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徐姍姍
摘 要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態環境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有效提高生態效益,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林業工程建設。基于此,重點探討了如何提高造林業質量,總結了影響營造林業質量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 林業工程;營造林質量;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8.031
加強林業工程建設,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且能夠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為子孫后代提供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現階段正處于我國林業工程變革的重要時期,對營造林質量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在營造林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營造林的效果不佳,阻礙了造林工程的開展進程。因而在現階段的林業工程發展過程中,要加強林業質量管理,不斷優化林業管理的方式,保障林業工程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1 加強林業工程的必要性和意義
1.1 營造林工程的必要性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造林建設工程有了更高的要求。與其他各國相比,我國的森林面積較大,但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對森林資源缺乏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難以有效保護我國的森林資源。為了保障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則需要切實做好造林建設工作,推動我國林業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森林資源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在生態體系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1]。為了提高我國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則需要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的維持和保護,在滿足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全面加強森林資源建設,積極開展營造林工程,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1.2 營造林工程的意義
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較大,各個地區的氣候存在較大差異,而各地區的植被覆蓋率也具有較大的差異。在部分地區存在惡劣的自然災害,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加強林業工程建設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以有效避免因人為因素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而發生植被破壞等現象。在提高當地植被覆蓋率的同時,營造林工程能夠保護當地珍貴的自然資源,提高當地區域的自然災害抵抗力,且能夠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營造林能夠固定水土,防風固沙,在保障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能夠有效防止生態環境惡化,減小自然災害和環境惡化等因素對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加強林業工程建設能夠凈化環境,消除噪音,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從長遠來看,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能夠加快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保障生態效益,改善自然環境。
2 影響林業工程造林質量的因素
2.1 樹種成活率低
在開展林業工程營造林業工作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營造林規劃設計,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難以結合當地的氣候和環境選擇合適的樹種。在林業工程造林工作過程中,出現了大批苗木死亡的現象,樹種的成活率相對較低,導致林業工程造林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則是在實際的造林工作過程中,沒有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在大部分地區開展造林工作的過程中,主要結合當地的造林需求選擇相應的樹木,但在實際的造林過程中忽略了自然環境、氣候、土壤等客觀因素,從而給造林帶來了不利影響。我國的鹽堿地相對較多,干旱地區較多,再加上水資源日益緊缺,我國的自然環境和氣候逐漸惡化,難以為營造林工作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增加了開展林業工程的難度。
2.2 管理維護不足
在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由于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應有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以此提升林業經濟效益,使林業工程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實際的林業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整體意識,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導致林業工程項目難以高效開展。在林業工程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全面加強營造林業的后期維護和管理工作,通過有效的后期管理保障林木始終保持健康的生長狀態,充分體現林業工程的價值和意義。但營造林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維護管理觀念,更加注重林業工程建設,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來造林,不斷加強環境建設[2]。但在后期的工作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體系,難以結合林木的實際生長狀況開展施肥工作,進而出現很多病害、蟲害,不僅會破壞生態系統平衡,還會增加環境負擔,導致林業工程造林的效果不佳,引發一系列的生態問題。
2.3 技術水平欠缺
在開展造林工程項目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技術水平會直接影響造林的效果。在林業工程建設中,很多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在林業工程造林項目中的工作人員整體年齡偏大、學歷較低,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作為鋪墊,同時不具備造林技術和養護知識,導致造林工程項目的效果不佳。同時,在造林工程建設過程中,很多工作人員僅依靠其長期積累的工作經驗開展造林工作,缺乏專業的技術,從而難以充分發揮造林工程項目的價值和意義,更難保障造林工程的質量。
3 加強林業工程建設的策略
3.1 調整林業結構
基于生態理論的林業工程,為了有效提高我國林業建設的效果,則要求相應的部門和地方政府能夠聯合起來,建立完整的造林體系,且不斷調整林業結構,在擴大營造林種植面積的同時,不斷提升林木的附加經濟價值。在開展造林工程項目的過程中,則需要不斷優化林業產業結構,結合當地的氣候、生態環境、人文、水資源等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充分考慮當地環境對林業結構帶來的影響,選擇合適的種植品種,以有效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促進林業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3]。在實際的營造林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宣傳,讓當地的居民能夠充分認識到加強造林工程的意義和必要性,且能夠積極配合,提升營造林的質量。同時,加強造林工程的前期規劃工作,讓技術人員能夠結合造林建設的地點,加強環境和地質檢測,根據檢測結果選擇合適的樹種,選擇合適的種植方式,在提高樹種成活率的同時,全面加強當地的自然環境建設。
3.2 加強林業管理
為了提升造林的效果,在造林過程中則需要林業單位能夠結合國家的要求,不斷完善造林的管理制度,全面加強林業管理。在提升造林效果的同時,能夠通過有效的維護管理,做好林木的澆水、修剪等養護工作,以此提高林木成活率,通過系統管理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這就要求相應的林業單位能夠建立健全崗位制度,以有效避免因崗位缺失而引發一系列糾紛,影響造林效果。在營造林工作實施的過程中,林業單位應逐步加強自然生態環境建設,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防止出現亂砍濫伐的現象。同時,還可以結合相應的法律法規,有效避免人為因素破壞林木。在林業管理時,管理人員應做好樹木的成長記錄和各個階段的養護工作,定期進行修剪、除草、殺蟲、施肥,保障林木能夠健康生長,提高營造林質量。此外,我國還需要逐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全面加強林業工程管理工作。
3.3 提高造林技術水平
營造林工作人員的水平會直接影響營造林業的質量,因此在開展林業工程的過程中,林業單位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不斷提高林業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技術水平。
1)有效解決工作人員年齡結構偏大的問題,可以招聘一些具有工作經驗且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年輕人。
2)在后期通過定期培訓不斷強化其工作技能,不斷提高營造林從業者的技術水平[4]。3)為了提高從業者的培訓效果,還可以通過定期考核,結合相應的懲獎機制,不斷提高林木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和技術水平,保障營造林工程能夠順利開展。4)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則需要不斷強化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崗位意識,在工作過程中能夠積極承擔相應的責任,堅守崗位職責,積極學習先進的造林技術和理論知識,及時引進新技術,以此提高營造林工作效果。
4 結語
我國營造林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相應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相應的林業單位應積極引進新技術,全面加強林業工程項目管理,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在提高營造林技術水平的同時,不斷提高營造林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在開展林業工程的過程中,林業單位還需要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自然氣候、地質土壤等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加強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策略,不斷提高營造林維護的水平,為林木的正常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不斷提高營造林效果。
參考文獻:
[1] 余茂源.影響營造林質量的因素及解決方案[J].綠色科技,2017(11):234.
[2] 張大梅.營造林質量因素與營造林工作思路的創新探索[J].農家科技,2018(7):178-179.
[3] 司紅梅.林業工程中營造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淺論[J].商品與質量,2018(18):90-91.
[4] 王斌.林業工程中營造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20):73.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