉土文化不但可以使農村傳統文化得到傳承,還會使村民的歸屬感大大增強,農民群眾有了歸屬感,便會對家鄉產生深深的愛戀,才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守護家鄉、建設家鄉。鄉土文化是農村文化的根,農村文化是鄉風文明的根,根深才能枝繁,枝繁才能葉茂。弘揚鄉土文化不但要弘揚農村優良的習俗,還要注意保留農村地區的建筑風貌,同時要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新觀念融入到鄉土文化中,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去弘揚和發展鄉土文化,使優秀文化源遠流長。
三、結語
農村文化建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整體發展,必須堅持正確的農村文化發展方向,理順農村文化體制機制,使農村文化發展壯大,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