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潔慧
統編語文教材把閱讀課分為“教讀”“自讀”兩種課型,有意識地改變過去課型不分的狀況,特別強調教讀和自讀的區別?!敖套x課”主要是教師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完成閱讀任務,達成閱讀目標,對教師而言是“教法”,對學生而言是“得法”;而“自讀課”則是讓學生自己讀,把“教讀課”學到的方法、策略運用到“自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培養閱讀能力,對學生來說就是“用法”。兩種課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那么,如何上好“教讀課”?“教讀課”該教什么、怎么教?這些應當是一線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下面,筆者就以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為例,談談如何上好“教讀課”。
一、精準定位,教準方向
“教讀課”教什么,老師們應該有一個精準的定位。那么,該如何定位呢?
首先,要弄清文本的文體特征,“依體而教”。相同文體的文章有共同的規律,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抓住文體,“依體而教”,才能讓學生掌握規律性的東西,觸類旁通。像《白楊禮贊》這種類型的文章,筆者認為應該從“物”(白楊樹)入手,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了解托物言志型散文的主要特點。因此,在這節課上,筆者立足文體特征,由物及人(精神),設置了“我是白楊”“我是一棵樹”“我不僅是一棵樹”“我是樹也是人”“我們也是白楊”五個教學環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懂得:托物言志型散文往往先細致描繪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時使用象征手法,賦予其象征義,借此表達作者的情感或志向。
其次,精準的定位離不開教材的“助學系統”。《白楊禮贊》一課的助學系統由“單元提示、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補白”六個部分組成。以“單元提示”和“預習”為例。“單元提示”第一小節寫道:“這個單元的散文類型多樣,或寫人記事,或托物言志,或闡發哲理,或寫景抒情,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會生活,表達出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甭鋵嵉健栋讞疃Y贊》一課,就可以確定兩方面的學習任務:
1.《白楊禮贊》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白楊樹?
2.字里行間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當然,這兩個學習任務只是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再看“單元提示”的第二小節:“反復品味、欣賞語言,體會、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蓖瑫r,《白楊禮贊》的“預習”提出:“這篇文章特別適合朗讀。不妨先瀏覽一遍,了解大意,邊讀邊做一些朗讀標記,然后大聲朗讀,讀出激情與豪氣?!薄傲私猱敃r的社會背景,思考作者禮贊白楊樹的意圖?!边@些預習提示又給了我們教讀這篇文章的路徑和方法,可以總結為下面四條:
1.默讀課文,圈點勾畫,感受白楊樹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特質;
2.重視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披文入情”,感受作者昂揚向上的情感;
3.通過揣摩品味,欣賞語言之美;
4.了解社會背景,理解白楊樹的象征義,把握托物言志型散文的基本特點。
這樣一來,教師便依據助學系統有了一個比較精準的定位,解決了“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至于課堂上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就要看各位教師的“匠心”了。需要強調的是,精準的定位離不開對學情的把握,教師的眼中除了要有教材,還要有學生。《白楊禮贊》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對課文朗讀和語言的賞析品味,學生還是有一定的基礎的;對托物言志型散文和象征手法,學生則較為陌生。因此,教師在教讀時,應該抓住重難點,帶領學生進行突破。
二、匠心獨運,教出風格
