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鋒
摘要
“故事”是敘事性文本寫作的核心。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中,要對故事的原理及基本語法做進一步探究,引導學生在讀故事、評故事、寫故事的過程中自行發現故事的要素與規則,總結成“干貨”,搭建語法支架,提升講好故事的能力。
關鍵詞
敘事性文本 記敘文寫作 故事語法
“記敘文的目的在把事物的形狀和變化寫出來傳給大家看,叫大家看了文章,猶如親身經驗到一樣。”[1]寫出“變化”的關鍵是寫好“故事”。有沒有故事,會不會講故事,是判別記敘文優劣的重要依據。因此,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必須把“故事”作為核心要素。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孩子天然會講故事,也天然能夠區分什么是故事,但是要想講好故事,確實是有一定困難的。無論是作文教學還是考場作文批閱過程中,我們都能看到大量沒有故事或故事性很差的作文。不少人認為,這是因為學生缺少生活。這種批評其實只是基于印象,缺少理性地思考與追問:學生每日過著的難道不是“生活”嗎?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生活”?如果是,那學生為什么寫不出來呢?
任何一種言說方式,都有自己的“語法”,“故事”也不例外?!皩懽鹘虒W的核心任務,可以說就是:創建各種寫作支架,幫助學生從寫作的低水平狀態走向高一級水平狀態。”[2]我認為,要想讓學生的作文“有故事”,講出好故事,就必須對故事的原理及基本“語法”做進一步探究,搭建語法支架,幫助學生講出精彩的故事。
本文所說的“語法”當然不是語言學概念上的語法。套用“語法”一詞,意在探尋故事最基本的特征、最基本的規則?!爸Ъ堋笔墙ㄖg語,也就是腳手架,在教育領域中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指一切能夠幫助學生學習的方法、策略、范例等。“語法”要成為“支架”,就必須能為學生所理解、接受,并能夠給學生的寫作提供必要的支撐。這就不能把書本上關于“故事”的知識或教師對“故事”的理解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需要引導學生在讀故事、評故事、寫故事的過程中自行發現故事的要素與規則,在教師的幫助下總結成“干貨”,以此提升寫好“故事”的能力。
一、覓“種”有“法”:發現“特別”與轉換改造
對植物而言,種子是最初的本源,在種子里,包含了以后出現的所有特征的原貌。有沒有種子,有什么樣的種子,決定著能夠長出什么樣的東西來。同理,要想寫好故事,也必須去尋找這“最初的本源”,也就是故事的“種子”。故事的“種子”來源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的瑣碎,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甄別,從紛繁瑣碎的生活中去發現。
教學中,我常常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故事的“種子”。如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大家能夠判斷下列哪個材料更有故事嗎?
(屏顯:①我去美國前夕,友人托我帶點特產;②我去美國前夕,友人再三囑咐我給她帶兩顆棗核。)
生1:我覺得第二個材料更有故事。因為帶特產是很尋常的行為,而帶兩顆棗核就顯得很特別,而且是再三囑托,就更加特別了。
生2:第一個材料雖然好像也有故事,但太一般了。第二個材料中的帶棗核是出人意料的,更能夠產生故事。
師:對,關鍵是“特別”,這樣特別的囑托背后肯定有故事。這樣的囑托,催生了蕭乾先生的名作《棗核》。
(屏顯:①三叔送了一個禮物給我;②三叔臨終時送了三顆枸杞豆給我。)
生3:第二個,因為三叔送禮物給“我”是很正常的,而送三顆枸杞豆作為禮物顯然不同尋常,而且是臨終時送的,就更加不同尋常。
師:正因為不同尋常,所以才更加有故事。這也是一篇名作,題目就叫“三顆枸杞豆”,講的是三叔一生的理想終成泡影。這三顆枸杞豆就是三個“0”,激勵著“我”要行動起來,不斷奮進。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有故事的材料和沒多少故事的材料有什么不同?
生4:有故事的材料顯得很特別,沒故事的材料顯得很尋常。
師:對,這特別之處就是故事的“種子”,故事總是在特別之處的背后。在生活中,我們要善于發現這些特別之處,因為這里會藏著故事。
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掌握了關于“種子”的“語法”:故事的“種子”,在“特別之處”的背后。懂得了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在生活現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創造故事的“種子”。在這方面,《散步》是一個好例子。“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边@樣的開頭平淡無奇,并不具備多少故事性。但是,特殊的時間、特殊的人物給文章增添了故事性,更重要的是,作者“為了突出‘責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爭,由‘我裁決,不能兩全這個重要細節。事實是有歧路,無爭執——祖母寵孫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無以產生表現力”[3]。這樣的改造,對事實進行了再加工,創造出了故事的“種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提供材料,讓學生觀察以后說說哪個材料更有“料”,訓練他們發現“故事的種子”的眼光和能力,并指導學生適當給看似沒有故事的材料“加料”,將普通材料轉化為“故事的種子”。如教學片段——
師:根據“故事在特別之處”的原理,你覺得下列哪些材料更有故事?
(屏顯:①街角賣山東煎餅的胖女人身邊多了一個瘦孩子;②雨天媽媽送傘;③火車里,3、4、5號座位上坐著三個人;④雪地里有一個雪人,臂彎里插著一張賀卡。)
生1:我認為材料①比較有故事。因為胖女人和瘦孩子的搭配本身就比較奇特,而且是“多了”,可見原來沒有,肯定有故事。
生2:雪人臂彎里的賀卡也很特別,能引起聯想,應該是有故事的。
師:是的,這兩個材料確實有“特別之處”,容易產生故事。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看到的是材料②③這樣的事情。假如我們想寫這樣的材料,可以加些什么樣的“料”呢?
生3:我想這樣改造——火車上,3號坐著一個漂亮姑娘,5號坐著一個衣冠楚楚的男青年,4號空著;到了下一站,上來一個拖著兩個大口袋的大嬸,她的位置是4號,漂亮姑娘和男青年非常嫌棄她,都離得遠遠的。
師:誰來點評一下?
生4:我覺得這樣改很好,人物是有特點的。而且這樣的組合更加“特別”,漂亮姑娘、衣冠楚楚的男青年與拖著兩個大口袋的大嬸形成鮮明的對比,后面應該可以產生很多故事。
師:對,原本普通的材料,我們可以運用“巧合”給它加點“料”,讓它變得特別起來,這樣就可以產生故事。
生5:我覺得“雨天媽媽送傘”看似很俗,其實也可以改。只要讓送傘的時機、“我”和媽媽的關系等有特殊之處,就可以產生故事。
師:對,賦予普通材料以“特別之處”,這就叫作材料的加工。經過加工的材料由于具有了“特別之處”,便可以作為故事的“種子”??梢姡适碌摹胺N子”不僅可以發現,而且可以通過我們的智慧去創造。
學生沒有東西可寫的原因很多,但“缺少生活”肯定不是真實的理由。就如魚看不見水一樣,學生往往也“看不見”自己的生活。改造生活難度太大,也未必有必要,但改變思維方式完全可以。王榮生教授指出,“注意、激發和轉化才是關鍵”[4]。學生沒有內容寫,主要是因為不會“轉換”。故事的“種子”藏在紛繁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根據既有的“特別之處”去發現固然重要,但我們要知道,寫作不僅要有真實的生活,更要有作者“經驗”的生活,即經作者內心感悟、加工、提煉、重組了的生活,因此,運用故事的“語法”引導學生對普通材料進行加工和轉換,使之具有“特別之處”,就能夠創造出新的故事的“種子”。由“發現”而“改造”“轉換”,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他們的“故事”之路便能越走越寬。
二、建構依“法”:“添枝加葉”與矛盾解決
絕大多數人會認為“故事”就是“一件事”,但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一個男孩在打籃球”肯定是一件事,但沒有人會認為它是一個“故事”。而只要稍微改造一下——“一個男孩在打籃球,籃球碰到一個路過的人身上,那人笑了笑,把球又扔給男孩”——就是一個故事了??梢姡瑔蝹€事件是不能構成故事的,“‘最小故事至少要由三個相結合的事件組成”[5]。理解這個故事最核心的“語法”,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故事”,合理建構“故事”。如教學片段——
師:爸爸決定在媽媽生日那天送她一件禮物。大家覺得,這是一個故事嗎?