明確了教學方向之后,教師就要進一步考慮如何巧妙地設置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效落實學習路徑和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精心設計、靈活安排,避免枯燥單調、機械刻板的訓練式教學,盡力為學生搭建巧妙、豐富的思維訓練平臺。例如,教學《白楊禮贊》時,“體會情感、梳理脈絡、品析語言”是必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如果直接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文章的脈絡怎樣”“語言上有何特點”等問題,就會顯得過于刻板。經過思考,筆者通過落實朗讀這一方法,找準語言訓練點,引領學生“以讀帶悟”。首先,筆者讓學生注意文中幾個同中有異的句子:“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白楊樹不是平凡的樹……我贊美白楊樹……”“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通過比較分析,學生發現了從“實在是”到“然而實在是”再到“然而決不是”的轉變,發現了從“那”到“這”的轉變,發現了從“贊美”到“高聲贊美”的轉變,感受到作者的觀察視角由遠及近,作者的感情也由淺而深。通過反復品讀這幾個句子,學生發現了作者情感上的變化,進一步體會到作者對白楊樹的崇敬贊賞之情,理解了標題中“禮贊”之意,把握了文章的抒情線索,理清了文章的寫作思路。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并不是一開始就直奔體會情感、理清脈絡而去的,而是在是朗讀、比較的過程中自然實現了這一目的,提高了語言鑒賞力和審美情趣。其次,筆者找準語言訓練點,帶領學生品析以四個“難道”開頭的句子。這四個句子既是反問句也是排比句,學生通過品讀,進一步體會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為下面仿寫句式和學習運用象征手法打下基礎。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筆者也沒有機械照搬“積累拓展”中的問題,直接詢問學生“白楊樹有什么象征意義”,而是帶領學生讀好“四個難道”,學生便自然明白了作者禮贊白楊樹的意圖。
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動性,靈活上好教讀課,讓學生在興趣中“得法”。
三、眺望遠方,教往深處
統編教材精心構建了一個“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課體系,教讀課在其中承擔著“得法”“悟法”的重要任務。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會“這一篇”“這一例”,而要由“這一篇”拓展到“這一本”,“這一例”拓展到“這一類”,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遷移能力。例如,在教學《白楊禮贊》這篇文章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具備的能力為:
1.掌握托物言志型散文的閱讀方法和寫作思路;
2.學會并運用象征的手法表情達意。
先談一下筆者是怎樣實現第一個教學目標的?!栋讞疃Y贊》思路清晰、線索分明,是托物言志型散文的典范。文章先寫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作者的情感由“單調”轉向對白楊樹“傲然”聳立的驚嘆;再寫白楊樹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攏的特點;接著寫白楊樹的“精神品格”,點明其象征意義;最后將白楊樹與“貴族化的楠木”對比,以“高聲贊美白楊樹”收束全文。筆者在授課時,有意識地強調了此類托物言志型散文的寫法,先引導學生把握樹的特征,感知“我是一棵樹”;然后體會樹的象征意義,明白“我不僅是樹”;最后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白“我是樹也是人”。這樣,學生就可較好地把握托物言志型散文的一般閱讀方法。接下來,筆者向學生推薦《牽?;ā贰断蛉湛贰缎械罉洹贰稅凵徴f》等散文名篇,讓學生真正做到由一篇拓展到一類,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再談一下筆者是怎樣實現第二個教學目標的。“積累拓展”要求:“試選取你熟悉的某個事物,賦予它一定的象征意義,完成一次片段寫作?!币虼?,筆者在引導學生把握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后,帶領學生進行了寫作練習。首先,筆者給學生設置情境,出示了一組圖片,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凌寒獨自開”的梅花、“到死絲方盡”的春蠶、“成灰淚始干”的蠟燭、“豈不罹凝寒”的松柏等,再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四個難道”句式進行仿寫。PPT出示要求如下:
選擇一幅圖(松、荷、梅、蠟燭),依照句式寫一寫,學習象征手法的運用。
句式:我選 ? ? ? ? ? ? ? ? ,它 ? ? ? ? ? ? ? ? ? ? (物象的特征、外形),難道你就覺得它只是 ? ? ? ? ? ??
難道你就不想到 ? ? ? ? ? ? ? ? ?(基本要求)?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 ? ? ? ? ? ? ? ? (較高要求)?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 ? ? ? ? ? ? ? ? (更高要求)?
(可以由一個人的品質拓展到一類人的品質。)
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為寫作提供資料和方法,寫作是閱讀的提升和延伸。在《白楊禮贊》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帶領學生隨文練筆,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象征手法寫作,學生在提升寫作能力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從而較好地實現了教讀課應有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群力初級中學)