生1:不是,因為沒有講送什么禮物,怎么送,最后的結局怎樣。要把經過和結果添加進去,寫清楚。
師:對,這句話還不是故事,頂多算是一顆“種子”。下面,就請同學們分小組來給這顆“種子”“添枝加葉”。在這個過程中,要盡量把添加的每個事件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看看最后形成的故事由多少個事件組成。
生2:我們選擇的禮物是演唱會門票。由這樣幾個事件構成——①媽媽是個歌迷,非常喜歡聽許巍的歌,閑下來就會哼許巍的歌;②爸爸下班時注意到街頭的海報,看到許巍的演唱會正好是媽媽生日那天,就想買票給媽媽;③爸爸到家,像變戲法一樣拿出演唱會門票,媽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笑聲)
師:現在有三個事件,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像個故事的樣子了,但總感覺還不夠感人,還可以添加一點什么內容?
生3:我想添加“許巍到蘇州開演唱會,媽媽幾天前就知道了這個消息,可她從沒有在家說過,只是反復聽那些曲目”,這樣可以寫出這張票在媽媽心里的價值,也能表現出媽媽十分體諒爸爸。
生4:我想添加“天快黑了,爸爸還沒回來,媽媽一遍一遍地向樓下張望”,表現媽媽的期盼和失落。
師:看來,要想把一個故事講好,就要合理想象,學會“添枝加葉”。
從“種子”出發去建構一個故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添枝加葉”,而這個方法實際就是對“‘最小故事至少要由三個相結合的事件組成”這一核心“語法”的最基本運用。當然,只是一味添加“事件”,并不一定能構建一個好的故事,還需要提供更多語法支架。統編教材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學會記事”單元,為了讓學生懂得怎樣把事情寫清楚,設計了“起因——矛盾出現——矛盾解決——結局”的表格。這實際上是一個極具理論性和實際操作價值的故事框架。“矛盾”因何出現,又如何解決,不僅是構造故事的一般思路,而且能夠體現出作者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用好這一語法支架,能夠很好地為選材、構思提供依據。
首先,從選材的角度看,故事需要“矛盾”。例如《散步》一文,就是圍繞“分歧”的產生、發展與彌合來寫的。領悟到沖突是故事的基本元素,沒有沖突就沒有故事,學生自然就會關注那些有沖突、有矛盾的事件,選材的質量就會大大提升。
其次,從搭建故事框架的角度看,“矛盾出現——矛盾解決”模型能夠提供清晰的思路。仍以《散步》為例。矛盾是如何產生的呢?“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分歧”的產生是因為各自的“愿望”遇到了“障礙”而不能實現,“沖突=愿望+障礙”。矛盾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我”孝敬母親,打算走大路;母親疼愛孫兒,提議走小路,只是讓“我”在走不過去的地方背她。“障礙”因親情消失,矛盾也就解決了。矛盾的產生和解決之間,折射出尊老愛幼的中華美德。
提供這樣的語法支架,能夠切實提高學生建構故事的能力。以“雨天媽媽送傘”為例,一開始一名學生只是簡單地寫雨如何大,其他同學都已經被接走了,自己心里如何焦急,最后媽媽冒雨到來,身上濕透了。修改時,我要求他把關注點放在矛盾的產生與解決上,于是,他構思出這樣幾組矛盾:“媽媽公司常常有活動,她很少有時間陪我,我覺得她沒有別人家的媽媽那樣愛孩子?!薄霸绯?,我想要媽媽送我上學,可她急著去為客戶解決問題,不能送我,我心里很委屈?!薄坝晗麓罅耍蠋煾嬖V我媽媽在班級群留言,讓我自己回家,因為她在公司不能來,我感到非常失望。”最后,這名學生寫道:“透過雨簾,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她一手舉著傘,一手抱著一個大袋子,看來是還沒來得及發給客戶的包裹。她褲腳裹在腿上,一邊快步蹚水走來,一邊焦急地張望。忽然,她一個趔趄,包裹似乎要從袋子里掉出來。她顧不上打傘,雙手抱緊袋子,雨水瞬間淋透了她的衣服。我猶豫了一下,疾步沖進雨里,一手扶著媽媽,一手幫媽媽打起傘。這時,我才發現,我早已比媽媽高半個頭了。那一瞬間,我的眼里涌出了溫熱的液體。我輕輕地在媽媽耳邊說:‘媽媽,咱們回家。我給你打傘?!边@樣修改,緊緊圍繞“我對媽媽的誤解”這個矛盾產生與解決的過程來寫,實現了文章的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